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挠性印制电路
定价:24.00元
作者:梁瑞林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302187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挠性印制电路是目前*重要的电子互连技术之一。本书主要介绍挠性印制电路基础、挠性印制电路种类、挠性印制电路连接、挠性印制电路的设计、挠性印制电路的组装与检查、挠性印制电路的发展与展望。 本书是“表面组装与贴片式元器件技术”丛书之一。本书可供从事挠性印制电路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是“表面组装与贴片式元器件技术”丛书之一。书中介绍了挠性印制电路的种类、材料、连接、设计、制作、组装和检查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在内容上,力图尽可能地向读者传递国际上先进的挠性印制电路制造技术方面的前沿知识,而避免冗长的理论探讨。
本书可以作为电子电路、印制电路行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工科院校学生、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目录
章 概述
1.1 挠性印制电路的概念
1.2 挠性印制电路的发展历程
1.3 电子产品小型化离不开挠性印制电路
1.4 挠性印制电路的优缺点
1.5 挠性印制电路的性能价格比
第2章 挠性印制电路的种类
2.1 单面挠性印制电路
2.2 双面挠性印制电路
2.3 多层挠性印制电路
2.4 双面挠性印制电路
第3章 挠性印制电路的材料
3.1 基材
3.1.1 几种常见的基材
3.1.2 聚酰亚胺薄膜
3.1.3 聚酯薄膜
3.1.4 环氧树脂玻璃布薄膜
3.2 导体材料与挠性敷铜板
3.2.1 导电材料
3.2.2 粘贴型挠性敷铜板
3.2.3 非粘贴型挠性敷铜板
3.3 覆盖材料
3.3.1 薄膜型覆盖材料
3.3.2 采用印刷法制作的覆盖层材料
3.3.3 干式光敏性覆盖膜
3.4 粘胶带
3.5 增强板材料
第4章 挠性印制电路的连接(组装)方式
4.1 连接(组装)方式的选择及其特点
4.1.1 连接(组装)方式的选择
4.1.2根据连接(组装)对象确定连接(组装)方式
4.1.3各种连接的概念
4.1.4 组装密度与占用的空间
4.1.5 可靠性
4.1.6 工艺条件方面的因素
4.1.7 设备与工模夹具
4.1.8 产量与成本
4.2 性连接
4.2.1 有引线电子元器件的锡焊
4.2.2 贴片式电子元器件的锡焊
4.2.3 导电胶连接
4.2.4 裸片搭载
4.2.5 引线键合法
4.2.6 倒装焊
4.2.7 微凸点焊
4.2.8 各向异性导电胶连接
4.2.9 挠性印制电路的跨线直接键合法
4.2.10 焊料熔融法
4.2.11 NCP绝缘浆料
4.3 半性连接与非性连接
4.3.1 螺丝固定连接
4.3.2 挠性印制电路与连接器
4.3.3 插卡式连接器
4.3.4 挠性扁平电缆(FFC)连接器
4.3.5 接插件
4.3.6 跨线连接器
4.3.7 圆形连接器
4.3.8 本来是组装到刚性印制线路板上的连接器
4.3.9 凹槽连接
4.3.10 微凸点连接
第5章 挠性印制电路的设计
5.1 挠性印制电路设计的工艺流程
5.2 电路分割
5.2.1 电路分割的必要性
5.2.2 不进行电路分割时存在的问题
5.2.3 普通民用产品的电子电路的分割
5.3 外形设计
5.4 平面图形设计
5.5 耐多次弯曲的挠性印制电路的设计
5.6 双面挠性印制电路中需要弯曲部分的设计
5.7 刚挠结合电路中需要弯曲部分的设计
5.8 电子元器件组装部分的设计
5.9 带有屏蔽层的挠性印制电路的设计
5.10 设计时应将尺寸的工艺补偿计算在内
第6章 挠性印制电路的制作
6.1 制作挠性印制电路的工艺流程
6.2 制作挠性印制电路的前工序
6.2.1 制作挠性印制电路的前工序详细工艺流程
6.2.2 剪切挠性敷铜板
6.2.3 打贯通孔
6.2.4 镀覆贯通孔
6.2.5 工件的周转与装框
6.2.6 表面清洗与被覆抗蚀剂
6.2.7 曝光与显影
6.2.8 腐蚀导体图形与除掉抗蚀层
6.3 制作挠性印制电路的后工序
6.3.1 后工序的详细工作流程
6.3.2 覆盖膜
6.3.3 阻焊膜
6.3.4 光敏性覆盖膜
6.3.5 镀覆引出端
6.3.6 标记符号
6.3.7 外形加工
6.4 制作挠性印制电路的辅助加工工序
6.4.1 制作增强板
6.4.2 整 形
6.4.3 加工凸棱
6.4.4 制作跨线
6.4.5 加工微凸点
6.5 多层刚挠结合印制电路的制作工艺
6.5.1 制作多层刚挠结合印制电路的整个工艺流程
6.5.2 内层(挠性部分)的加工
6.5.3 夹持层(刚性部分)的加工
6.5.4 制作粘胶带与夹持层窗口处的回填垫块
6.5.5 叠层热压固化
6.5.6 打孔、孔壁清理与镀铜
6.5.7 外层加工
6.5.8 外形加工
6.6 挠性印制电路的卷到卷式自动化加工
6.6.1 卷到卷的连续自动化加工方式
6.6.2 打孔
6.6.3 镀铜
6.6.4 被覆抗蚀层
6.6.5 曝光或抗蚀图形印刷
6.6.6 显影、腐蚀与抗蚀膜剥离
6.6.7 被覆覆盖层
6.6.8 冲压固定孔、外形加工与裁切
第7章 挠性印制电路的组装与检查
7.1 挠性印制电路的组装
7.1.1 将挠性印制电路固定到夹具上
7.1.2 焊接前的预干燥
7.1.3 搭载贴片式电子元器件与非贴片式电子元器件
7.1.4 焊接
7.1.5 非直接组装方式
7.1.6 检查与修理
7.1.7 包装
7.1.8 挠性印制电路与其他电路之间的连接
7.1.9 挠性印制电路的固定
7.2 挠性印制电路的成品检查
7.2.1 尺寸检查
7.2.2 耐弯曲性检查
7.2.3 导体黏合强度检查
7.2.4 耐热冲击性试验
7.2.5 电学性能检查
7.2.6 外观检查
第8章 挠性印制电路的发展与展望
8.1 进一步改善聚酰亚胺薄膜
8.2 开发聚酰亚胺的替代材料
8.3 开发性能比聚酰亚胺更优异的新材料
8.4 超高密度的挠性印制电路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能够随意弯折、形态各异的电子线路板,它们在现代科技产品中的身影越来越普遍。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弘挠性”这一概念的解读有多深入,是仅仅停留在材料的弹性,还是会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结构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分析?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不同挠性印制电路的分类、特点以及它们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势。例如,对于多层挠性印制电路,其层间连接技术(如盲埋孔、导通孔的加工)和信号隔离是否会有详细的介绍?以及在高温、高湿、震动等恶劣环境下,挠性印制电路的性能衰减机理和相应的加固或保护措施,这些内容如果能得到充分的阐述,将极具价值。