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定价:36.00元
作者:(美) 赛西·高夫, 戴维·托马斯, 梅丽莎·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0446191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 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我们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 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父母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很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内容提要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目录
作者介绍
赛西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曾多次受电台邀请在节目中担任嘉宾,是各类亲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已出版专著部。
戴维托马斯,社会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多次受*电视台和电台邀请担任嘉宾,现任职于“明日之星”,负责“男性及男孩”咨询部工作。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曾在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龄段儿童中广受欢迎。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很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像是在跟一位非常有智慧的长辈聊天。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无论是孩子成长的某个小小的里程碑,还是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怀疑与挣扎,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章节,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小故事,展示了真正的有效沟通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比如,书中提到孩子发脾气时,很多家长急于“解决问题”,却忽略了孩子当下最需要的是被理解和接纳。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真诚的分享,让我这个平时容易心急的读者,都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标准化的育儿公式,而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家庭互动中的盲点和可以改进的空间。每一次读完,都感觉自己的心境被梳理了一遍,对“爱”和“陪伴”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不得不提,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的用词精准而富有韵味,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教育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略带诗意的口吻来阐述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比如,作者形容孩子的“好奇心”是宇宙对人类发出的邀请函,这种比喻既生动又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美。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事物的角度都变得开阔了许多。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养育下一代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刻地体验“活着”的书。书中对于“接纳不确定性”的探讨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教导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未来,而是充满智慧和爱地陪伴当下。这种哲学层面的升华,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愿意反复翻阅的案头之作。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对这类书是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的,总觉得很多都是老生常谈。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父母自我成长”的强调。很多育儿书只关注如何把孩子教育好,但这本书清晰地指出,孩子是父母的放大镜,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我们内心未曾解决的课题的投射。书中描述了作者如何通过陪伴孩子探索世界,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童年阴影的和解与超越。这种深度自我剖析的勇气和坦诚,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读到那些关于“完美父母”焦虑的段落时,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低语,告诉我放下不必要的负担,允许自己不完美。这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共鸣,是极少数书籍能够达到的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它时而如同微风拂过般轻柔,描绘亲子间那些温馨如蜜的瞬间;时而又像一声清脆的警钟,直指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教育误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仪式感”在亲子关系中的运用。书中提到了如何通过固定的家庭“小仪式”来增强安全感和连接感,这并非是做作的摆拍,而是基于对人类情感连接深层需求的洞察。文字的画面感极强,读到那些关于共同探险、一起阅读、甚至共同面对挫折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阳光晒过的草地气味,感受到孩子小手紧握的温度。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想要立刻回到家中,实践书中方法的冲动。它成功地将“教育”这一日常任务,提升成了一种充满诗意和意义的生命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一般的育儿指南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非常散文化的叙事结构,仿佛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编年史,又像是一本充满哲思的日记。这种松散中又带着内在逻辑的编排,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探讨教育问题时,总是能够跳脱出单纯的“行为矫正”层面,深入到儿童心理和家庭动力学的层面去剖析。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处理“规则与自由”冲突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倡导放任或严苛,而是提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模型,强调规则的制定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清晰沟通的基础上。这种高度的思辨性和实践指导性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情感慰藉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但用的却是散文的笔法,真正做到了将理论知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生活场景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