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文与艺术

航天人文与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新 编
图书标签:
  • 航天
  • 人文
  • 艺术
  • 太空探索
  • 文化
  • 科技
  • 设计
  • 绘画
  • 文学
  • 未来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
ISBN:9787121339776
商品编码:2949615563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航天人文与艺术
  • 作者:编者:闻新
  • 定价:68
  • 出版社:电子工业
  • ISBN号:978712133977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44
  • 字数:428千字

内容提要

本书兼顾文理科爱好者,突出科普特色,配有大量的图片资料,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帮助读者了解航天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神秘的人类航天、宇宙探索活动和深奥的飞行知识与艺术。本书是作者在其创建的“航天、人文与艺术”**视频公开课、**精品在线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归纳出来的一本科普类教材。本书可作为高中生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的入门参考读物,也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通识课程教材,还可供广大航天科技爱好者、相关领域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阅读,尤其对于希望未来从事航空航天事业工作的青年学生具有指导作用。本书还适合作为大学毕业生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研究生复试时的参考资料。本书涉及的航天天文学、群智能航天器和未来憧憬艺术作品适合从事航天总体设计的工程师参考。

作者简介

闻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江苏航空学会星际文明探索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负责人、《**定位系统》杂志编委、《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杂志编委、中国科协航天科普院士专家报告团专家、***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全国"北斗杯”东北分赛区秘书处主任、多所中小学航天科普教育**顾问。

目录

目录
** 章 绪论/001
1.1 航空与航天的基本概念/001
1.2 航天系统/004
1.3 空间资源/005
1.4 从古代航天员遗迹到神话飞天故事/006
1.5 图解人类航天历史/010

第2 章 航天文化与航天人/024
2.1 航天文化的形成/024
2.2 梦想成为现实/034
2.3 航天早期试图探索的问题/040
2.4 **批航天员/042
2.5 中国航天精神的形成/054
2.6 创造航天文化的先驱/063

第3 章 飞向月球/081
3.1 水星计划/082
3.2 双子星计划/087
3.3 阿波罗计划/094

第4 章 航天飞机和空间站/103
4.1 美国航天飞机简介/103
4.2 航天飞机/105
4.3 **空间站/133
4.4 图解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生活的**/137

第5 章 飞向金星/143
5.1 大起底:金星探测器/143
5.2 从地球到金星需要多长时间/145
5.3 解密金星/146
5.4 金星与地球的参数对比/149
5.5 探索金星/151
5.6 发现达人/153
5.7 传奇故事/154

第6 章 飞向火星/158
6.1 火星探测器/159
6.2 从地球到火星需要多长时间/160
6.3 火星的基本参数/161
6.4 特别星球/162
6.5 火星四季和地貌特征/165
6.6 发现达人/170
6.7 传奇故事/170

第7 章 飞向木星/173
7.1 飞向木星的勘探利器/173
7.2 从地球到木星需要多长时间/176
7.3 解密木星大气和神奇的木星环/176
7.4 揭秘绚丽多彩的木星云层/180
7.5 木星与地球的参数对比/182
7.6 敢于竞争太阳的中心地位/184
7.7 发现达人/187
7.8 传奇故事/189

第8 章 飞向空间的小天体/192
8.1 观测和访问小天体/192
8.2 飞往小天体需要多长时间/196
8.3 彗星那些事/197
8.4 流星和陨石/201
8.5 小行星那些事/202
8.6 发现达人/206
8.7 传奇故事/207

第9 章 航天器飞行与力学/210
9.1 太空飞行与大气层内飞行的区别/210
9.2 开普勒定律和宇宙速度/210
9.3 轨道基础/212
9.4 椭圆轨道/216
9.5 卫星轨道的数学模型/217

**0 章 航天器轨道和太空机动/221
10.1 空间几何学的限制/221
10.2 一般轨道/226
10.3 卫星仰角与地面覆盖范围的关系/232
10.4 卫星的机动/234
10.5 太空机动技术细节/244

**1 章 空间望远镜/250
11.1 望远镜的故事/250
11.2 哈勃空间望远镜/255
11.3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组成/257
11.4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成就/259
11.5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五次太空维修/266
11.6 韦伯望远镜/273

**2 章 空间碎片/278
12.1 空间碎片的来源/279
12.2 空间碎片的分布/280
12.3 空间碎片的危害/282
12.4 空间碎片的观测/284
12.5 空间碎片的清理/285
12.6 各国空间碎片清理方案实例/292

**3 章 新概念航天器/298
13.1 机器航天员/298
13.2 小卫星及其编队飞行/306
13.3 捕获小行星的航天器/313
13.4 模块化分离卫星/317
13.5 未来NASA 的群卫星系统分析与展望/321
13.6 基于纳卫星组成的天基镜群/325
13.7 未来太空任务设想/328
13.8 气体行星飘浮探测器/330
13.9 一种可以装进衣兜的微小航天器/334
13.10 星际旅行与艺术/340


