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定价:66.00元
作者:刘宴兵,唐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302138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专著,书中论述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阐述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演进、物理层传输技术、协议规范、主要无线网络、网络结构、无线资源管理、安全、业务架构等。 本书可作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网络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优化与维护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阐述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演进、物理层传输技术、协议规范、主要无线网络、网络结构、无线资源管理、安全、业务架构等。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特点及其演进和发展,宽带无线移动物理层所涉及的主要传输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主要无线网络的MAc协议原理及IEEE 802.11MAC性能分析和优化,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移动IP技术和主要路由算法,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无线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协议发展趋势和应用,宽带无线资源管理的相关技术原理,Qos及网络管理,通信安全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的业务环境和架构。
本书可作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网络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优化与维护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章 概论
1.1 引言
1.2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要求及研究对象
1.2.1 系统要求
1.2.2 研究对象
1.3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结构
1.3.1 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1.3.2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系统
1.4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
1.5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国际背景
1.5.1 国际研究状况
1.5.2 区域性研究状况
1.5.3 标准化研究状况
1.6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面临的挑战
1.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物理层传输技术
2.1 自适应编码与调制技术
2.2 多址技术
2.2.1 OFDM技术
2.2.2 MC—CDMA技术
2.3 多天线技术
2.3.1 MIMC)技术
2.3.2 智能天线技术
2.4 超宽带(UwB)技术
2.5 多用户协作分集技术
2.6 长期演进(LTE)物理层技术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宽带无线网络自适应媒体接入控制
3.1 wIAN的增强分布式协调功能
3.2 Ad Hoc网络的MAC协议
3.2.1 载波侦听无线网络
3.2.2 与上层交互
3.3 无线传感网络的MAC协议
3.3.1 sMAC协议概述
3.3.2 协同休眠
3.3.3 串音避免和消息传递
3.4 IEEE 802.11MAC性能分析及优化
3.4.1 IEEE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3.4.2 MAC协议优化例证算法
3.4.3 MAC协议优化算法定量性能分析
3.4.4 MAc协议优化算法仿真实验分析
3.5 IEEE 802.16 MAC协议
3.5.1 IEEE 802.16协议栈参考模型
3.5.2 MAC层支持的网络拓扑结构
3.5.3 MAC层协议原理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移动IP技术及路由算法
4.1 移动IP技术
4.1.1 移动IP的概述
4.1.2 移动IP的功能实体及工作原理
4.1.3 移动IPv4技术
4.1.4 移动IPv6技术
4.1.5 IPv6和IPv4之间的通信机制和方法
4.2 路由算法
4.2.1 基本概念
4.2.2 短路径路由算法
4.2.3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4.2.4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4.2.5 移动IP组播路由算法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的自组织网络
5.1 概述
5.1.1 自组织理论
5.1.2 自组织网络发展及现状
5.1.3 自组织网络特点及定义
5.1.4 自组织网络的体系结构
5.2 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
5.2.1 自组织路由技术
5.2.2 基于链路可靠性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
5.2.3 自组织TcP协议
5.2.4 自组织QOS保证技术
5.2.5 基于自组织的P2P技术
5.2.6 网络自管理技术
5.2.7 自组织网络的广播技术
5.3 自组织技术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5.3.1 技术应用
5.3.2 自组织网络的应用领域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6.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6.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征
6.2.1 与现有网络的区别
6.2.2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限制
6.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6.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6.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覆盖和连接
6.3.2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
6.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6.4.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6.4.2 无线传感器网络QoS保证技术
6.4.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
6.4.4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6.4.5 无线传感器网络同步管理机制
6.5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相关标准
6.5.1 IEEE 802.15.4标准
6.5.2 ZigBee无线技术
6.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6.6.1 军事应用
6.6.2 生态环境监测
6.6.3 交通管理
6.6.4 医疗健康应用
6.6.5 空间探测应用
6.6.6 农业应用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无线网络资源控制与分配管理
7.1 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7.2 接人控制机制与切换技术
7.2.1 接入控制概述
7.2.2 CAC政策性能评价
7.2.3 接入控制门限的选择
7.2.4 切换的基本过程
7.2.5 切换技术
7.3 信道分配
7.3.1 固定信道分配技术
7.3.2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7.3.3 信道分配技术示例研究
7.3.4 3GTDD中信道分配
7.4 应用实例——单级系统
7.4.1 系统模型
7.4.2 数据吞吐量求解
7.4.3 性能分析
7.4.4 实现问题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宽带无线移动网络Q0s及网络管理
8.1 QoS管理
8.1.1 QoS概述
8.1.2 移动环境下的QoS
8.1.3 QoS服务体系结构
8.1.4 宽带无线移动网络中QOS的要求
8.1.5 宽带无线移动网络QoS保证技术
8.2 网络管理
8.2.1 网络管理概述
8.2.2 宽带无线移动网络管理的基本要求
8.2.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8.2.4 分布式网络管理
8.2.5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
8.2.6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安全
9.1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概述
9.2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威胁和需求
9.2.1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
9.2.2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
9.2.3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安全机制的制定策略
9.3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体系设计
9.3.1 宽带无线网络的抽象
9.3.2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
9.4 网络安全机制的基本技术
9.4.1 加密与解密
9.4.2 消息认证
