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地球系统与演变 第1章 地球系统的组成与起源 理解地球系统的今天、预测它的明天,都需要知道它的昨天和前天。研究地球系统的演变、揭示其中的规律,先得了解地球系统的组成。本章从圈层结构和地球起源的简介入手,对地球的早期演化进行讨论,作为后面章节的引论。 1.1 地球系统的圈层结构 1.1.1 地球系统的圈层及其构成 在太阳系的各个行星中,地球的圈层*多。水星、火星、金星和地球四颗内行星,固态部分的圈层结构比较相近,都有铁质的地核、石质的地幔和地壳(图1-1);而流态的部分却相差悬殊,只有地球才有水圈。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有大气圈,但火星的大气极为稀薄,大气压力只相当于地球上的0.007。金星的大气圈又太稠,大气压力比地球上高90倍。这种差别,既说明地球的特殊性,又反映出行星演化的阶段性。太阳系内行星形成的起点相近,而演化的结果只有地球至今保持了变化的活力和结构的多样性。比如火星在30亿年前曾经有过辉煌,有过火山和水圈的活动,形成过沉积岩。但是到地球太古宙晚期的时候,火星的这些活动都已经停止,即便几百万年前偶尔还有火山活动,至今偶尔还有流水的踪迹,却已经回天乏力,剩下一片荒凉。 图1-1 内行星与月球圈层结构的比较 地球的各个圈层中,人类历来只接触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常常将这三者叫做“表层系统”,甚至提倡建立“地球表层学”。这三者确实是传统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名称强调其间的相互关系,客观上是自然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科学向地球内部推进,这种划分也受到挑战:岩石圈的下部本身就属于地幔,将“表层系统”的下界划在地幔的内部,非常不利于对地球表面过程的理解。其实站在人类的角度看,以我们所居住的地面为界,下面有地核、地幔和地壳,上面有水圈和大气圈,这就是地球所谓的“内圈层”和“外圈层”(图1-2)。 人类站在地面上谈论“天高地厚”,如果只指大气圈而且不包括没有明确外界的外逸层,那么“天高”可以算700 km;“地厚”是明确的,固体地球的半径是6370 km。两者相加,构成7000 多千米半径的星球,这就是地球系统。地球系统内部的物质按重力分异,重的在下、轻的在上,构成了地球的圈层。各个圈层的厚度和密度如附注1 所示。地球圈层密度变化*大的有两处:一处在地幔和地核之间,密度相差一个数量级;更大的差异在大气圈和地壳之间,差三个数量级。下面将要讲到,地幔与地核的分异、大气和大洋的产生,是地球圈层形成过程中*为重大的变化。 图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经编辑修改) 地球每个圈层的内部都有分层。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其密度高达9.7~16 g/cm3,使得地球整体密度超过5.5 g/cm3,成为太阳系里密度*大的行星。地核分内、外两部分,推测内核呈固态、外核呈液态。外核的温度在4000 ℃以上,内核超过5000 ℃,和太阳表面一样高。地幔由铁镁的硅酸盐组成,分上下两部分,上地幔400 km 厚,下地幔2200 km 厚,两者间有300 km 左右的过渡层。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在一起组成板片参加板块运动,是地质学研究构造运动的对象,称为岩石圈,厚度在100 km 上下;在其下面的300 km 厚的上地幔称作软流圈,呈塑性状态能够黏滞变形,与上覆的岩石圈不同。在地幔中段的过渡带,地震波速突然增大,这里也是*深震源之所在。下地幔压力增大、地震波速加快,底层受地核物质的直接影响,称为D" 层,在地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地壳,玄武岩质的洋壳和花岗岩质的陆壳厚度、结构都不相同(图1-3A)。洋壳在大洋中脊产生,上涌岩浆形成的玄武岩洋壳一边冷却一边向两边扩张,*后在板块俯冲带隐没,返回地幔(图1-3B)。但是这些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只是指的洋壳,不能用于大陆。陆壳成因更加复杂,我们将在第2章里进一步讨论。 水圈和大气圈内部,也都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从温度看,海洋有温跃层将上部的混合层与下部的海水主体分开;从光线和生物分布看,海洋可分为真光带、弱光带、半深海与深海,以及水深6000 m 之下的深渊带(Hadal Zone)。大气圈和我们关系*为密切的是离地面10~20 km 以内的对流层和向上直到 50 km 左右的平流层。前者是地球表面水文循环的场所,后者是臭氧层分布的位置。地面以上50~85 km 的中间层,是烧毁流星的高空,再向上直到700~800 km 的电离层,是在太阳高能辐射和宇宙线激励下,发生电离、产生极光的高空,并且温度上升,亦称为“热层”。更高的逃逸层只有稀少的粒子分布,密度比地表大气低十几个量级,与地外太空并无明显的界限(图1-4),地球的大气也从这里向太空逸散,好在这种过程相当缓慢:每秒钟全球总共散失将近3000 g 氢和50 g 氦(Catling and Zahnle,2009)。 地球的每一个圈层都有不止一门学科在研究,而地球系统科学的特点就在于穿越界限“上穷碧落下黄泉”,把各圈层串起来研究。当然,地球还可以分出更多的圈层。水圈的一部分结冰呈固态存在,有时候单独分出来称为冰圈。地壳顶层的土壤层,有时候也被称作土壤圈以强调其特色和重要性。其实谈论*多的圈层,应该是分布在地球表层与内部之间的“生物圈”,但是现在知道生物不但分布在整个水圈和地面,还可以渗透到地壳和大气圈的内部,不能看作地球结构的独立组成部分。 图1-4 大气圈内的分层 1.1.2 圈层中的环流和圈层界限 地球每个圈层都有自己三维空间里的环流,通常采用示意图表达。大气圈对流层里早已识别出各种方向的环流,如经圈方向的哈德雷环流、纬圈方向的沃克环流,这些环流反映了地球表层水汽循环的强度,决定着对流层顶的高度(图1-5A)。水圈里*大规模的环流,是大洋的温盐环流,其中研究*多的是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决定着全大洋化学和生物环境的变化(图1-5B)。地幔环流从岩石圈到核幔边界,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就是板块运动和地幔柱形成的“大型火成岩省”,是地球表层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根源(图1-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