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
定价:55.00元
作者:王相海,宋传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1215
字数:
页码:3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可供计算机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的一本学术专著,介绍了图像和视频信息的冗余特性、基本编码方法以及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含义和分类情况,对DCT和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以及图像和视频的编码技术、图像和视频的可分级编码技术进行了论述,对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供计算机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王相海,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特聘教授,辽宁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5年、1999年获得吉林大学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图学学会理事。2004年入选辽宁雀第三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07年被评为大连市第四批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图像及视频信息处理、CG/CAGD、多媒体信息安全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大连市科技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文摘
章 图像和视频编码技术概述
1.1 图像和视频信息的冗余特性
图像和视频压缩对多媒体信息存储、网上传输等应用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这主要表现在图像和视频信息中通常包含着的冗余(redundance),这些冗余要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通过削减这些冗余势必会使原始的图像和视频信息得以压缩。图像和视频的这种冗余一般可分为统计冗余(statistical redundacy)和心理可视冗余(psychovisual redundancy)。
1.1.1统计冗余
图像和视频的统计冗余又可分为空间冗余(spatial redundancy)、时间冗余(temporal redundancy)和编码冗余(coding redundancy)。前两种冗余是图像和视频帧中像素之间的冗余,即图像和视频帧中像素问的光亮度保持着程度的相关性,它们之间不是统计独立的;编码冗余则是指从编码(压缩)技术的角度,图像和视频信息中含有多余的信息。下面分别对这几种冗余进行讨论。
序言
前言
章 图像和视频编码技术概述
1.1 图像和视频信息的冗余特性
1.1.1 统计冗余
1.1.2 心理可视冗余
1.2 信源编码的信息论结果
1.2.1 信息熵
1.2.2 Shannon的两个信源编码定理
1.3 图像的变换编码
1.3.1 图像的变换编码特性
1.3.2 图像的正交变换
1.4 量化
1.4.1 均匀量化
1.4.2 非均匀量化
1.4.3 矢量量化
1.5 运动估计与预测
1.6 静态图像编码技术的发展
1.6.1 基于波形的编码技术
1.6.2 第二代编码技术
1.6.3 基于分形的编码技术
1.6.4 面向Inter的图像编码技术讨论
1.7 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
1.7.1 基于波形的编码技术
1.7.2 基于对象的编码技术
1.7.3 基于模型的编码技术
1.7.4 基于分形的编码技术
1.8 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含义及分类
1.8.1 图像可分级编码技术
1.8.2 视频可分级编码技术
1.9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离散余弦变换与小波变换编码基础
2.1 离散余弦变换
2.1.1 一维离散余弦变换的定义
2.1.2 二维离散余弦变换的定义
2.1.3 离散余弦变换的矩阵表示
2.1.4 快速离散余弦变换
2.1.5 基于DCT的整数变换
2.1.6 编码标准选择离散余弦变换的原因
2.2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图像编码
2.2.1 JPEG的基线系统
2.2.2 JPEG的无损模式
2.3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视频编码
2.3.1 MPEG-1视频编码标准
2.3.2 MPEG-2视频编码标准
2.3.3 MPBG-4视频编码标准
2.3.4 H.2 64/MPEG-4AVC视频编码标准
2.3.5 AVS视频编码标准
2.4 小波分析基础
2.4.1 从傅里叶变换到小波变换
2.4.2 连续小波变换
2.4.3 离散小波变换
2.4.4 多分辨率分析
2.4.5 系数分解快速算法
2.4.6 正交小波的构造
2.4.7 紧支集正交小波的构造
2.4.8 紧支集双正交小波的构造
2.4.9 二维小波的多分辨率分析及Mallat算法
2.4.10 小波图像编码的一般构架
2.5 提升方案小波变换
2.5.1 提升方案的定义
2.5.2 基于提升方案的传统小波构造方法
2.5.3 提升小波变换的基本步骤
2.5.4 整数小波变换
2.6 小波图像编码
2.6.1 概述
2.6.2 JPEG-2000图像编码标准
2.7 小波基和图像分解层数对图像编码的性能分析
2.7.1 采用的实验图像及分类
2.7.2 小波基对不同类型图像EZW算法性能的影响
2.7.3 小波分解层数对不同类型图像EZW算法性能的影响
2.7.4 结果分析
2.8 小波视频编码
2.8.1 基于空间域运动估计的小波视频编码
2.8.2 基于小波域运动估计的视频编码
2.9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图像可分级编码
3.1 概述
3.2 图像压缩标准中的可分级编码概述
3.2.1 JPEG中的图像可分级编码分析
3.2.2 :PNG中的可分级编码分析
3.2.3 JPEG-2000中的可分级编码分析
3.2.4 MPEG-4VTC中的图像可分级编码分析
3.2.5 比较与讨论
3.3 基于DCT的图像可分级编码
3.4 基于小波的图像可分级编码
3.4.1 空间可分级编码
3.4.2 数率可分级编码
3.4.3 空间和数率混合可分级编码
3.4.4 一种基于内容的数率可分级编码算法
3.5 基于MP的图像可分级编码
3.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视频可分级编码
4.1 概述
4.2 视频压缩标准中的可分级编码概述
4.2.1 MPEG-2中的可分级编码分析
4.2.2 H.2 63+中的可分级编码分析
4.2.3 MPEG-4中的可分级编码分析
4.2.4 H.2 64中的可分级编码分析、
4.3 基于DCT的视频可分级编码技术
4.3.1 MPEG-4中FGS编码的进一步讨论
4.3.2 细粒度可分级视频编码研究进展
4.4 基于二维小波的视频可分级编码
4.4.1 小波域视频对象的二维运动估计
4.4.2 小波域视频对象可分级编码
4.4.3 帧差图像的可分级编码
4.4.4 适应于小波视频可分级编码的码率控制技术
4.4.5 可分级编码的预测结构
4.5 基于三维小波的视频可分级编码
4.5.1 不进行运动估计和补偿的三维小波视频编码
4.5.2 进行运动估计和补偿的三维小波视频编码
4.5.3 一种典型的基于三维小波的视频可分级编码
4.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图像和视频编码技术展望
5.1 图像编码技术展望
5.2 视频编码技术展望
5.2.1 视频可分级编码技术方面
5.2.2 小波域运动估计技术方面
5.2.3 视频编码码率控制方面
5.3 总结
参考文献
