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一本通

中国结一本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犀文资讯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结
  • 手工编织
  • 传统文化
  • 装饰
  • 工艺美术
  • DIY
  • 编织教程
  • 民俗
  • 礼品
  • 结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66318
商品编码:2949650620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0-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结一本通

定价:29.80元

作者:犀文资讯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64663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其他好书请点击:

内容提要


《中国结一本通》以详细图解示范了平结、金刚结、纽扣结等三十余种基本结、变化组合结的编法,并将编结过程中需注意的难点与细节一一讲解,让你学习编结时更轻松。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七十余款目前十分流行的中国结手链、项链、挂饰等饰品的编制方法,让你在收获美丽饰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编结技巧更娴熟。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中国结一本通》内容的,关于另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介绍。 --- 图书名称:敦煌壁画艺术赏析与技法探源 作者: 张宏毅 出版社: 华夏文粹出版社 装帧与开本: 精装,16开 页数: 680页 定价: 380元 --- 内容简介: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与技法探源》是一部深入探索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敦煌壁画自十六国至元代近千年的演变历程,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剖析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宗教内涵及其背后的技术支撑。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浩瀚壁画图像的整理与解读,更在于对这些伟大艺术遗产的材料科学、绘画工艺以及文化交流史的立体考察。 第一部分:历史的脉络——敦煌壁画的时代变迁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构建了敦煌壁画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系。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其艺术风格无不烙印着中西文明激烈碰撞与交融的痕迹。 1.1 早期奠基(十六国至北魏): 详细考证了壁画艺术的初传阶段。重点分析了早期壁画中犍陀罗艺术、笈多王朝艺术的直接影响,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初步融合。通过对第275窟、第420窟等早期洞窟的精细摹绘与比对,揭示了“飞天”形象和“佛本生故事”叙事手法在这一时期的雏形与确立。 1.2 鼎盛气象(隋唐):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隋代壁画在继承北魏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雍容华贵、气势恢宏的时代风貌。而盛唐时期,壁画艺术达到了无可匹敌的高峰。本书不再停留在对“反弹琵琶”或“供养人像”的表面赞叹,而是深入探讨了唐代大明宫气象如何投射到洞窟之中,使得壁画中的菩萨形象呈现出饱满、健硕、充满世俗生命力的特点。特别对“经变画”的构图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模式化分析,阐明了为何盛唐的经变画能够构建起完整、有序且极具叙事张力的“极乐世界图景”。 1.3 转型与衰微(五代、宋、元): 随后,本书梳理了晚唐五代回鹘佛教艺术的兴起,及其对壁画色彩和线条带来的西域化影响。宋、元时期的壁画,则反映了中原王朝对敦煌控制力的减弱,风格趋于程式化和世俗化,同时对藏传佛教密宗题材的描绘逐渐增多,为研究元代西藏艺术东传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 第二部分:图像的密码——主题、符号与教义解读 敦煌壁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阐释佛教经典的视觉文本。本部分致力于破译壁画中的符号系统。 2.1 佛传与本生故事的叙事学: 通过对数百个“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壁画的对比研究,辨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段佛教典籍的视觉诠释差异。例如,隋代对苦修的强调与唐代对成道的描绘在空间布局和人物表情上的细微差别。 2.2 供养人制度与社会风俗: 供养人画像是研究敦煌地区古代社会结构、服饰制度、等级观念的“活化石”。本书系统分类了不同时期供养人的服饰特征,并结合出土文书,推测了敦煌地区主要供养群体(如贵族、地方豪强、商旅、僧侣)的经济地位和政治诉求。 2.3 密教与净土思想的视觉化: 重点阐述了晚唐至元代,无量寿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信仰体系的图像学演变,分析了敦煌壁画中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不同空间建构方式,及其与中土传统园林美学观念的潜在联系。 第三部分:技法的探源——材料、工艺与科技考古的结合 这是本书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它将艺术史研究与材料科学分析相结合,尝试揭示敦煌壁画得以千年不朽的“技术奥秘”。 3.1 矿物颜料的本土化与外来化: 摒弃笼统的“石青石绿”描述,本书详细列举了敦煌壁画中使用的二十余种主要矿物颜料的成分分析结果(基于近年的科研数据)。通过比对,区分了源自西域的天然群青(如阿富汗青金石)与本土的铜蓝(孔雀石)在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的使用频率和布局位置,揭示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衰对绘画材料的直接影响。 3.2 基层与“泥墙的秘密”: 深入剖析了敦煌壁画特有的“三层泥”结构——底层粗泥、中层细泥和表层“腻子层”(白垩层)。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时期匠师在调制这些泥层时,对植物纤维(如麻、草茎)添加量的控制,这种控制如何影响了壁画表面的平整度、吸水性和耐久性。 3.3 绘画工具与“墨稿先行”: 通过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本书复原了古代匠师绘制壁画的工具链条,包括笔的类型(尖笔、圆笔、排笔)和所用媒介(胶水、油性物质)。特别指出,敦煌壁画遵循严格的“墨线起稿”步骤,并利用红土或草灰的线条勾勒出精确的结构轮廓,这是保证复杂大型壁画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技术。 3.4 数字化保护与模拟修复: 本书最后一部分介绍了现代科技在壁画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多光谱成像技术如何揭示壁画表层之下隐藏的“底层画稿”(poveri),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重建受损洞窟空间中的作用。 结语: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与技法探源》不仅是艺术史学者的案头必备,也是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宗教艺术研究者及所有对中华文明源流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参考读物。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触摸那份凝固在黄沙戈壁中的千年辉煌。全书配有数百幅高清高清彩图和详细的测绘图表,力求还原敦煌艺术的磅礴气势与精微之处。 --- (注:此书为一本侧重于艺术史、材料科学和宗教图像学的学术著作,其内容与中国结的手工编织技艺、流派发展或历史渊源均无直接关联。)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结一本通”,光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会很详尽。我之前在网上偶然看到过一些中国结的成品,比如那种挂在车上的,还有那种用来做手机挂饰的小巧玲珑的,都觉得非常精致。我一直觉得中国结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里面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比如吉祥、如意、平安等等。有时候送礼物,如果能亲手编织一个中国结送给朋友,那份心意肯定不一样。但是,我对手工编织的经验实在有限,特别是面对中国结那复杂的丝线缠绕,总是感到无从下手。我曾一度想要学习,但苦于找不到一本能从零开始,系统讲解的书。很多教程要么太专业,要么太零碎。所以,看到“一本通”这三个字,我 immediately feel like my problem might be solved.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入门知识讲起,比如如何选择丝线,如何打最基本的结,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花样和造型。我希望它不仅能教我如何编织,还能告诉我每种结背后的文化含义,这样我在编织的时候,也能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评分

