|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9卷(期) |
| 作者 | 王杰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30725 |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9卷 期)主要刊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本期为乌托邦与当代美学问题兼及人类学、文化研究等主题,注重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与问题意识,努力搭建中西学术研究交流的桥梁,尤其强调给本土的学术研究构建平台。 |
| 作者简介 | |
| 王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兼中文系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社会包括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二、三届委员,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学科组专家,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台湾《戏剧评论》期刊编委等。 |
| 目录 | |
| 当代美学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专稿 王 杰: 重提先锋性 ——关于当代中国文学的语境问题及其意义解读 尼古拉斯·康普瑞德斯: 转向与回归:政治思想之中的审美转向(强东红 译) 雅各布·索尔: 从“感觉结构”到“情感结构”(王冰冰 译)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美学的革命与 20 世纪先锋运动》前言(胡漫 译) 周 键: 博物馆和超博物馆——艺术机构定义艺术的两种方式 纪念《乌托邦》出版 500 周年 安德鲁·米尔纳: 希望之旅的资源:雷蒙·威廉斯的乌托邦、反托邦研究及其科幻小说(周晓燕 译) 威廉·史蒂芬森: 人类纪的美学:后人道主义与当代科幻小说(赵敏 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研究 陈祥波,徐 振: 论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的哲学内涵 齐泽克: 捍卫作为非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于琦 译) 章 朋: 多米尼克拉·拉卡普拉:马克思文本中的双重声音 ——历史、语言及其互动 西方美学理论研究 章 辉: 声音·再现·表现:罗杰·斯科鲁顿的音乐美学思想(一) 蓝国桥: 康德审美功用论 王 曦: 后现代的总体性何以可能? ——从认知绘图美学评詹姆逊的总体 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之维建构 魏庆培: 视觉祛魅与暴力美学的话语生产 杨向荣,何晓军 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之维建构 学术访谈 Yin Qinghong: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in Today: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usanne Kuechler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审美批评 肖 琼: 事件与哲学:电影《刺客聂隐娘》与 《英雄》的共同叙事与不同哲性内涵 赵 臻: 城邦与他者——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他者之思 津辉讲坛·书评 谢波: 不同视域中的马克思与后现代研究 ——评宋伟《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 邵金峰: 席勒美学研究的重大收获 ——评张玉能的《席勒美学研究引论》 骆贞辉: 理论的寓言——读刘康《马克思主义与美学》 曹谦: 一部系统研究后现代文艺理论思潮的力作 ——读《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思潮论稿》 英文目录 英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 |
| 编辑推荐 | |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兼及东西方美学和美学史研究的学术期刊,刊物始终处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前沿。该期刊拥有一支高级别的国际、专家组成的编委会,*近更整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与上海交大人文学院以及其他高校的研究力量,将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装帧设计和出版质量来看,这九卷(期)的呈现也显得极为郑重,符合其内容的学术分量。纸张的选择和排版布局,都体现了出版社对这套理论巨著的尊重。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于在案头堆放参考书的读者来说,如此一套完整的系列,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它代表着国内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一个阶段性、系统性的学术总结和深化。不同于那些零散的论文集,这套书的连贯性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作者思想演进的轨迹,看到一个宏大理论框架是如何被逐步搭建起来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这便是经典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一座可以反复进入的知识矿藏。
评分这本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系列,实在让人感到一种思想的重量和历史的厚度。初次翻阅,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理论思辨所吸引。它不像那些浮光掠影的入门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肌理之中,试图梳理出其内在的逻辑脉络与时代价值。尤其对早期文本的细致解读,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能够将那些看似晦涩的哲学概念,用清晰的语言重新阐释出来,使人不得不佩服其驾驭复杂理论体系的能力。对于想要真正理解“美”在社会生产和阶级斗争中的位置,以及艺术如何反映和能动地改造现实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架。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是什么”,而是探究“为什么”以及“如何应用到今天的审美实践中去”,这种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是当下许多研究中稀缺的珍宝。
评分这本书系列给我带来的一个最强烈的印象是其强大的“问题意识”。它似乎从未停止过向时代发问:在消费主义日益膨胀的今天,艺术的本质价值在哪里?美学的批判力量是否已经被稀释和消解?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美学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持续地考察其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这种持续的叩问,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积极的思考活动。我常常读完一篇之后,会合上书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接触到的艺术作品——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审美经验,在经过理论的滤镜重新审视后,似乎都蒙上了一层新的、更具批判性的光泽。这种将理论与个体经验紧密结合的阅读体验,远比单纯的知识吸收要来得更为充实和令人难忘。
评分阅读这九卷(期)的体会,更像是进行了一场漫长而深入的学术漫步。每一卷都有其侧重的议题,从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到对俄国早期革命美学思潮的梳理,再到对当代大众文化现象中审美失范的深刻反思,视野开阔,结构精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语境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客观。比如,在论及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工具性”与“主体性”矛盾时,作者并未采取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进行辩证分析,这使得整个论述充满了张力和深度。它迫使读者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去理解美学观念是如何在社会实践的熔炉中不断生成和转化的。这套书真正体现了何为“活的”马克思主义,即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持续批判和反思的锋利工具。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阅读门槛是偏高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更需要一定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储备。我发现,当我试图快速浏览时,很多精妙的论证和细微的语义差别就会从指缝间溜走。然而,一旦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咀嚼其中的论述,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那些追求轰动效应的畅销书那样,承诺立竿见影的“审美启示”,而是提供了一条通往深刻理解的曲折路径。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非常注重概念的精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常常会引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学界争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一家的之言,更像是一个汇集了数十年学术对话的结晶,对于严肃的美学研究者来说,它几乎成了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