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兼顾文理科爱好者,突出科普特色,配有大量的图片资料,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帮助读者了解航天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神秘的人类航天、宇宙探索活动和深奥的飞行知识与艺术。本书是作者在其创建的“航天、人文与艺术”**视频公开课、**精品在线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归纳出来的一本科普类教材。本书可作为高中生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的入门参考读物,也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通识课程教材,还可供广大航天科技爱好者、相关领域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阅读,尤其对于希望未来从事航空航天事业工作的青年学生具有指导作用。本书还适合作为大学毕业生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研究生复试时的参考资料。本书涉及的航天天文学、群智能航天器和未来憧憬艺术作品适合从事航天总体设计的工程师参考。
闻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江苏航空学会星际文明探索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负责人、《**定位系统》杂志编委、《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杂志编委、中国科协航天科普院士专家报告团专家、***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全国"北斗杯”东北分赛区秘书处主任、多所中小学航天科普教育**顾问。
目录
** 章 绪论/001
1.1 航空与航天的基本概念/001
1.2 航天系统/004
1.3 空间资源/005
1.4 从古代航天员遗迹到神话飞天故事/006
1.5 图解人类航天历史/010
第2 章 航天文化与航天人/024
2.1 航天文化的形成/024
2.2 梦想成为现实/034
2.3 航天早期试图探索的问题/040
2.4 **批航天员/042
2.5 中国航天精神的形成/054
2.6 创造航天文化的先驱/063
第3 章 飞向月球/081
3.1 水星计划/082
3.2 双子星计划/087
3.3 阿波罗计划/094
第4 章 航天飞机和空间站/103
4.1 美国航天飞机简介/103
4.2 航天飞机/105
4.3 **空间站/133
4.4 图解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生活的**/137
第5 章 飞向金星/143
5.1 大起底:金星探测器/143
5.2 从地球到金星需要多长时间/145
5.3 解密金星/146
5.4 金星与地球的参数对比/149
5.5 探索金星/151
5.6 发现达人/153
5.7 传奇故事/154
第6 章 飞向火星/158
6.1 火星探测器/159
6.2 从地球到火星需要多长时间/160
6.3 火星的基本参数/161
6.4 特别星球/162
6.5 火星四季和地貌特征/165
6.6 发现达人/170
6.7 传奇故事/170
第7 章 飞向木星/173
7.1 飞向木星的勘探利器/173
7.2 从地球到木星需要多长时间/176
7.3 解密木星大气和神奇的木星环/176
7.4 揭秘绚丽多彩的木星云层/180
7.5 木星与地球的参数对比/182
7.6 敢于竞争太阳的中心地位/184
7.7 发现达人/187
7.8 传奇故事/189
第8 章 飞向空间的小天体/192
8.1 观测和访问小天体/192
8.2 飞往小天体需要多长时间/196
8.3 彗星那些事/197
8.4 流星和陨石/201
8.5 小行星那些事/202
8.6 发现达人/206
8.7 传奇故事/207
第9 章 航天器飞行与力学/210
9.1 太空飞行与大气层内飞行的区别/210
9.2 开普勒定律和宇宙速度/210
9.3 轨道基础/212
9.4 椭圆轨道/216
9.5 卫星轨道的数学模型/217
**0 章 航天器轨道和太空机动/221
10.1 空间几何学的限制/221
10.2 一般轨道/226
10.3 卫星仰角与地面覆盖范围的关系/232
10.4 卫星的机动/234
10.5 太空机动技术细节/244
**1 章 空间望远镜/250
11.1 望远镜的故事/250
11.2 哈勃空间望远镜/255
11.3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组成/257
11.4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成就/259
11.5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五次太空维修/266
11.6 韦伯望远镜/273
**2 章 空间碎片/278
12.1 空间碎片的来源/279
12.2 空间碎片的分布/280
12.3 空间碎片的危害/282
12.4 空间碎片的观测/284
12.5 空间碎片的清理/285
12.6 各国空间碎片清理方案实例/292
**3 章 新概念航天器/298
13.1 机器航天员/298
13.2 小卫星及其编队飞行/306
13.3 捕获小行星的航天器/313
13.4 模块化分离卫星/317
13.5 未来NASA 的群卫星系统分析与展望/321
13.6 基于纳卫星组成的天基镜群/325
13.7 未来太空任务设想/328
13.8 气体行星飘浮探测器/330
13.9 一种可以装进衣兜的微小航天器/334
13.10 星际旅行与艺术/340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跨界”的读物,它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涉足过的领域,并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用晦涩的科学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感性、更加人文的路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航天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探讨,它引申出了关于生命起源、宇宙终结、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并以航天探索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同时,书中对“太空与艺术”的融合,也让我耳目一新。那些关于宇宙视觉艺术的分析,关于太空音乐创作的案例,甚至是对太空主题文学作品的解读,都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宇宙时,所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知识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航天领域背后,隐藏着的如此丰富的人文底蕴和艺术光彩。它让我明白,科学与艺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能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塑造着人类文明的未来。阅读这本书,是一次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坐在山顶,眺望着那片深邃的星空。