“中国结一本通”,这个名字自带一种朴实而权威的气息。它不似那些哗众取宠的书名,反而显得踏实可靠,仿佛是经过长时间沉淀和积累的智慧结晶。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技艺,更是充满了敬意。中国结,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装饰工艺,其历史悠久,寓意丰富,每一个结都承载着美好的祝福和象征。然而,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那些复杂的图解和术语,着实让人望而却步。我曾尝试过在网上搜索一些教程,但往往是零散不成体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因此,当看到“中国结一本通”这个名字时,我的心中燃起了希望。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结法讲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终能够让我掌握编织各种中国结的技巧。它应该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老师,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配合精美的图例,将这项古老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

评分

“中国结一本通”这个名字本身就让我充满了好奇。一直以来,我对中国结那繁复而优美的造型都心生向往,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东方韵味。小时候,在亲戚家看到那些挂满墙壁、色彩鲜艳的中国结,总是忍不住伸手去摸,去感受那丝线的触感,去猜测它们是如何一步步编织出来的。那时候,对编织的知识几乎是空白,只觉得它们是大人们神奇的手艺。长大后,这种喜爱并没有消退,反而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而愈发强烈。我常常在想,如果能自己亲手编织出一个漂亮的中国结,那该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啊。想象着将一根根普通的丝线,通过指尖的巧妙穿梭,变成栩栩如生的龙、凤,或是寓意吉祥的花朵,那过程一定充满了乐趣和惊喜。而“一本通”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应该会涵盖中国结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结法,到复杂的造型,再到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都能一一解答我的疑惑,满足我的求知欲。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结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和美好的期待。

评分

说实话,看到“中国结一本通”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觉得它应该非常全面。我不是一个手工艺达人,但一直对中国结的外形和它所代表的寓意很感兴趣。每次过节,看到家里挂着的那些红色的、金色的中国结,觉得特别喜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小时候参加一个庙会,看到有人现场编织一个很大的中国结,围了好多人看。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看起来好复杂,但又很漂亮。后来也尝试过自己买些丝线,想跟着网上的视频学,结果视频里老师讲得太快,或者丝线太滑,弄得我一团糟,最后只能放弃。所以,这本书名里的“一本通”,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信号,它暗示着这本书能够解决我之前遇到的所有问题,不用再东拼西凑地找资料了。我希望它能把各种结的编织方法都讲清楚,从最简单的开始,然后慢慢教一些复杂的,比如龙啊,凤啊,还有那种大一点的挂饰。最重要的是,最好能有很清晰的图示,让我能一步一步跟着做,这样我才有可能成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段美好的时光,那是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的那些悠闲的午后。外婆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她常常坐在窗边,手里捻着五颜六色的丝线,手指灵巧地舞动,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小花结就出现在她手中。我那时就喜欢趴在她膝头,静静地看着,有时也会笨拙地模仿,结果总是线缠成一团,惹得外婆哈哈大笑。后来,外婆渐渐老了,手也有些不灵便了,那些编织的时光也慢慢减少了。但那些精美的中国结,却成为了我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色彩。每次看到那些红红绿绿的结,我都会想起外婆慈祥的笑容和她那双灵巧的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有外婆和中国结的时光,它勾起了我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份传统技艺的怀念。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新拾起那份童年的热爱,或许我能从中学到外婆曾经教我的那些结法,甚至能够编织出比外婆更美的中国结,以此来纪念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