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收录音原理与技术
定价:15.00元
作者:程亚惟,康实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8-01
ISBN:97871111063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分收音技术、录音技术、数字收录音技术三部分,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无线电传输原理、调幅收音机原理及应用、调频收音机原理及应用、常用录音设备的原理和应用、数字信号的处理、数字调幅、调频收音机的原理和应用技术、数字录音原理及常用语音集成电路的应用等。
本书是以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类专业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大专院校电气及电子类专业使用。同时可供实践指导教师和从事电气、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声音制作充满向往的独立音乐人,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录音知识的优质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收录音原理与技术》时,立刻被它所涵盖的范围所吸引。从基础的声学原理到复杂的后期处理技术,它似乎囊括了我所需要学习的一切。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麦克风的指向性与拾音技巧”的章节,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有效地捕捉乐器的原始音色,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噪音干扰。对于“录音环境的声学处理”,我一直觉得这是录音过程中容易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一环,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指导。而“混音与母带处理的艺术”更是让我期待,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最终作品的听感和商业表现,希望能从中领略到大师们的精髓。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系统学习录音技术的希望,它将是我踏入专业声音制作领域的重要基石。
评分一本厚实的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散发着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气息。翻开目录,各种术语和章节标题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声波的物理学基础》、《人耳的听觉机制》、《录音设备的类型与选择》、《麦克风的指向性与拾音技巧》、《录音环境的声学处理》、《数字音频的采样与量化》、《混音与母带处理的艺术》、《音频后期制作软件的应用》、《虚拟乐器与采样技术》、《声音设计与音效创作》。光是看看这些标题,就足以勾勒出一个完整而深入的录音知识体系。我一直对声音的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欣赏音乐、观看电影时,那些精妙的音效和层次分明的混音总能让我沉浸其中。然而,我对于这些声音是如何被创造和捕捉的,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声音奥秘的大门。我渴望能够理解那些隐藏在听觉体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掌握录音的专业技巧,甚至尝试自己去创造一些动听的声音。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入门指南,更是一部可以伴随我深入探索声音世界的百科全书。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阅读,去学习那些关于“收音”的原理,去领略“技术”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冷静的蓝色调和几何图形的组合,一下子就传递出一种科技感和专业性。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创造出逼真音效的电子游戏和电影场景非常着迷,也曾经尝试过用手机录制一些简单的声音,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原理”和“技术”,能够让声音听起来如此真实,又如此富有感染力。书中关于“录音设备”、“麦克风”的介绍,让我非常感兴趣,我想知道不同类型的设备和麦克风在声音的捕捉上有什么区别,又该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选择。而“数字音频的采样与量化”听起来就像是把声音变成数据的过程,这让我很好奇它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种数字化的过程会如何影响声音的质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声音记录与传播的底层逻辑,让我不再对那些奇妙的声音效果感到茫然,而是能对其背后的科学与艺术有所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纸质和排版都显得十分用心,散发着一种扎实的学究气。我是一名对声音的物理属性和听觉感受特别敏感的爱好者,平时在听音乐或看电影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去分辨各种声音的来源和质感。这本书的标题《收录音原理与技术》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我非常好奇“声波的物理学基础”会如何解释声音的本质,以及“人耳的听觉机制”是如何让我们感知到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的。书中关于“录音设备”和“麦克风”的介绍,让我对那些看似普通的器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将空气中的振动转化为电信号的。而“数字音频的采样与量化”更是让我好奇,将模拟的声音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是如何在保证音质的同时实现存储和传播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透过它,窥视声音世界中那些隐藏在感官背后的科学规律和技术保障。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是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普通听众,我一直觉得录音是一门神秘的技术,它能将转瞬即逝的声音转化为永恒的旋律,也能将无形的感情注入到每一个音符之中。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窥探这背后的奥秘。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声学”这个听起来就有些高深莫测的学科,以及人耳这个精妙的听觉器官是如何工作的。书中提到的“拾音技巧”、“麦克风选择”这些章节,更是让我跃跃欲试,想象着自己也能像录音师一样,捕捉到舞台上每一个细微的声响,或是录制下心爱歌手最真挚的声音。而“混音与母带处理”这些词汇,则让我联想到那些经过精心雕琢的音乐作品,它们是如何在后期制作中被赋予生命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概念阐释清楚,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有所领悟,不再仅仅是那个被动接收声音的听者,而是能开始理解声音是如何被塑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