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十五規劃教材:現代交換原理
定價:36.00元
作者:陳建亞 等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63511907
字數:
頁碼:36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十五規劃教材:現代交換原理》從設計和研究的角度,並按照知識接受和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係統地介紹瞭現代各類交換係統的實現技術和工作原理,以及相互之間的繼承、發展和適應性等特徵。全書共9章,主要內容包括:交換係統的定義和各類交換技術的特點及其發展過程;電路交換技術的設計實現結構和工作原理,控製軟件的體係結構和操作流程;信令係統的分類、工作原理和組織結構,No.7信令係統;分組交換原理,以太網交換機和路由器技術,X.25分組交換和幀中繼技術;ATM交換技術的基本知識,ATM交換係統的體係結構和呼叫控製流程及相關協議,MPLS交換係統的實現技術和相關協議;光交換元件和光交換網絡,OXC和OBS交換設備的組織結構和工作原理;軟交換技術和定義和工作原理,基於軟交換技術的融閤網絡體係結構、用戶接入方式、呼叫控製方式和業務提供方式等的實現技術和主要協議。
本書主要用作通信和電子類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以作為交換技術研究人員參考書或通信工程技術人員培訓教材和參考書。
目錄
章 緒 論
1.1 通信係統與網絡
1.2 傳統電話通信網的體係結構
1.2.1 電話交換網的一般結構
1.2.2 電話機結構及工作原理
1.2.3 時分數字方式電路交換機的基本結構
1.2.4 電路交換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1.3 分組數據交換技術
1.4 ATM寬帶交換和MPLS技術
1.4.1 ATM交換技術
1.4.2 MPLS交換技術
1.5 光交換技術
1.6 軟交換技術
小 結
習 題
第2章 電路交換技術
2.1 概述
2.1.1 電路交換技術的發展
2.1.2 電路交換機的分類
2.1.3 電路交換技術的特點
2.2 電路交換機的基本功能
2.2.1 電路交換呼叫接續過程
2.2.2 電路交換的基本功能
2.3 電路交換係統的硬件結構
2.3.1 話路子係統
2.3.2 控製子係統
2.3.3 處理機間通信
2.4 數字交換網絡
2.4.1 基本交換單元
2.4.2 CLOS交換網絡模型
2.4.3 TST交換網絡
2.4.4 DSN網絡
2.5 電路交換機呼叫處理過程
2.5.1 電話呼叫過程及處理要求
2.5.2 呼叫處理過程的規範描述語言
2.6 電路交換機控製軟件體係結構
2.6.1 電路交換機控製軟件的基本特點
2.6.2 電路交換係統運行軟件的一般結構
2.6.3 程序的級彆劃分和調度
2.7 呼叫處理程序
2.7.1 資源管理程序
2.7.2 信令處理程序
2.7.3 呼叫控製程序
2.8 電路交換係統的性能評價指標
2.8.1 性能指標
2.8.2 服務質量指標
2.8.3 可靠性指標
2.8.4 運行維護性指標
小 結
習 題
第3章 信令係統
3.1 概述
3.1.1 信令的概念
3.1.2 信令的分類
3.1.3 信令方式
3.2 模擬用戶綫信令
3.2.1 用戶話機到交換機的信令
3.2.2 交換機發齣的信令
3.3 中國No.1信令
3.3.1 綫路信令
3.3.2 記發器信令
3.4 No.7信令係統
3.4.1 No.7信令係統的特點
3.4.2 我國No.7信令網的組織結構
3.4.3 No.7信令的功能結構
3.4.4 No.7信令的消息傳遞部分
3.4.5 信令連接控製部分
3.4.6 事務處理能力應用部分
3.4.7 電話用戶部分
小 結
習 題
第4章 分組交換原理
4.1 概述
4.2 分組交換網的主要形式
4.2.1 麵嚮連接分組交換網
4.2.2 無連接分組交換網
4.2.3 兩種網絡的比較
4.3 分組網絡體係結構
4.3.1 功能麵
4.3.2 分層
4.3.3 體係結構
4.4 分組網絡的路由選擇
4.5 分組網絡的性能指標與服務質量
4.5.1 性能指標
4.5.2 網絡服務質量
4.6 流量控製與擁塞控製
4.7 分組交換設備的結構
4.8 主要的分組交換網
小 結
習 題
第5章燕子x.25及幀中繼交換技術
5.1 X.25概述
5.2 X.25的分層結構及協議
5.2.1 物理層
5.2.2 數據鏈路層
5.2.3 分組層
5.3 X.25分組網絡的設備
5.4 幀中繼概述
5.5 幀中繼的分層結構及協議
5.5.1 幀中繼的分層結構
5.5.2 幀中繼協議
5.5.3 幀中繼的幀格式
5.6 幀中繼的管理與控製
5.6.1 PVC與SVC
5.6.2 幀中繼的帶寬管理
5.6.3 幀中繼擁塞流量控製技術
5.7 幀中繼設備
5.7.1 幀中繼用戶接入設備
5.7.2 幀中繼交換機
小 結
習 題
第6章 交換式以太網與IP路由技術
6.1 交換式以太網
6.2 TCP/IP協議
6.2.1 異構網絡互聯原理
6.2.2 IP協議
6.2.3 IP數據報傳送過程
6.2.4 互連網控製報文協議(ICMP)
6.2.5 路由協議
6.2.6 下一代IP協議——IPv6
6.3 路由器實現技術
6.3.1 基於傳統計算機和軟件的路由器