《星辰奏鸣曲:文明的回响》 宇宙洪荒,人类何为? 自古以来,浩瀚的星空便承载着人类无尽的遐想与追问。从钻木取火时仰望的璀璨银河,到如今火箭腾空、探测器远航的壮丽图景,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征程中,除了冰冷的科学数据和精密的工程技术,我们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冰冷的金属外壳触碰到遥远的星尘,当人类的足迹印上陌生的星球,我们所代表的,仅仅是碳基生命的奇迹,抑或是承载着某种更为宏大、更为深刻的文明价值? 《星辰奏鸣曲:文明的回响》并非一本讲述火箭如何升空,卫星如何运转的科普读物;它更不是一本描绘星球地貌,分析宇宙辐射的科学专著。这本书,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条截然不同的求索之路,一条关于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定位、价值与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之路。 人类文明的坐标:在星海中寻找定位 人类文明,渺小如尘埃,却又独特如璀璨星光。我们曾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才知我们不过是茫茫星海中的一叶扁舟。那么,在认识到自身的相对渺小之后,我们该如何理解自身文明的意义?《星辰奏鸣曲》将从哲学、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审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并尝试将其置于宇宙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量。 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核心价值的哲学思想,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到东方哲学的和谐统一,再到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光辉。我们将追溯文明的基因,理解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如何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我们在探索宇宙时,最宝贵的“行囊”。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明成就,它们是如何在各自的土壤中萌芽、生长,又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些文明的辉煌与衰落,经验与教训,都将为我们思考如何在更广阔的宇宙中延续和发展自身提供宝贵的借鉴。 艺术的触角:触碰宇宙的灵魂 当科学的望远镜观测到遥远的星系,当艺术家的画笔描绘出绚丽的星云,艺术便成为了人类情感与想象力触碰宇宙最直接的桥梁。《星辰奏鸣曲》将目光投向那些试图用艺术语言来理解、表达和回应宇宙的作品。 从古人对星空的诗歌吟唱,到现代艺术家对宇宙意象的大胆想象,本书将精选并分析一系列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包括但不限于: 音乐: 那些以宇宙为灵感的交响乐、电子音乐,它们如何用音符构建出星辰的浩渺、星系的碰撞、甚至是宇宙大爆炸的洪荒之声。我们或许会听到巴赫对神圣秩序的敬畏,马勒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以及现代音乐人对未知宇宙的探索与迷恋。 绘画与摄影: 从梵高的《星空》所蕴含的神秘力量,到现代天文摄影师捕捉到的宇宙奇观,艺术家的眼睛如何透过镜头和画布,将肉眼无法企及的宇宙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是对科学发现的视觉化呈现,还是对宇宙深层情感的唤醒? 文学: 科幻小说中的宇宙畅想,诗歌中的星辰意象,它们如何激发我们对宇宙的想象,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我们会看到那些伟大的科幻作家如何构建出可能的世界,以及诗人如何用语言捕捉宇宙转瞬即逝的美。 建筑与设计: 那些模仿自然形态,或是以宇宙秩序为灵感的建筑设计,它们如何将人类对宇宙的理解融入物质空间?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太空舱设计,我们如何通过空间来表达我们与宇宙的关系? 本书将不止步于作品的欣赏,更将深入探讨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文化背景以及它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我们将理解,艺术并非科学的附属,而是人类认识宇宙、理解自我不可或缺的维度。 文明的对话:与未知世界的可能性 当人类开始向宇宙深处进发,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吗?《星辰奏鸣曲》将展开一场关于“地外文明”的理性探讨,但并非是基于臆测的科幻情节,而是立足于现有的科学认知和哲学思考。 本书将梳理人类对地外生命存在的科学探索历程,从费米悖论的困惑,到SETI计划的努力,再到对系外行星的研究。我们将审视,在浩瀚的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而如果存在,它们又会是怎样的形态?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一旦我们与地外文明建立联系,将对人类文明产生怎样的冲击?我们将如何理解“他者”?这将是对人类自身价值观的挑战,还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本书将尝试从历史经验、文化交流以及伦理道德等角度,预设与外星文明可能发生的“对话”,以及这场对话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这并非是关于“打败外星人”或“被外星人拯救”的简单叙事,而是关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在宇宙舞台上,与可能存在的其他文明进行一场关乎生存、理解与共同未来的深刻对话。 未来的回响:人类文明的永恒命题 《星辰奏鸣曲》的最终落脚点,是关于人类文明的未来。在宇宙的漫长岁月中,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我们将如何应对宇宙中的挑战?我们将如何传承我们的价值与遗产? 本书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长远规划。我们将思考,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及如何在必要时,将文明的火种延续到更远的星辰。这其中,将涉及科技、伦理、政治以及最根本的人性问题。 我们将反思,在星际探索的征程中,我们所代表的“人类文明”究竟是什么?是科学与理性的光芒,是艺术与情感的丰富,是爱与同情的温暖,还是对真理永不枯竭的追求?《星辰奏鸣曲》试图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为人类文明的当下与未来,留下深刻的叩问与沉思,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悟,去创造,让属于人类文明的“奏鸣曲”,在宇宙的回响中,奏响最动人的乐章。 这是一本不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宇宙与人类文明的深度对话,一场关于我们自身意义的哲学探索。阅读《星辰奏鸣曲:文明的回响》,您将展开一场超越时空的旅程,在星辰大海中,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肩负的,那份沉甸甸的文明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跨界”的读物,它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涉足过的领域,并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用晦涩的科学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感性、更加人文的路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航天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探讨,它引申出了关于生命起源、宇宙终结、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并以航天探索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同时,书中对“太空与艺术”的融合,也让我耳目一新。