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兼顧文理科愛好者,突齣科普特色,配有大量的圖片資料,通過一些曆史事件,幫助讀者瞭解航天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神秘的人類航天、宇宙探索活動和深奧的飛行知識與藝術。本書是作者在其創建的“航天、人文與藝術”**視頻公開課、**精品在綫課程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歸納齣來的一本科普類教材。本書可作為高中生報考航空航天專業的入門參考讀物,也可作為當代大學生的通識課程教材,還可供廣大航天科技愛好者、相關領域的乾部和技術人員閱讀,尤其對於希望未來從事航空航天事業工作的青年學生具有指導作用。本書還適閤作為大學畢業生報考航空航天專業研究生復試時的參考資料。本書涉及的航天天文學、群智能航天器和未來憧憬藝術作品適閤從事航天總體設計的工程師參考。
聞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江蘇航空學會星際文明探索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探測製導與控製專業負責人、《**定位係統》雜誌編委、《航空航天科學技術》雜誌編委、中國科協航天科普院士專傢報告團專傢、***學位中心學位論文評審專傢、全國"北鬥杯”東北分賽區秘書處主任、多所中小學航天科普教育**顧問。
目錄
** 章 緒論/001
1.1 航空與航天的基本概念/001
1.2 航天係統/004
1.3 空間資源/005
1.4 從古代航天員遺跡到神話飛天故事/006
1.5 圖解人類航天曆史/010
第2 章 航天文化與航天人/024
2.1 航天文化的形成/024
2.2 夢想成為現實/034
2.3 航天早期試圖探索的問題/040
2.4 **批航天員/042
2.5 中國航天精神的形成/054
2.6 創造航天文化的先驅/063
第3 章 飛嚮月球/081
3.1 水星計劃/082
3.2 雙子星計劃/087
3.3 阿波羅計劃/094
第4 章 航天飛機和空間站/103
4.1 美國航天飛機簡介/103
4.2 航天飛機/105
4.3 **空間站/133
4.4 圖解航天員在空間站裏生活的**/137
第5 章 飛嚮金星/143
5.1 大起底:金星探測器/143
5.2 從地球到金星需要多長時間/145
5.3 解密金星/146
5.4 金星與地球的參數對比/149
5.5 探索金星/151
5.6 發現達人/153
5.7 傳奇故事/154
第6 章 飛嚮火星/158
6.1 火星探測器/159
6.2 從地球到火星需要多長時間/160
6.3 火星的基本參數/161
6.4 特彆星球/162
6.5 火星四季和地貌特徵/165
6.6 發現達人/170
6.7 傳奇故事/170
第7 章 飛嚮木星/173
7.1 飛嚮木星的勘探利器/173
7.2 從地球到木星需要多長時間/176
7.3 解密木星大氣和神奇的木星環/176
7.4 揭秘絢麗多彩的木星雲層/180
7.5 木星與地球的參數對比/182
7.6 敢於競爭太陽的中心地位/184
7.7 發現達人/187
7.8 傳奇故事/189
第8 章 飛嚮空間的小天體/192
8.1 觀測和訪問小天體/192
8.2 飛往小天體需要多長時間/196
8.3 彗星那些事/197
8.4 流星和隕石/201
8.5 小行星那些事/202
8.6 發現達人/206
8.7 傳奇故事/207
第9 章 航天器飛行與力學/210
9.1 太空飛行與大氣層內飛行的區彆/210
9.2 開普勒定律和宇宙速度/210
9.3 軌道基礎/212
9.4 橢圓軌道/216
9.5 衛星軌道的數學模型/217
**0 章 航天器軌道和太空機動/221
10.1 空間幾何學的限製/221
10.2 一般軌道/226
10.3 衛星仰角與地麵覆蓋範圍的關係/232
10.4 衛星的機動/234
10.5 太空機動技術細節/244
**1 章 空間望遠鏡/250
11.1 望遠鏡的故事/250
11.2 哈勃空間望遠鏡/255
11.3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組成/257
11.4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成就/259
11.5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五次太空維修/266
11.6 韋伯望遠鏡/273
**2 章 空間碎片/278
12.1 空間碎片的來源/279
12.2 空間碎片的分布/280
12.3 空間碎片的危害/282
12.4 空間碎片的觀測/284
12.5 空間碎片的清理/285
12.6 各國空間碎片清理方案實例/292
**3 章 新概念航天器/298
13.1 機器航天員/298
13.2 小衛星及其編隊飛行/306
13.3 捕獲小行星的航天器/313
13.4 模塊化分離衛星/317
13.5 未來NASA 的群衛星係統分析與展望/321
13.6 基於納衛星組成的天基鏡群/325
13.7 未來太空任務設想/328
13.8 氣體行星飄浮探測器/330
13.9 一種可以裝進衣兜的微小航天器/334
13.10 星際旅行與藝術/340
這本書讓我感到,原來航天事業並非隻是工程師和科學傢們的專屬領域,它更是一個能夠觸及到人類最深層情感和最廣泛文化認知的宏大敘事。作者巧妙地將航天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與不同文明對宇宙的理解和想象相結閤,展現瞭人類跨越時空、跨越文化的共通渴望。我非常欣賞書中對那些默默無聞的航天背後故事的挖掘,比如那些為航天事業貢獻瞭自己纔華的藝術傢、作傢、哲學傢,他們的思考和創作,如同夜空中閃爍的繁星,雖然不直接參與火箭的發射,卻為整個航天事業注入瞭靈魂和生命力。書中關於“太空詩歌”的章節,更是令我愛不釋手,那些用詩歌錶達對宇宙敬畏、對生命渺小與偉大並存的感慨,字裏行間流淌著深刻的人文關懷。同時,我也被書中對未來太空生活的暢想所吸引,從居住環境的藝術設計,到太空旅行的文化體驗,都勾勒齣一幅充滿想象力又具有一定現實基礎的未來圖景。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連接。它讓我們明白,當我們仰望星空時,不僅僅是在觀察一顆遙遠的星球,更是在審視我們自身,審視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深化瞭我對航天事業的理解,讓我看到瞭它背後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價值和藝術魅力。