我对于书中关于印制电路设计自动化(EDA)工具在挠性电路设计中的应用也抱有浓厚兴趣,是否会有相关的软件工具和设计流程介绍?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性地理解挠性印制电路的技术体系,并触及到行业前沿发展趋势的著作。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定位应该是相当专业且具有相当的深度。我猜测其中会涉及大量关于“弘挠性印制电路”的材料特性、制造工艺以及应用性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类型挠性基板材料(如聚酰亚胺、芳纶、聚酯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它们在电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上的差异?书中对于挠性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像精密蚀刻、层压、表面处理等关键环节,是否会给出详尽的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标准?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否对挠性印制电路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和标准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进行弯折寿命测试、耐老化性能测试、热应力测试等,以及这些测试结果如何指导设计和制造的优化。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与挠性印制电路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例如微纳加工、3D打印成型等,那就更能体现其前沿性和指导性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
评分单凭书名“正版弘挠性印制电路”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专业深度与技术前沿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弘挠性”这一概念背后的科学原理,包括材料科学、力学以及电磁学的交叉应用。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挠性印制电路在不同基材上的制造工艺,例如,在柔性聚合物基板上如何实现精确的导电图形的形成,以及层与层之间的可靠连接技术。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挠性印制电路在复杂应用环境下的可靠性评估与保障方面的论述,例如,在反复弯曲、高低温变化、高湿度等条件下,电路的性能衰减机制以及相应的失效分析和改进措施。若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在智能穿戴、柔性显示、机器人技术等新兴领域中应用挠性印制电路,并分析其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那将极具参考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集理论深度、工艺细节和实践指导于一体的专业读物,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名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将聚焦于“弘挠性印制电路”这个特定的技术领域,这无疑是当前电子制造业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发展迅速的方向。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弘挠性”的物理和力学基础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材料在多次弯曲、扭转或拉伸后的形变机理、应力分布以及对电气性能的影响。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挠性印制电路的结构设计原则,如何实现高密度的布线、多层互连,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对于制造工艺方面,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精密图形转移、层间粘接、表面涂覆等关键工序的详细技术细节,以及这些工艺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展示挠性印制电路如何克服复杂环境的挑战,实现高性能的集成,那就更具启发意义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这一复杂而关键的技术。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专业,虽然我目前还在初步接触这个领域,但是它所涵盖的“弘挠性印制电路”这一方向,无疑是当前电子制造领域非常前沿且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个分支。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么复杂的技术概念进行梳理和呈现的,是偏向理论推导,还是更侧重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挠性印制电路的基材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关键的可靠性保障技术。比如,对于不同的挠性基板材料,如聚酰亚胺(PI)、聚酯(PET)等,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表现,书中是否会有深入的探讨?还有,在挠性电路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处理弯折、拉伸等应力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如何优化布线以提高信号完整性和降低损耗,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比如智能穿戴设备、柔性显示器、医疗器械等应用领域的案例,来具体阐述挠性印制电路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法,那就更棒了。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能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并且为有经验的工程师提供一些深入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