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给80后的礼物 | 作者 | 郭锋;陈熙 绘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149606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给80后的礼物》一书是专门献给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简称80后)的一份礼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经历和回忆。80后这一代人目前正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拥有了的经济积累。在此阶段,他们或处于人生的起步、奋斗时期,或处于迷茫、抉择时期。这种情况下,不管是面对生活的压力,还是沉浸于收获的喜悦,他们也许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年少时的记忆或许都与他们越来越远,本书借此契机推出。全书以图片和简短文字的形式呈现,精选69个80后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的片段汇集而成。如吹肥皂泡、玩沙、打泥巴仗、抓子儿、蹭电视看、滚铁环、打弹珠、抽陀螺、打沙包、街机、玩手指头游戏,等等。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记忆单元,能让每一个80后个体忆起过去的自己和朋友,在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中回味当时的乐趣,感叹生活。 本书绘图作者陈熙是儿童插画师,出版有《蹦蹦和闹闹》《酱汤小屋》《陪你去看海》《波流上的合奏曲》等绘本。 |
| 作者简介 | |
| 陈熙,“80后”。自由插画师,坚持儿童插画创作,作品风格童趣,为外各种儿童图书及杂志供稿无数。 l致力于儿童绘本创作,典型绘本作品:《蹦蹦和闹闹》《酱汤小屋》《云朵小火车》《波流上的合奏曲》《鱼博士和他的朋友们》等。 郭锋,具有天才气质的“80后”,喜爱文学的理科生。 l身份从“小郭”到“锋哥”再到“老郭”,现江湖人称“郭大侠”。 l有女儿后父爱觉醒,进入儿童教育行业以提升自我属性。 l曾任职于某书店儿童区,对儿童文学有较深了解。 l现为儿童培训师,学生口中的“小郭郭”,家长眼中的“人气奶爸”。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从装帧设计到内容的打磨,这本书都流露出一种对“致敬”的诚意。我感觉作者和绘者对待“80后”这个群体,是带着一种深沉的敬意在创作的,而不是一种俯视或者消费的态度。书中的细节处理非常考究,从对特定年代流行语的运用,到对当时社会思潮的隐晦提及,都显示了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阅读过程是一种不断“对号入座”的体验,每一次发现一个自己曾经熟知却已淡忘的细节被重新提起,都会带来一次小小的、愉悦的冲击。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精神上的桥梁,连接了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己。我毫不犹豫地会将它推荐给身边同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友人,相信他们也会像我一样,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青春的倒影。这是一份厚重的礼物,不仅是送给特定一代人,更是送给所有相信记忆和时间力量的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80后”这个群体简单地标签化或理想化。它敢于触及那个年代成长中的一些微妙的尴尬和矛盾。比如,我们既是传统教育体系的最后一批受益者,又是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第一批弄潮儿。这种“夹心层”的身份,带来了独有的焦虑感和不确定性。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了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没有一味地歌颂“黄金时代”,而是真实地展现了我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摸索的过程。这种不回避矛盾的态度,反而让整本书的格调更高,也更能赢得真正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的尊重。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坦诚地与自己的过去和解,理解了当初那些看似幼稚的选择,其实都是在当时环境下最合理的应对。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觉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流行读物,具备了某种社会观察的价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那些配图部分,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插画师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似乎完全理解了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时代滤镜”下的美学风格。那些线条的粗细、色彩的饱和度,都精准地复刻了我们记忆中那些老照片和旧杂志的质感。它们不是简单的对文字的注解,而是一种平行的叙事线索,它们用视觉语言,补充和深化了文字所触及不到的情感深度。有几幅插图,我甚至反复看了很久,每一眼都能从中解读出新的细节,比如某个道具的摆放,某个场景的光影处理,都充满了匠心。这让我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跨越了文字和图像的综合艺术品。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怀旧作品容易落入的俗套——即用廉价的符号堆砌怀旧感。相反,它构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可以呼吸的场景,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去。这种高品质的制作水准,绝对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没有试图用宏大的叙事去涵盖一切,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剪辑师,精准地挑选了那些能够引发集体共鸣的“高光时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情绪处理上的那种克制与张力。它不会一味地煽情,让人感到腻味,反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化的笔调,把那些曾经让我们心潮澎湃的事情,处理得既深刻又留有余地。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让那种复杂的情绪在胸腔里回荡一会儿。这种阅读体验非常难得,因为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记忆的构建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而且,书中的信息密度非常高,看似轻松的描述背后,蕴含着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那一代人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前夜,摸索着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体系的。对于我们这些已经步入中年、在现实中奔波的人来说,重温这些“精神食粮”,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按摩。它提供的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带着清醒认识的回归,让人更踏实地面对现在。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给吸引住了。封面设计得很有心思,那种复古的色调和字体搭配,一下子就让人回到了那个青涩又充满朝气的年代。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怀旧合集,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精心梳理的情感档案,把我们那一代人共同经历的那些细微末节,都温柔地重新展现了出来。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在尘封的阁楼里,翻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本,每一个字、每一张插图,都带着旧时光独有的温度和气味。特别是那些对于校园生活和初次接触流行文化的描摹,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生硬的时代口号,而是真正抓住了我们那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那种特有的迷茫、憧憬与挣扎。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老式录音机里播放的磁带的“沙沙”声,感受到课间操时阳光洒在身上的温度。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完全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在娓娓道来,那种真诚,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群体,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