評分初讀這本書,我就被它那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它沒有采取傳統的編年史體或技術手冊的模式,而是像一位資深的旅行傢,帶著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漫步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星辰大海之中。每一章都像一個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故事,從古希臘神話中對星辰的浪漫想象,到中國古代的觀星術,再到現代航天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與人類的情感、哲學以及藝術的演變緊密相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太空敘事”的分析,它探討瞭從神話傳說到科幻小說,再到電影、繪畫等各種藝術形式中,人類如何不斷地重新定義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如何錶達對宇宙的敬畏與探索的欲望。書中穿插瞭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比如藝術傢們如何從太空照片中汲取靈感進行創作,音樂傢們如何譜寫齣錶達宇宙宏大與孤獨的樂章,以及哲學傢們如何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意義。這些內容讓我意識到,航天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科學的進步,更是人類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次次拓展。這本書的語言充滿詩意,又不乏嚴謹的分析,它在科學的硬朗綫條與人文的柔美麯綫之間找到瞭絕佳的平衡點,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豐富瞭我的精神世界,讓我對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個寜靜的夜晚,獨自一人坐在山頂,眺望著那片深邃的星空。它沒有給我帶來壓迫感,也沒有讓我感到疏遠,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又引人入勝的方式,開啓瞭我對航天領域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充滿人文關懷和藝術想象的側麵的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航天員心理學”和“太空生活美學”的討論。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宇航員在極端環境下所經曆的孤獨、思念、以及麵對浩瀚宇宙時的渺小與偉大,這些真實的情感體驗,通過文字被生動地描繪齣來,讓我感同身受。同時,書中對未來太空傢園的藝術設計,對月球或火星基地的文化符號構建,以及對星際旅行中的藝術錶達的暢想,都充滿瞭創意和前瞻性。它讓我看到,即使在遙遠的太空,人類依然需要藝術來錶達情感,需要文化來維係認同,需要美學來裝點生活。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冰冷的科學數據和遙遠的太空想象,與人類最細膩的情感和最豐富的文化錶達連接起來,構成瞭一幅宏大而又充滿人情味的畫捲。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航天事業的意義,不再僅僅是技術上的徵服,更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延伸和拓展。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在浩瀚宇宙中投下瞭一顆閃亮的星辰,吸引著我的目光。作為一個對太空探索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冰冷科學數據所睏擾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將科學與人文情感連接起來的橋梁。而《航天人文與藝術》這本書,恰恰扮演瞭這個角色。它並沒有像大多數科普讀物那樣,堆砌著晦澀難懂的物理定律和工程技術,而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探討瞭人類在探索宇宙過程中所迸發齣的獨特情感、哲學思考以及藝術創作。讀這本書,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型的星際畫廊,每一頁都充滿瞭來自遙遠星係的靈感,從古老的宇宙神話,到現代科幻電影中的奇思妙想,再到宇航員在太空中留下的隻言片語,都以一種非常溫暖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太空美學”的討論,那些關於星雲色彩的詩意描繪,關於地球從太空看來的震撼景象的文字,以及對未來太空建築設計理念的暢想,都讓我對宇宙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它讓我意識到,航天事業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飛躍,更是人類精神的升華,是對未知世界永恒的嚮往和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追問。這本書的文字優美,邏輯清晰,又不失生動有趣,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時而沉思,時而驚嘆,時而心潮澎湃。它徹底打破瞭我對航天讀物“枯燥乏味”的刻闆印象,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人文與藝術交織的太空世界的大門。
評分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跨界”的讀物,它將我帶入瞭一個我從未深入涉足過的領域,並以一種極其友好的方式,讓我感受到瞭其中蘊含的巨大魅力。這本書並沒有試圖用晦澀的科學術語來“嚇退”讀者,而是選擇瞭一條更加感性、更加人文的路徑。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航天與哲學”之間關係的探討,它引申齣瞭關於生命起源、宇宙終結、以及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一係列深刻的哲學問題,並以航天探索的視角來審視這些問題,給我帶來瞭許多新的思考。同時,書中對“太空與藝術”的融閤,也讓我耳目一新。那些關於宇宙視覺藝術的分析,關於太空音樂創作的案例,甚至是對太空主題文學作品的解讀,都展現瞭人類在麵對宇宙時,所迸發齣的無限創造力。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全新知識世界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航天領域背後,隱藏著的如此豐富的人文底蘊和藝術光彩。它讓我明白,科學與藝術並非孤立存在,它們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中,能夠相互啓發,相互促進,共同塑造著人類文明的未來。閱讀這本書,是一次愉悅且富有啓發性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