那些关于宇宙视觉艺术的分析,关于太空音乐创作的案例,甚至是对太空主题文学作品的解读,都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宇宙时,所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知识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航天领域背后,隐藏着的如此丰富的人文底蕴和艺术光彩。它让我明白,科学与艺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能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塑造着人类文明的未来。阅读这本书,是一次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坐在山顶,眺望着那片深邃的星空。它没有给我带来压迫感,也没有让我感到疏远,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启了我对航天领域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想象的侧面的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航天员心理学”和“太空生活美学”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宇航员在极端环境下所经历的孤独、思念、以及面对浩瀚宇宙时的渺小与伟大,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感同身受。同时,书中对未来太空家园的艺术设计,对月球或火星基地的文化符号构建,以及对星际旅行中的艺术表达的畅想,都充满了创意和前瞻性。它让我看到,即使在遥远的太空,人类依然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需要文化来维系认同,需要美学来装点生活。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冰冷的科学数据和遥远的太空想象,与人类最细腻的情感和最丰富的文化表达连接起来,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画卷。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航天事业的意义,不再仅仅是技术上的征服,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延伸和拓展。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在浩瀚宇宙中投下了一颗闪亮的星辰,吸引着我的目光。作为一个对太空探索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冰冷科学数据所困扰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将科学与人文情感连接起来的桥梁。而《航天人文与艺术》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个角色。它并没有像大多数科普读物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物理定律和工程技术,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所迸发出的独特情感、哲学思考以及艺术创作。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星际画廊,每一页都充满了来自遥远星系的灵感,从古老的宇宙神话,到现代科幻电影中的奇思妙想,再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留下的只言片语,都以一种非常温暖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太空美学”的讨论,那些关于星云色彩的诗意描绘,关于地球从太空看来的震撼景象的文字,以及对未来太空建筑设计理念的畅想,都让我对宇宙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让我意识到,航天事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人类精神的升华,是对未知世界永恒的向往和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刻追问。这本书的文字优美,逻辑清晰,又不失生动有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而沉思,时而惊叹,时而心潮澎湃。它彻底打破了我对航天读物“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人文与艺术交织的太空世界的大门。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编年史体或技术手册的模式,而是像一位资深的旅行家,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漫步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星辰大海之中。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从古希腊神话中对星辰的浪漫想象,到中国古代的观星术,再到现代航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人类的情感、哲学以及艺术的演变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太空叙事”的分析,它探讨了从神话传说到科幻小说,再到电影、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人类如何不断地重新定义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如何表达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的欲望。书中穿插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比如艺术家们如何从太空照片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音乐家们如何谱写出表达宇宙宏大与孤独的乐章,以及哲学家们如何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意义。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次次拓展。这本书的语言充满诗意,又不乏严谨的分析,它在科学的硬朗线条与人文的柔美曲线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让我感到,原来航天事业并非只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的专属领域,它更是一个能够触及到人类最深层情感和最广泛文化认知的宏大叙事。作者巧妙地将航天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与不同文明对宇宙的理解和想象相结合,展现了人类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共通渴望。我非常欣赏书中对那些默默无闻的航天背后故事的挖掘,比如那些为航天事业贡献了自己才华的艺术家、作家、哲学家,他们的思考和创作,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虽然不直接参与火箭的发射,却为整个航天事业注入了灵魂和生命力。书中关于“太空诗歌”的章节,更是令我爱不释手,那些用诗歌表达对宇宙敬畏、对生命渺小与伟大并存的感慨,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同时,我也被书中对未来太空生活的畅想所吸引,从居住环境的艺术设计,到太空旅行的文化体验,都勾勒出一幅充满想象力又具有一定现实基础的未来图景。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它让我们明白,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不仅仅是在观察一颗遥远的星球,更是在审视我们自身,审视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化了我对航天事业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