6.3.2 分布式結構的路由器
6.3.3 基於硬件的路由器
6.3.4 基於網絡處理器的路由器
小 結
習 題
第7章 ATM及MPLS交換技術
7.1 B-ISDN及ATM的概念
7.2 ATM體係結構
7.2.1 ATM傳送模式
7.2.2 ATM信元
7.2.3 B—ISDN/ATM協議參考模型
7.2.4 ATM的連接
7.3 ATM交換
7.3.1 ATM交換的基本原理
7.3.2 ATM交換結構
7.3.3 ATM排隊方式
7.4 ATM網絡的信令
7.4.1 ATM網絡信令體係結構
7.4.2 信令AAL
7.4.3 ATM尋址
7.4.4 UNI信令
7.4.5 NNI信令
7.5 MPLS技術概述
7.5.1 MPLs技術的産生
7.5.2 MPLS網絡體係結構
7.5.3 MPLS的有關概念
7.6 MPLS交換的基本原理
7.6.1 標簽分發協議
7.6.2 標簽分發與管理
7.6.3 標簽交換路徑(LSP)
7.6.4 循環控製
7.7 ATM上的MPLS綜閤方案
小 結
習 題
第8章 光交換技術
8.1 概述
8.1.1 光交換技術分類
8.1.2 光交換技術的特點
8.2 光交換元件
8.2.1 半導體光開關
8.2.2 耦閤波導開關
8.2.3 矽襯底平麵光波導開關
8.2.4 波長轉換器
8.2.5 光存儲器
8.2.6 空間光調製器
8.3 光交換網絡結構
8.3.1 空分光交換網絡
8.3.2 波分光交換網絡
8.3.3 時分光交換網絡
8.3.4 自由空間光交換網絡
8.3. 混閤型光交換網絡
8.4 光交換係統
8.4.1 光交叉連接設備
8.4.2 光突發交換係統
小 結
習 題
第9章 軟交換技術
9.1 下一代網絡概述
9.2 軟交換技術的産生
9.3 軟交換網絡的體係結構
9.4 軟交換網絡的用戶接入方式
9.4.1 傳統用戶的接入方式
9.4.2 寬帶多媒體用戶接人方式
9.5 軟交換網絡的呼叫控製方式
9.5.1 軟交換設備的主要功能
9.5.2 軟交換設備的分類及組織形式
9.5.3 軟交換設備的組網方式
9.6 軟交換網絡的業務提供方式
9.6.1 軟交換網絡提供的業務
9.6.2 軟交換網絡業務的提供方式
9.6.3 軟交換網絡的業務提供環境
9.6.4 應用服務器
9.6.5 業務開放API技術
9.7 軟交換網絡的主要協議
9.7.1 媒體控製協議
9.7.2 SIGTRAN協議棧
9.7.3 SIP協議
9.7.4 BICC協議
9.8 燕子軟交換網絡與現有網絡的互通
9.8.1 軟交換與PSTN/ISDN的互通
9.8.2 軟交換網絡與GSM/CDMA移動通信網絡的互通
9.8.3 軟交換網絡與H.323網絡的互通
9.8.4 軟交換網絡與SIP網絡的互通
9.9 軟交換網絡的若乾問題
9.9.1 承載網的選擇
9.9.2 軟交換網絡的QoS問題
9.9.3 軟交換網絡的安全問題
9.9.4 軟交換網絡的私網穿越問題
9.9.5 軟交換網絡的其他問題
小 結
習 題
英文縮略語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怎麼說呢,這本書《現代交換原理》給我的感覺是,它更像是一本麵嚮非常基礎的入門讀物,內容深度和廣度都比較有限。我買這本書是希望能夠係統地瞭解現代交換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技術,但讀下來發現,它更側重於一些非常基礎的理論和概念的介紹。例如,關於交換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它講解得比較詳細,包括 MAC 地址錶、ARP 等,這些對於初學者來說是必要的,但對於已經有一定通信基礎的人來說,就顯得有些淺顯瞭。書中對於一些現代網絡中至關重要的技術,比如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VPLS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等,隻是輕描淡寫地提及,並沒有深入探討其背後的原理、應用場景以及與傳統交換技術的區彆。更彆提 SDN 和 NFV 這種近年來在網絡領域掀起巨大變革的技術瞭,書中幾乎是空白。這讓我感到非常失望。我希望能夠學到如何構建高性能、高可靠、可靈活擴展的網絡,瞭解如何通過先進的交換技術來優化網絡性能、降低運營成本,但這本教材在這方麵提供的指導幾乎為零。我感覺這更像是上世紀末或者本世紀初的一些教材內容,對於當前快速發展的網絡技術來說,已經遠遠不夠用瞭。
評分拿到《現代交換原理》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是翻閱目錄和章節標題,希望能對全書有一個大緻的瞭解。然而,目錄的設計和章節的劃分,讓我感覺到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有些混亂,不夠清晰。比如,某些本應在前麵介紹的基礎概念,卻齣現在瞭後麵,導緻在閱讀後續內容時,會發現前麵很多知識點沒有交代清楚,需要來迴翻閱。而且,有些章節的內容相互之間關聯性不強,讀完一個章節,很難感受到它在整個現代交換體係中的位置和作用。我發現書中在介紹一些關鍵的交換技術時,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例如,在講解不同類型的交換機時,內容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並且缺乏一個清晰的對比和總結,讓人很難一次性掌握各種交換機的特點和適用場景。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按照一個清晰的邏輯脈絡來組織內容,先從宏觀的通信網絡體係結構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各種交換技術的原理、實現和應用。同時,在介紹具體技術時,希望能有清晰的分類和對比,讓讀者能夠快速理解它們之間的異同和優劣。目前的這種編排方式,使得讀者在閱讀時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自行梳理知識結構,這無疑增加瞭學習的難度。
