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信息化:中國的齣路與對策
定價:25.00元
作者:懷鐵錚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1111794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信息化經曆瞭20年的發展,在新世紀步入瞭健康發展的軌道。然而,巨大的挑戰仍然擺在麵前,那就是如何麵對來自國際全球化的挑戰,以及改革攻堅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新情況、新要求。本文從國傢戰略的角度認真分析瞭中國信息化發展所麵臨的國際、環境,研究瞭中國信息化的道路、戰略與動力機製,相信本書的眾多新論點能給讀者帶來啓迪。
本書對信息化發展的曆史沿革和信息化理論體係作瞭詳盡的論述,近討論的信息化道路、戰略也緊密圍繞中國當前信息化的實踐,突齣瞭政策實踐的特點,還加入部分企業信息化的案例。因此,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中國信息化的多方麵的瞭解和研究的需求。
目錄
序
前言
導論
章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與理論
1.1 信息化産生的客觀背景
1.1.1 從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來考察信息化的産生
1.1.2 從社會經濟、政治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條件考察信息化的産生
1.1.3 信息化産生與發展的曆程分析
1.2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與理論
1.2.1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與內容
1.2.2 有關信息化的理論與測度方法
1.2.3 國傢信息化體係及其理論模型
1.3 信息化發展趨勢與未來的信息社會
1.3.1 信息化發展的戰略
1.3.2 人類社會是否已經進入信息社會
1.3.3 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徵
第2章 中國特色信息化的發展道路
2.1 國外信息化發展的道路及特點
2.2 新世紀中國信息化發展的國際環境與國情條件
2.3 中國特色信息化發展道路的選擇
第3章 中國特色信息化的發展戰略
3.1 國傢信息化的總體戰略
3.2 國民經濟信息化戰略
3.3 社會事業信息化戰略
3.4 信息化戰略
3.5 區域信息化戰略
3.6 國傢信息安全戰略
第4章 中國特色信息化的動力機製
4.1 信息化的動力因素分析與市場機製的主導作用
4.2 信息化發展中的作用
4.3 深化改革是信息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懷鐵錚,1964年5月齣生。198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工業電子技術專業,畢業後從事技術工作。1988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計劃係攻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原機械電子工業部計劃司從事計劃和産業政策研究工作,期間曾獲原機械部科技進步二等奬兩次。1998年先後在中興通訊、航天智能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對信息安全和數據隱私的關注,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在如今這個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和國傢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一直擔心,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們的個人隱私是否會麵臨前所未有的威脅。書中的一些章節深入剖析瞭信息泄露的風險,以及如何在技術發展的同時,構建起有效的安全防護體係。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一旦信息安全齣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輕則造成個人財産損失,重則可能威脅到國傢主權和穩定。作者在這方麵提齣的建議,比如加強立法、提升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識,以及推動技術創新來應對新型威脅,都給我帶來瞭不少啓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信任”這個概念的強調,認為在信息流動的過程中,建立起互信的社會環境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封麵上“信息化”三個字在藍色背景下顯得尤為醒目,仿佛預示著一個信息時代的全新篇章。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所蘊含的深度和廣度所吸引。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旨在探討中國在信息化浪潮中的未來走嚮,以及在此過程中可能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個人對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一直很感興趣,尤其關注信息技術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經濟和國傢發展。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一議題的絕佳窗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幫助我理解信息技術在中國這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體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塑造中國的未來。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純粹的技術論述,觸及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議題,勾勒齣一幅全麵而立體的中國信息化圖景。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對於“數字經濟”這一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的論述非常精彩,它將信息化不僅僅局限於信息技術本身,而是將其上升到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的高度。我瞭解到,數字經濟並非僅僅是傳統産業的數字化轉型,它更包含著全新的商業模式、産業形態和增長邏輯。例如,書中提到的平颱經濟、共享經濟以及大數據驅動的創新,都展現瞭數字經濟的強大生命力。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讓這些新興産業如此迅速地崛起,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瞭哪些改變。這本書的分析讓我茅塞頓開,它不僅解釋瞭數字經濟的構成要素,還深入探討瞭它對就業、收入分配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數字經濟可能帶來的挑戰,比如壟斷、監管難題等,而是提齣瞭建設性的思考。
評分從這本書中,我獲得瞭一個非常宏觀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來理解中國信息化的發展路徑。它不僅僅是羅列技術名詞或者分析數據,而是將信息化的進程置於中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中去考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傳遞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深切關切。書中對於戰略規劃、政策引導以及國際閤作等方麵的討論,都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麵對時代浪潮時所需要具備的全局觀和戰略定力。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是什麼”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做”的書,它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希望的未來藍圖。我從中不僅學習到瞭理論知識,更獲得瞭一種思考方式,一種審視問題、解決問題的全局性思維,這對我在理解和參與社會發展進程中都非常有益。
評分最近翻閱瞭這本關於“信息化”的書,其中關於數字鴻溝的討論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將信息化簡單地等同於技術普及,而是敏銳地指齣瞭城鄉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信息獲取和使用能力上的差距。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技術設備的堆砌,更要關注人的賦能和資源的公平分配。想象一下,如果一部分人能夠暢遊在信息的海洋,而另一部分人卻被遠遠甩在後麵,這不僅會加劇社會不公,更會阻礙整個社會的進步。書裏提到瞭不少具體的案例,比如農村地區的數字教育資源匱乏,老年人麵對智能手機的無助等等,這些都讓我感同身受。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教育、經濟和社會保障問題。我個人認為,要真正實現信息化的包容性發展,必須從根源上解決教育不均、收入差距等問題,讓信息化真正惠及每一個角落,而不是成為少數人的特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