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東漢-隋本緣部漢譯佛經定中結構研究 |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4-01 |
| 作者:許劍宇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89.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2031398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屬中古漢語語法研究範疇,選取東漢到隋的一共八部有代錶性的漢譯佛經作為考察對象,主要討論瞭其中由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及介詞短語充任定語和由謂詞充任中心語的共七種簡單定中結構,復雜定語的構成及排序,定語從句,涉“所”結構,定中結構的語用變化等內容,發現瞭一些富含佛經特色的語言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漢語定語復雜化的時限往前推進。同時,對佛經語法研究的方法論等問題進行瞭思考。
許劍宇,男,安徽宿鬆人,生於1969年。1987年畢業於安徽省宿鬆師範學校,隨後在小學、中學任教五年。1995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現代漢語專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95年起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主要研究興趣在漢語語法學。在《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這本厚重的書,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學術上的雄心與嚴謹。我個人一直對佛教早期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漢譯佛經的語言學層麵。很多研究往往停留在宏觀的曆史敘事或者單純的文本比對上,但這本書似乎更深入到瞭一個微觀的、結構性的層麵。我期待它能為我們揭示早期譯者們在麵對那些艱澀的梵文概念時,是如何運用和重塑當時的漢語語法體係的。比如,“定中結構”這個概念本身就非常引人遐想,它暗示著一種特定的思維模式或宗教體驗在語言上的映射。如果作者能清晰地梳理齣不同譯經傢(如安世高、竺法護,乃至後來的鳩摩羅什)在構建這種“定境”錶達上的異同,並分析這些結構選擇如何影響瞭後世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那這本書的價值將是難以估量的。從裝幀來看,它顯然是一部嚴肅的學術專著,沒有花哨的插圖或通俗化的語言,這反而讓我更加信賴其內容的深度。它似乎不是在嚮大眾普及佛學常識,而是在為專業研究者搭建一個更精密的分析框架。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首先被它浩如煙海的引文和注釋所震撼。閱讀學術著作,最怕的就是那種“言之無物”的空泛論述,但這本書的每一個論斷似乎都建立在紮實的文本證據之上。我花瞭點時間研究瞭其中關於“譬喻”與“結構嵌套”的章節,發現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清晰。他沒有滿足於僅僅指齣哪些經文使用瞭某種句式,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句式在傳達“禪定”體驗時的內在張力——即如何用相對固定的漢語語法去承載佛教中那種超越、無礙的境界。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簡直像是在做一份精密的語言考古工作。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對比不同時期譯本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準確性,他似乎在提醒我們,每一次詞語的選擇,每一次語序的調整,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曆史文化語境下的必然産物。這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們理解中古漢語如何被佛教深刻改造的密室大門。
評分我接觸瞭不少關於佛教史的著作,但大多偏嚮哲學思辨或宗派源流的梳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聚焦於“技術層麵”的構建——即語言結構本身。這種視角非常新穎,也很有挑戰性。它逼迫我重新審視那些我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佛經用語。例如,作者對“如是”、“乃爾”、“一時”等句首語的變遷進行瞭細緻的語用學考察,這不僅僅是語法點的羅列,而是試圖從中還原齣早期傳法者在口誦與筆錄之間的微妙平衡。讀起來,我仿佛能聽到那些犍陀羅僧侶在燭光下,艱難地將深奧的梵音,用當時的漢字小心翼翼地“嵌入”進一個全新的錶達體係中的聲音。這本書體現瞭一種腳踏實地的學術精神,它不追求震撼人心的結論,而是耐心地、一步步地打磨齣對文本最精確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體量感讓我聯想到那些經典性的語文學巨著,它似乎緻力於成為未來研究“漢傳佛教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參照點。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處理不同譯場之間的“跨文本對話”時所采用的方法。他並沒有把安世高和竺法護的譯文視為孤立的個體,而是展示瞭知識是如何在譯者群體中流動、繼承乃至相互競爭的。特彆是“定中結構”這種特定的錶達方式,它必然是多方博弈的結果。作者成功地將曆史語境、宗教教義與具體的句法分析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論證網絡。對於任何想深入研究中古漢語對印歐語係語言的接受與轉化的學者來說,這本書都構成瞭繞不開的基石。它不提供廉價的答案,但它教會瞭我們如何提齣更深刻的問題。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不輕鬆,它對讀者的背景知識要求很高,如果你對東漢末年到隋代的曆史變遷、早期譯場的運作方式以及基礎的語文學知識不甚瞭解,初讀時可能會感到吃力。然而,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因果句式”在譯經中的演變分析。在早期譯文中,我們常見到那種較為鬆散的、直譯式的因果連接,但隨著譯者們對佛教義理理解的深化,這些結構也逐漸被“優化”或“本土化”瞭。作者探討瞭這種結構變化如何服務於“緣起”等核心概念的闡釋,這讓我對“翻譯即再創造”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講述瞭一個精彩的故事,而在於提供瞭一套嚴密的、可供檢驗的分析工具,它拓展瞭我們研究古典文獻的視角,讓我們不再滿足於隻看“說瞭什麼”,而是去深究“是怎麼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