9.4.3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
9.5 移动IP的安全问题
9.5.1 移动IP的安全分析
9.5.2 移动IP的安全解决方案
9.6 自组织网络安全技术
9.6.1 Ad Hoc网络的特点及安全威胁
9.6.2 控制层安全
9.6.3 数据层安全
9.6.4 密钥管理安全
9.7 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
9.7.1 传感器网络安全协议
9.7.2 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
9.7.3 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技术
9.8 安全管理应用领域
9.8.1 GSM网络中的安全管理
9.8.2 UMTs中的安全管理
9.8.3 UMTs/wLAN互连的安全体系结构
9.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0章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环境与架构
10.1 概述
10.2 移动通信业务环境
10.2.1 移动通信的业务融合
10.2.2 基于IMS的业务环境
10.2.3 下一代网络(NGN)的业务供给环境
10.2.4 Parlay协议/OSA
10.2.5 OMA开放业务环境
10.3 移动通信业务网络构架
10.3.1 概述
10.3.2 B3G的业务架构
10.3.3 IMS业务体系架构
10.3.4 MSF的开放性业务体系架构
10.3.5 下一代网络(NGN)的业务架构
10.3.6 无线服务技术的业务网络架构
10.4 业务模型和应用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阅读一本关于通信技术新进展的书时,我被其中对用户体验的探讨深深吸引。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复杂的公式和专业术语,而是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分析通信技术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描绘了在未来,高清视频通话将变得如面对面交流般流畅自然,远程医疗将不再受地域限制,智能家居设备能够实时响应用户的需求,甚至车辆之间也能实现高效的协同,大大提升道路安全。这些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或者即将实现的。书中对于“无缝连接”和“智能感知”的讨论,让我对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传输数据的管道,更是构建未来社会基础设施的关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中展现出的对人文关怀的关注,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提升生活品质。虽然书中涉及的技术原理我并不完全理解,但它所传递的关于技术发展方向和对社会影响的洞察,却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改变,并积极引导其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评分最近接触到一些关于无线网络架构的书籍,其中有一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我并非通信专业的学生,但其对网络覆盖和容量的阐述却让我大开眼界。书中描绘了从传统的蜂窝网络如何逐步演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网络层级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比如基站的部署策略、频率资源的分配机制,以及终端设备在网络中的行为模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频谱效率”的讨论感到好奇,作者通过类比和图示,解释了如何在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下,实现更高的通信速率和更大的用户容量。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升级,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智慧和创新,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极致优化。书中还提到了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应对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需求,以及如何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尽管内容有些技术性,但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相对易懂,让我能够大致理解其核心思想。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通信网络背后运行机制的窗口,让我对我们每天依赖的无线通信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在阅读一本介绍通信领域前沿技术的书籍时,我被其中关于“绿色通信”和“可持续发展”的章节所吸引。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技术的速度和性能,而是对通信网络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分析了当前通信基站和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能源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优化网络架构、采用更高效的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为通信设施供电,来降低网络的能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低功耗设计”的强调,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更快的速度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技术的“绿色”属性。书中还展望了未来通信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环境变化,如何支持智能电网的建设,以及如何通过远程通信减少不必要的出行。这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除了连接和通信之外,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本书让我对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更加关注其对社会和环境的深远影响。
评分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无线通信的书,虽然不是我本专业,但出于好奇还是拿起来看了看。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勾勒了当前通信技术发展的宏大图景。它并没有直接深入到技术的细节,而是先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了移动通信的演进脉络,从模拟时代的一代到如今的第五代,每一代的更迭都伴随着人类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容量的极致追求。作者在描述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早期人们对手机的惊叹,以及后来互联网的兴起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连接万物”的畅想印象深刻,作者描绘了一个未来,在这个未来里,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更是无数设备、传感器、甚至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都将无缝连接,形成一个巨大的智能网络。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对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触及我所关心的具体技术细节,但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背景和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续可能接触到的专业知识。这本书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序曲,成功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这个领域的兴趣,让我看到了技术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在通信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通信网络安全的书,其中关于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并没有直接介绍如何进行黑客攻击,而是从防护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通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数据的安全。作者详细解释了加密技术在通信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公钥和私钥的机制,以及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区别。他还通过生动的案例,说明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截获、篡改和窃听等威胁,以及SSL/TLS等协议如何为我们的网络通信保驾护航。我特别对书中关于“身份认证”的讨论感到好奇,它让我明白,在进行网络通信时,首先要确保我们正在与正确的对象进行交流,而不是被冒充者所欺骗。书中还探讨了隐私保护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及如何在技术层面实现用户数据的最小化收集和匿名化处理。尽管书中涉及的技术细节我并非完全精通,但它所传递的安全意识和保护方法,却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享受便捷的通信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时刻警惕潜在的安全风险,并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