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定价:39.00元
作者:啜钢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3518883
字数:54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本书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传播环境和传播预测模型、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以及抗衰落技术链路增强技术;其次介绍了蜂窝网组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GSM和其增强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后本书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当前移动通信研究的一些热点做了介绍。
本书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系统,内容由浅人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的需要。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束有习题和思考题。
本书可以作为通信本科高年级教材,同时可作为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2055)。本系列教材的编写获得了该项目的资助,其目标是围绕该项目的建设,打造通信工程专业的精品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准备一个关于频谱效率提升方案的小项目时开始接触这本书的,它在提供理论基石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在深入理解功率控制和多址接入技术的那几部分,我感受到了编者深厚的实践功底。很多教科书在介绍CDMA(码分多址)时,往往只停留在“正交性”的数学证明上,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解释“软容量”和“近远端效应”这些在实际网络部署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并且清晰地指出了不同功率控制算法在实际场景下的权衡取舍。这种对工程限制的深刻洞察,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发现是其中对于波束赋形(Beamforming)概念的引入,它不仅解释了原理,还巧妙地结合了实际的天线阵列配置,让我对“空间复用”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尽管有些章节的数学推导略显冗长,但其提供的最终工程结论往往是精辟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老实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工程师思维”的体现——精准、务实,但偶尔会显得有些“冷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制式演进逻辑时的那种历史观。他没有把4G LTE和5G NR仅仅看作是两套独立的标准,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持续迭代和优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比如,当讲到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优点时,他会立马联系到它在应对频率选择性衰落时的不足,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代技术是如何修补这些缺陷的。这种前后呼应、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不过,也正是这种过于严谨,导致某些章节在阐述一些概念时,比如信道编码的具体译码过程,感觉文字描述略显单薄,可能需要读者自行查阅大量的图示辅助理解,否则仅凭文字,画面感会稍弱一些。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课堂上进行的深度案例分析,而非一次轻松的科普漫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内容的严肃性。纸张质量中规中矩,但最让我感到赞赏的是其图表的质量。在讲解时域和频域的信号变换时,图例清晰度非常高,不同调制方式下的星座图区分得一丝不苟,即使用6号字体的小图,其细节也未曾模糊。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图形来理解相位和幅值变化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曾经为了一张关于信道容量的图表,翻阅了其他几本旧版教材,发现它们的图表往往存在印刷模糊或信息量不足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当然,如果非要挑剔,可能是对新兴技术(比如毫米波通信中的波导效应)的讨论深度相比其对传统蜂窝系统的论述略有不足,显得有些保守,但这或许也反映了作者选择聚焦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核心原理的考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参考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见时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那种略显朴实的蓝绿色调,加上字体排版的规整,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教材而非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科技读物。我最初抱着“可能需要啃一下”的心态翻开了第一章。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在结构上的用心之处逐渐显现出来。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例如,在介绍信道衰落模型时,作者似乎花了额外的篇幅去铺垫物理层面的直观感受,而不是直接抛出瑞利分布或者莱斯分布的数学表达式。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这种自学入门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初始门槛。虽然我对一些高级的MIMO(多输入多输出)章节还需要反复揣摩,但至少在2G/3G时代的基础理论部分,作者的讲解清晰度和逻辑连贯性,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初步印象。整体感觉,这是一本旨在“教人学会思考”而非“单纯罗列知识点”的教材。
评分坦白讲,我并非通信科班出身,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朋友推荐,说它是该领域“避不开的经典”。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对我现有零散知识体系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强力“锚定”。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方法,比如将扩频增益类比成在一个嘈杂房间里专心听某个人说话的能力,虽然老套,但在快节奏的阅读中,能迅速激活大脑中已有的认知模块。缺点也很明显,对于初学者而言,其中一些关于信息论基础和随机过程的铺垫略显简略,感觉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数学背景。当我试图跳过那些复杂的概率统计推导直接看结果时,会发现知识点像空中楼阁,缺乏稳固的地基。所以,这本书更适合已经有一定数理基础,想要把点状知识串联成网络结构的人群,它能帮你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理论框架,但如果想从零开始,可能需要搭配一些更偏向基础数学的辅读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