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定价:35.00元
作者:郭世满 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63512058
字数:
页码:3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宽带化、分组化、多样化和光纤化及多业务网络平台化是未来接入网发展的大趋势。《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结合我国宽带接入技术现状和发展,对主要宽带接入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当前广泛应用的技术。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的内容涵盖宽带接入网络技术涉及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铜缆数字用户线(DSL)、光纤接入网(QAN)、光纤同轴混合(HFG)与电缆调制解器(CM)、IP接入和无线接入技术等,以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技术,如网络电视(IPTV)、WiMAX、家庭网络、光纤到户(FTTH)等。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和高等涵授生教材已使用多次。因此,信息工程、电工工种和基他相近的专业都可以选用为教材。同时,《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对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开发人员也有的参考份值。
目录
章 宽带接入网概述
1.1 理解宽带
1.1.1 什么是宽带?
1.1.2 宽带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1.1.3 支撑宽带的技术
1.2 宽带接入技术
1.1.2 基于PSTN的接入技术
1.2.2 基于LAN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1.2.3 基于光纤的接入技术
1.2.4 基于同轴电缆的接入技术
1.2.5 无线接入技术
1.2.6 自由空间光通信
1.2.7 网络电视(IPTV)
1.2.8 家庭网络
1.3 下一代网络中的宽带接入
1.3.1 网络发展的技术路线
1.3.2 发展下一代网络的驱动力量
1.3.3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征
1.3.4 网络转型(演进)的五大发展方向
1.3.5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接入网中的基础技术
2.1 信息与通信
2.1.1 信息
2.1.2 信息量与熵
2.1.3 互信息量与条件熵
2.1.4 冗余度、编码效率与压缩比
2.1.5 信首及信道容量
2.1.6 编码定理
2.2 音频信源编码
2.2.1 编码质量的评价
2.2.2 线性预测编码
2.2.3 激励信源编码
2.3 视频信源编码
2.3.1 信息压缩的必要性
2.3.2 信息压缩的可行性
2.3.3 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
2.3.4 编码举例
2.4 电视基础知识
2.4.1 编码举例
2.4.2 彩色电视系统
2.4.3 电视信号的频谱特点与频道分配
2.4.4 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4.5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
2.5 多载波技术
2.6 二线数字双工传输
2.7 V5接口及其协议
2.7.1 V5接口的构成
2.7.2 V5接口的体系结构
2.7.3 V5接口的协议
2.8 接入网的概念
2.8.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8.2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
2.8.3 接入网的管理
2.8.4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2.9 Y.1231定义的IP接入网
2.9.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9.2 IP接入网与G.902定义的接入网的比较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铜线接入技术
3.1 DSL的信号环境
3.1.1 铜线的传输损耗和容量
3.1.2 串扰和其他噪声
3.1.3 混合线圈与回波
3.2 铜线接入信号处理技术
3.2.1 2BIQ码
3.2.2 QAM
3.2.3 CAP
3.2.4 DMT
3.3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接入技术
3.3.1 HDSL系统的基本组成
3.3.2 HDSL贴结构
3.3.3 HDSL关键技术
3.3.4 HDSL的贴结构
3.3.5 HDSL的局限性
3.4 第二代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2)接入技术
3.4.1 HDSL2的设计目标
3.4.2 HDSL2的线路编码
3.4.3 HDSL2的FDM和波抵消
3.5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技术
3.5.1 ADSL 的提出
3.5.2 ADSL 的技术特点
3.5.3 ADSL的系统结构
3.5.4 ADSL的技术基础
3.5.5 ADSL的传输模型及其应用
3.6 G.Lite与DSLAM
3.6.1 G.Lite
3.6.2 DSLAM
3.6.3 Video over ADSL解决方案
3.6.4 ADS-DSLAM技术的发展
3.7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接入技术
3.7.1 VDSL的系统构成
3.7.2 VDSL的相关技术
3.7.3 VDSL存在的问题
3.7.4 VDSL的应用
3.8 新一代xDSL技术及其应用
3.8.1 ADSL2与ADSL2+
3.8.2 VDSL技术
3.8.3 VDSL2--的DSL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光纤接入技术
4.1 光纤接入系统的基本配置
4.2 无源光网络(PON)接入技术
4.2.1 PON 拓扑结构
4.2.2 PON 的关键技术
4.2.3 PON 功能结构
4.2.4 PON 技术应用
4.3 ATM 无源光网络(APON)接入技术
4.3.1 APON模型及特 点
4.3.2 APON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4.3.3 APON 帧结构及关键技术
4.3.4 测距
4.4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接入技术
4.4.1 EPON 的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
4.4.2 EPON 传输原理及帖结构
4.4.3 EPON 光路波长分配
4.4.4 EPON关键技术
4.5 GPON--千兆无源光网络
4.5.1 GPON 的引入
4.5.2 GPON 的操作
4.5.3 GPON 封装方法--GEM
4.5.4 GPON 帖结构
4.5.5 GPON中传输容器(T-CONT)
4.5.6 APON、EPON和GPON的比较
4.6 有源光网络(AON)接入技术
4.6.1 AON 简化技术
4.6.2 AON采用的主要技术
4.7 光纤用户--接入网的未来方向
4.7.1 光纤到户兴起的主要原因
4.7.2 光纤到户蕴含的商业机会
4.7.3 光纤到户的蕴含商业机会
4.7.4 光纤到户的体系结构和标准
4.7.5 光纤到户在的发展概况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有线电视接入网
5.1 有线电视的组成、分类与发展
5.1.1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5.1.2 有线电视系统的分类
5.1.3 有线电视现状与发展
5.2 HFC的基本概念
5.2.1 HFC 的发展
5.2.2 HFC 的结构
5.2.3 频谱分配方案
5.2.4 调制与多点接入方式
5.2.5 HFC的特点
5.2.6 CATV网的宽带综合应用业务
5.3 Cable Modem 系统工作原理
5.3.1 系统结构
5.3.2 系统工作原理
……
第6章 无线接入技术
第7章 IP接入技术
第8章 网络电视技术