这本《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它内容的好奇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从名字上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编码技术领域的深入钻研。尤其“可分级”这三个字,让我联想到在不同网络环境下,或者在不同设备性能下,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图像和视频的质量,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这对于目前我们日益增长的多媒体内容消费需求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课题。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如何将原始的图像或视频数据进行多层级的编码,以便在接收端能够根据带宽、处理能力等因素,选择性地解码出不同精度的版本。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压缩,更是一种智能化的分层传输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分层编码的原理,比如如何设计基础层和增强层,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解决在分层编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效率问题,例如编码复杂度、解码延迟以及对现有硬件的兼容性等。如果书中还能给出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在流媒体直播、视频会议、或者云存储等场景下的应用,那将是锦上添花,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实际价值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书名给了我极大的想象空间,我相信它一定能带来很多启发。
评分对于《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关于信息传递的智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海量的图像和视频数据,而如何高效、灵活地传输这些数据,是摆在技术面前的一大难题。书名中的“可分级编码”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将编码后的图像和视频数据,按照不同的重要程度或复杂度进行划分。例如,基础层可能包含最核心的信息,即使在网络状况极差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基本的观看体验,而增强层则提供更丰富的细节,用于在网络条件允许时提升画质。这样一来,无论是低带宽的移动设备,还是高性能的桌面电脑,都能在各自的限制下获得最佳的观看效果。我想象书中会详细介绍这些编码层级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如何高效地管理这些层级的数据流。或许还会涉及到一些在不同网络环境下,智能切换解码层级的算法,以及如何平衡编码效率和解码复杂度。这本书的出现,预示着在未来多媒体通信领域,我们将拥有更智能、更适应不同场景的编码技术,这无疑会极大地提升我们的信息获取和体验。
评分《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前沿的技术探索。在我的理解中,“可分级编码”的核心在于一种“按需供给”的策略,它能够根据不同的接收端的需求和条件,提供不同质量的图像和视频数据。想象一下,当你在乘坐颠簸的火车时,手机只能接收到基础质量的视频流,但当你在家中拥有高速光纤网络时,则可以享受高清甚至超高清的视觉盛宴。这本书很可能深入解析了实现这种“分级”的关键技术,包括如何设计高效的编码器,能够将数据划分为多个层级,以及解码器如何根据可用资源智能地选择性地解码这些层级。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分级编码的架构和算法,例如基于小波变换、DCT变换或者深度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保证各层级数据之间的兼容性和效率。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评估不同分级编码方案的性能,例如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误码率、以及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计算复杂度。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推动多媒体通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带宽受限和设备多样化的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在阅读《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它可能涵盖的内容。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暗示了一种能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的编码技术。我推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将图像和视频数据进行多层级的编码,从而在不同的网络条件下,或者在不同的设备上,提供最佳的观看体验。例如,对于网络带宽有限的用户,可以只解码基础层,获得基本的图像信息;而对于带宽充足的用户,则可以解码更多增强层,享受更高质量的视频。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分级编码的理论基础,比如如何设计高效的编码结构,以及如何保证各层级之间的数据依赖性和兼容性。我猜想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具体的编码算法和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平衡编码的复杂度和解码的实时性。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在有限的网络资源下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知识。
评分《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这个标题,立即引发了我对信息传递新范式的思考。在如今这个图像和视频内容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如何高效地在各种网络环境和设备上进行传输,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本书名所暗示的“可分级编码”,让我想象到了一种更智能、更灵活的数据处理方式。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将图像和视频数据进行层次化的编码,使得基础层能够提供最核心、最必要的信息,而各个增强层则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细节和质量。这样一来,即便是网络连接不佳的用户,也能获得基本的视觉内容,而拥有良好网络环境的用户则可以享受极致的视听体验。我迫切地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实现这种分级编码的,包括具体的编码算法、数据结构的设计,以及在解码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解码不同层级的数据。我也好奇作者是否会讨论如何评估不同分级编码方案的优劣,例如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表现,以及对计算资源的要求。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望解决当前许多实际应用中的痛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