它没有给我带来压迫感,也没有让我感到疏远,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启了我对航天领域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想象的侧面的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航天员心理学”和“太空生活美学”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宇航员在极端环境下所经历的孤独、思念、以及面对浩瀚宇宙时的渺小与伟大,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感同身受。同时,书中对未来太空家园的艺术设计,对月球或火星基地的文化符号构建,以及对星际旅行中的艺术表达的畅想,都充满了创意和前瞻性。它让我看到,即使在遥远的太空,人类依然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需要文化来维系认同,需要美学来装点生活。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冰冷的科学数据和遥远的太空想象,与人类最细腻的情感和最丰富的文化表达连接起来,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画卷。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航天事业的意义,不再仅仅是技术上的征服,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延伸和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在浩瀚宇宙中投下了一颗闪亮的星辰,吸引着我的目光。作为一个对太空探索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冰冷科学数据所困扰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将科学与人文情感连接起来的桥梁。而《航天人文与艺术》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个角色。它并没有像大多数科普读物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物理定律和工程技术,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所迸发出的独特情感、哲学思考以及艺术创作。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星际画廊,每一页都充满了来自遥远星系的灵感,从古老的宇宙神话,到现代科幻电影中的奇思妙想,再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留下的只言片语,都以一种非常温暖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太空美学”的讨论,那些关于星云色彩的诗意描绘,关于地球从太空看来的震撼景象的文字,以及对未来太空建筑设计理念的畅想,都让我对宇宙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让我意识到,航天事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人类精神的升华,是对未知世界永恒的向往和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刻追问。这本书的文字优美,逻辑清晰,又不失生动有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而沉思,时而惊叹,时而心潮澎湃。它彻底打破了我对航天读物“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人文与艺术交织的太空世界的大门。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编年史体或技术手册的模式,而是像一位资深的旅行家,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漫步在人类探索宇宙的星辰大海之中。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从古希腊神话中对星辰的浪漫想象,到中国古代的观星术,再到现代航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人类的情感、哲学以及艺术的演变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太空叙事”的分析,它探讨了从神话传说到科幻小说,再到电影、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人类如何不断地重新定义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如何表达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的欲望。书中穿插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比如艺术家们如何从太空照片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音乐家们如何谱写出表达宇宙宏大与孤独的乐章,以及哲学家们如何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意义。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次次拓展。这本书的语言充满诗意,又不乏严谨的分析,它在科学的硬朗线条与人文的柔美曲线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让我感到,原来航天事业并非只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的专属领域,它更是一个能够触及到人类最深层情感和最广泛文化认知的宏大叙事。作者巧妙地将航天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与不同文明对宇宙的理解和想象相结合,展现了人类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共通渴望。我非常欣赏书中对那些默默无闻的航天背后故事的挖掘,比如那些为航天事业贡献了自己才华的艺术家、作家、哲学家,他们的思考和创作,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虽然不直接参与火箭的发射,却为整个航天事业注入了灵魂和生命力。书中关于“太空诗歌”的章节,更是令我爱不释手,那些用诗歌表达对宇宙敬畏、对生命渺小与伟大并存的感慨,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同时,我也被书中对未来太空生活的畅想所吸引,从居住环境的艺术设计,到太空旅行的文化体验,都勾勒出一幅充满想象力又具有一定现实基础的未来图景。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它让我们明白,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不仅仅是在观察一颗遥远的星球,更是在审视我们自身,审视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化了我对航天事业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