第9章 家庭网络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进行了一次宽带接入技术的“深度游”。作者在介绍各种技术时,并非简单地罗列参数和性能指标,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挑战。例如,在讨论xDSL技术时,书中详细解释了其在信号传输过程中遇到的衰减、串扰等问题,以及通过各种编码和调制技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对于光纤接入技术,除了其高带宽、低损耗的优势外,书中还探讨了光纤的敷设、连接、维护等方面的工程实践问题,这些都是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技术的局限性,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各种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瓶颈,以及为解决这些瓶颈所进行的持续创新。例如,在全光网络(AON)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网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和复杂性,书中都有精彩的论述。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宽带接入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快”和“慢”的简单判断,而是能够理解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通信行业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指导我理解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教材。市面上关于通信技术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过于侧重理论,或者过于关注某个单一技术方向,难以形成全面的认知。《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首先构建了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框架,然后层层深入,详细介绍了构成宽带接入网络的核心技术。书中对于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网络层在宽带接入中的具体实现机制,都有着非常详尽的讲解。例如,在讲解GPON(Gigabi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时,书中不仅阐述了其上行和下行的工作原理,还细致地分析了其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管理机制,这对于实际的网络运维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不同网络架构的演进,如从铜线到光纤的迁移策略,以及在4G向5G演进过程中,宽带接入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也都有深入的探讨。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整个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在现有网络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信息通信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我本人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对宽带接入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主要集中在一些概念性的认知,比如ADSL、光纤到户等。然而,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宽带接入技术背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复杂的技术演进。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系统地梳理了宽带接入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早期的电话线接入到如今速度惊人的光纤和5G,每一个阶段的技术变革都被清晰地阐述,并深入分析了其驱动因素和技术瓶颈。特别是关于各种接入技术的原理,例如PON(无源光网络)的无源特性如何实现成本效益的提升,以及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如何在复杂的信道环境中保证高效的数据传输,这些都让我茅塞顿开。书中对不同宽带接入技术(如DSL、HFC、FTTx、移动宽带等)的优劣势、适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更是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不仅关注技术本身,还将技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例如在智慧城市、物联网、高清视频等多个应用场景中,宽带接入技术扮演的关键角色是如何被实现的,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逻辑性极强,从宏观的规划到微观的技术实现,再到应用场景的拓展,环环相扣,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宽带接入技术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规划”这一主题的强调。在信息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效的规划是确保网络建设能够满足未来需求、实现技术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书中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体对宽带接入的需求分析,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需求制定最优的网络部署方案,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论。例如,在农村地区推广宽带接入时,如何权衡成本与覆盖率,以及在城市高密度区域如何优化网络容量,书中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此外,对于移动宽带技术,如LTE-Advanced和5G NR(New Radio),书中对其关键技术特性,如多天线技术(MIMO)、波束赋形(Beamforming)、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讨论了这些技术如何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可靠的连接。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部署和优化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其对“应用”的重视。很多技术类书籍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这本书则将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宽带接入技术如何赋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书中详细阐述了宽带接入在家庭互联网、企业专线、无线通信、智慧交通、远程医疗、教育信息化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并分析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宽带接入技术提出的特定要求和技术演进方向。例如,在家庭娱乐领域,高清视频流、VR/AR等对网络带宽和延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5G和下一代光纤接入技术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实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对网络的可靠性和低延迟要求更为严苛,书中也对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这种以应用驱动技术发展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宽带接入技术的重要性和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相关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