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
定价:37.00元
作者:唐震洲,施晓秋,刘军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40370522
字数:
页码:3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所需的无线与移动网络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系统而又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无线通信理论;第二部分按照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的顺序,依次介绍各种典型的无线网络以及移动网络与移动IP技术。《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除适用于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外,还适用于其他计算机类及电子信息类专业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是浙江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网络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无线网络的物理层、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Ad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状网、移动lP技术等。《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无线与移动网络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内容系统,结构合理,实用性强。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既可作为高等学校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相关课程教材,也可供网络工程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1章 无线网状网
2章 移动lP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1章 无线网状网
2章 移动lP技术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涵盖了从微观技术细节到宏观网络架构的广泛内容。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到复杂的移动通信协议栈,再到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移动通信代际演进的分析,它不仅仅是技术迭代的罗列,更是对技术背后需求驱动和创新思路的解读。对网络融合和异构网络接入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书中对下一代移动通信(如 6G)的前瞻性探讨,虽然尚未完全实现,但其提出的方向和挑战,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整个无线与移动网领域的全局观。尽管某些章节的深度可能需要更专业的背景知识来理解,但总体而言,它是一本能够拓宽视野、激发思考的佳作。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内容编排的合理性。它从基础概念讲起,比如无线传播的物理特性,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网络技术和协议。书中对无线接口的详解,包括物理层、MAC 层和网络层的一些关键技术,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我特别喜欢关于多天线技术(MIMO)的讲解,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空间复用和分集增益的原理,让我对提升无线通信容量和可靠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书中对无线网络安全问题的探讨,也引起了我的重视,理解这些潜在的威胁对于设计和部署安全的网络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当前研究的热点,例如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以及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对未来移动网络的影响,这让我看到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信息量大,内容翔实,适合对无线与移动网有深入研究需求的读者。
评分这本《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确实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对无线与移动网络技术的一份详尽梳理,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着读者深入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书中对 2G、3G、4G 乃至 5G 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清晰的阐述,让我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关于 CDMA、OFDMA 等关键技术原理的讲解,虽然初读时有些抽象,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生动的比喻,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无线信道衰落、干扰等实际通信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各种编码、分集等技术来克服这些挑战,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无线通信的鲁棒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 Wi-Fi、蓝牙等短距离无线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联网等新兴应用中的角色,这让我看到了无线技术在更广阔的场景下的应用潜力。虽然我对书中的某些部分还需要反复阅读和消化,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它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无线与移动网技术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站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整个无线与移动通信的生态系统。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协议或标准,而是着重于揭示底层的设计哲学和技术驱动力。从早期蜂窝网络的架构,到如今复杂的多层异构网络,书中的分析逻辑严谨,层层递进。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的章节,这部分内容紧跟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了它们如何为未来的海量连接和低时延应用奠定基础。书中对无线资源管理(RRM)的深入讨论,也让我意识到了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如何高效地分配和调度是移动网络性能的关键。此外,书中关于移动 IP 和会话保持的讲解,对于理解用户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无缝切换也很有帮助。虽然有些章节的技术术语比较专业,但作者通过逻辑清晰的论述和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引用,使得学习过程不会显得过于枯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跳出具体技术细节,理解无线与移动网技术宏观发展方向和核心挑战的优秀著作。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包含了大量工程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书中对网络规划、优化和故障排除的章节,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例如,关于覆盖规划和容量分析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计算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这对于初入行者来说是极其有用的。我还对书中关于不同无线接入技术(如 WiMAX、LTE-A 等)的性能对比和应用场景分析印象深刻,这有助于我在实际项目中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技术。书中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对网络提出的挑战,以及相应的网络演进策略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技术与应用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书中涉及的一些具体实现细节可能随着技术更新而发生变化,但其核心的设计理念和问题解决思路,依然具有长远的参考价值。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优秀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