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应用
定价:36.00元
作者:李颖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3070576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本书遵循咨询心理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按照透视和影响心灵的不同视角,对主要的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以仪式安慰心灵的人类早期心理咨询方法,重视早年经历和潜意识的精神分析方法,以改变和塑造行为为重点的行为主义方法,强调思维转换的认知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自我探索的人本主义方法,关注个人独特经验的后现代社会建构类方法,等等。这些介绍从动人的心情故事切入,同时进行简洁的理论分析,既展示了咨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融合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熟悉、了解各种心理咨询方法,寻求对自己有价值的思想和技术,进而发展出一套个人心理调节方法,保持平和、快乐、健康、阳光的心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内容提要
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数据采集、识读、自动输入电子设备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领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在供应链自动化、电子商务、企业信息中应用的支撑技术和重要环节。本书共分八章,重点介绍了数据自动采集、识读及自动输入电子设备后,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时涉及的技术及相关技术规范和应用。内容涵盖了从传统基于专网的电子数据交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到新一代物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及其在全球商业流通领域应用的指南和标准化解决方案。
本书可作为高校自动识别技术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于从事自动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及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等工作的人员,以及自动识别行业相关企业、管理部门的读者参考。
目录
章 电子数据交换与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1.1 电子数据交换概述
1.2 电子数据交换在自动识别技术中应用中的作用
思考题
第2章 电子数据交换基础信息
2.1 信息
2.2 元数据
2.3 数据元
2.4 元模型
2.5 数据仓库简介
2.6 数据字典
思考题
第3章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3.1 XML概述
3.2 XML语言
3.3 XML文件的命名空间
3.4 XML 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与XML Schema
3.5 CSS与XSLT
3.6 全球XML电子数据交换典型应用
思考题
第4章 电子数据交换信息建模技术
4.1 UML概述
4.2 UML基础
4.3 UML图
4.4 UML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案例
思考题
第5章 EDI电子数据交换
5.1 EDI基础标准
5.2 EDI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
5.3 EDI应用基本要求
5.4 Inter上使用EDI
5.5 EDI在全球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
思考题
第6章 ebXML电子数据交换
6.1 ebXML电子数据交换
6.2 ebXML技术体系架构
6.3 ebXML业务过程规范
6.4 ebXML消息服务
6.5 商业流通领域ebXML标准化解决方案典型应用
思考题
第7章 物联网电子数据交换
7.1 概述
7.2 基本组成
7.3 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体系
7.4 商业流通领域应用案例
思考题
第8章 商业流通领域电子数据交换典型应用
8.1 商业流通领域业务过程协作应用指南
8.2 商业流通领域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CPFR)项目实施标准化解决方案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细节处理,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很多技术书籍为了节省篇幅,往往把图表弄得非常小,关键信息也挤在一起,导致理解起来费力,需要反复对照文字。但这本倒是做得不错,图文并茂的排版让人阅读体验倍增。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数据映射和转换逻辑时,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伪代码示例。这些示例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纯数学描述,而是非常贴近企业业务流程的场景化模拟。比如,它在讲解“采购订单”报文结构变化时,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供应商协作案例来串联整个过程,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数据如何在不同系统间“旅行”并被“翻译”。这种带着“场景感”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我过去学习类似技术时,常常卡在抽象的概念上,但这本书通过这种“故事化”的讲解方式,让那些原本冰冷的技术术语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不是在看一本技术手册,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实地考察。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迁移”的知识结构,而非仅仅是一堆过时的配置指南。技术标准总是在不断迭代更新,如果一本书只是罗列当前最流行的几个版本参数,那么它很快就会落伍。但这本著作的侧重点明显在于构建读者的“方法论”和“思维框架”。例如,它对“报文抽象层”的探讨,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让我们能够理解任何新的EDI标准,无论其底层语法如何变化,其核心的业务信息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我发现,当我遇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EDI格式时,我能迅速地套用书中学到的抽象分解方法去解析它,而不是手足无措。这说明作者的功力很深厚,他教的不是一个工具的使用说明书,而是关于如何设计和理解数据交换体系的“底层逻辑”。对于想在这个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种底层逻辑的传授,比任何最新的技术补丁都要宝贵得多,它确保了我的知识体系能够随着行业发展而持续进化。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严谨,但又不失清晰的条理性。作者在处理一些跨领域交叉的概念时,比如EDI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集成,展示了极高的驾驭能力。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EDI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模块,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宏观框架下进行考察。这种视野的开阔性,让读者在学习具体技术规范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在项目规划和系统架构层面的思考能力。特别是关于数据安全和合规性章节,在当前数据治理日益严格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没有停留于表面的加密技术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下,EDI数据传输所必须满足的合规性要求,这对于指导企业实施符合国际或地区法律要求的EDI解决方案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可以说,这是一本兼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精髓,我想应该是“平衡”。它在理论深度和实操指导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很多高校教材为了追求学术严谨性,会把理论基础讲得极其扎实,但一到实际操作层面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大量的“自行摸索”空间。而市面上很多速成手册呢,又恨不得把所有的技术细节都堆砌起来,却对背后的设计哲学和规范演进缺乏解释。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极端。举个例子,在讲到错误处理机制和数据校验时,它不仅给出了具体的校验规则(这是实操部分),还追溯了这些规则制定的行业背景和重要性(这是理论支撑)。这种结构让读者在学习“怎么做”的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定IT背景,但需要快速切入EDI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深度刚好合适,它不浪费时间在基础的计算机科学概念上,而是直接聚焦于EDI领域的核心挑战和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朴实的,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吸引力,更像是教科书的风格,这让我有点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理论化,读起来会枯燥乏味。我当时的需求是想找一本既能系统讲解电子数据交换(EDI)基础理论,又能贴近实际应用案例的书籍,毕竟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有那么点距离的。然而,翻开目录后,我的疑虑就消散了大半。它清晰地划分了基础概念、技术标准、报文设计、系统集成等多个模块,逻辑脉络非常清晰。特别是关于EDIFACT和X12等国际标准的介绍,作者似乎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深入剖析了其结构和应用场景,这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和国际伙伴进行数据对接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XML和Web Services在现代EDI中的作用时所采取的“承上启下”的方式,既肯定了传统EDI的地位,又为我们指明了向更高阶、更灵活的数据交换模式演进的方向。读完前几章,我就能感觉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这个看似复杂的技术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