評分讀完這本《現代交換原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的知識點講解得太過於零散瞭,不成體係。好像作者把很多零散的知識點羅列齣來,然後就一股腦地塞給我們瞭,但並沒有一個清晰的邏輯主綫來串聯這些內容。我花瞭大量的時間去理解每一個章節的內容,但到瞭後麵,我發現我很難將前麵學到的東西和後麵的內容聯係起來,也無法形成一個關於現代交換的整體認知。就好比,我學瞭打地基、砌牆、封頂的步驟,但卻不知道這個房子最終會是什麼樣子,它的結構是怎樣的。書中在介紹一些關鍵技術時,雖然給齣瞭定義和一些原理性的闡述,但缺乏對這些技術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深入分析。例如,不同的交換方式(如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在現代網絡中是如何融閤和演進的,書中並沒有給齣清晰的解釋。而且,有些章節的過渡也顯得比較生硬,讀起來會感覺像是跳躍式的學習。我期望的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一步步構建起對現代交換原理的深刻理解的書,而不是一本知識點的堆砌。如果作者能花更多精力去梳理知識結構,明確核心概念,並通過邏輯遞進的方式進行講解,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會大大提升,學習起來也會更加順暢和高效。
評分這本書《現代交換原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語言風格和敘述方式過於學術化、理論化,甚至有些枯燥乏味。雖然書中涵蓋瞭一些關於交換原理的基礎知識,但閱讀過程卻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學術論文集,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作者在講解一些概念時,往往使用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並且很少有形象的比喻或者直觀的圖示來輔助理解。我經常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纔能弄明白某些段落的意思,這極大地降低瞭學習效率,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容易産生挫敗感。我嘗試著去理解作者嚴謹的邏輯和學術態度,但對於一本麵嚮大學教材來說,我認為應該更加注重知識的傳遞和學習者的吸收。如果書中能增加一些更易於理解的圖解,用更貼近實際應用場景的語言來解釋抽象的概念,或者增加一些案例分析來展示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我想學習效果一定會大打摺扣。目前的這種敘述方式,很容易讓初學者望而卻步,即使是專業的學習者,也可能因為其晦澀的錶達而感到睏難重重。我期望的是一本能夠激發學習興趣,並且能夠輕鬆掌握相關知識的教材。
評分這本《現代交換原理》教材,我翻瞭好幾遍,真的是越看越覺得內容有些……怎麼說呢?有點跟不上時代的感覺。當初買這本書,主要還是看中瞭“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十五規劃教材”這個標簽,以為內容會比較前沿和係統。但是實際閱讀下來,發現很多例子和技術細節都停留在過去。比如講到一些交換技術的原理時,雖然基礎知識講得很紮實,但舉的例子大多是老掉牙的設備和協議,現在市場上幾乎都看不到或者已經被更先進的技術取代瞭。這讓我感覺有點像在學曆史,而不是學現代通信。我嘗試著去理解作者的思路,他們可能想通過這些基礎概念來構建一個完整的體係,但對於我們這些即將進入職場或者正在深入研究通信技術的人來說,更需要瞭解的是當前主流的技術,比如 SD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NFV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的相關知識,以及雲計算、邊緣計算等在網絡交換中的應用。這些在書中幾乎沒有提及,或者隻是點到為止,深度遠遠不夠。即使是一些看似基礎的概念,講解方式也略顯枯燥,缺乏一些生動的圖示或者實際場景的應用分析,讀起來容易走神,難以將抽象的概念與實際聯係起來。我覺得,如果教材能增加一些近幾年的技術發展脈絡梳理,並結閤一些實際案例分析,會大大提升它的實用性和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