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区域冷害影响水稻单产研究
定价:50.00元
作者:何英彬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16234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农业自然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障碍,是导致作物单产降低、产量下降*直接因素,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巨大威胁。我国地域广阔,耕地数量巨大,在农耕文化史中作物生产经常遇到多种灾害侵扰,如冻灾、旱灾、洪涝灾害、雹灾及虫灾等,且灾害发生时具有受灾面积大、频率高及损失较为严重等特点。由于农业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它引起了外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农业自然灾害的研究中洪涝和干旱是研究*多的两类灾害,而研究冷害对于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冷害对于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影响研究还很少见。而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水稻产量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然而,近些年频繁发生的低温冷害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严重威胁人民口粮安全,因此水稻冷害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该研究的特色在于将研究水稻冷害的点状模型与遥感、GIS等空间技术相结合,将遥感手段引入水稻冷害影响水稻单产作物模型,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效率和计算结果的精度,扩展了作物模型的使用面。该研究在比较水稻全生育期LAI整体拟合和分段拟合度后、根据水稻生长期LAI的变化特征分段拟合逐日水稻LAI。通过研究实现了水稻单产计算结果从田间空间尺度到区域空间尺度的推绎。总之,该著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研究目标、结论明确,是目前该领域研究课借鉴的尚佳之作。
目录
作者介绍
何英彬,男,汉族,党员,副研究员,吉林省吉林市人,2001.07―2004.07,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硕士) 2004.07―2007.07,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专业(博士),2004--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出版专著5部,在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3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1项。目前主持和参加项目包括8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以水稻这种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物为研究对象,并聚焦于“区域冷害”这样一个具体且重要的农业问题,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作为一个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略有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科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障水稻的产量。书名中的“RTDK”可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模型或技术,这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想了解它具体是如何被应用于研究,以及它在量化冷害影响方面的作用。而“单产研究”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目标,即评估冷害对水稻每亩产量的具体影响程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探讨,更关乎着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粮食储备,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品牌也让我对书籍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了信心,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一个清晰、深入的科学视角,让我更全面地理解区域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复杂影响,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严谨的研究来寻找解决方案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所承载的科学深度所吸引。虽然我并非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区域冷害”这个词汇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气候异常(尤其是低温)对赖以生存的水稻作物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这种损害不仅仅体现在收成的颗粒无收,更可能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和地方经济产生连锁反应。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区域冷害”的,它是否有明确的发生标准和时间范围?“RTDK”这个缩写,我猜测可能是某种数据分析工具或者是一个气候模型,它在识别和量化冷害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空间分布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对“单产研究”的侧重点,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我们常听到“亩产多少斤”,而这本书似乎要深入探讨的是,在遭遇冷害的情况下,这个“多少斤”会打多少折扣,以及这个折扣的数学模型是什么样的。这种量化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风险、制定预警机制和指导农业生产决策,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研究方法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冷害”这个现象的天然好奇。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夏季的高温干旱似乎更容易被人们关注,而“冷害”,特别是发生在水稻生长季的低温,其潜在的破坏力往往被低估。它可能不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那样显眼,但其对作物生理发育的滞缓、授粉受精的障碍,乃至最终产量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且触目惊心的。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区域性”的?是指某个省份、某个地区,还是更细致的地理单元?“RTDK”是否代表了一种识别这些区域性冷害特征的方法,抑或是一个评估模型?我对“单产研究”部分尤其期待,我希望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冷害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水稻单产的具体影响数据,以及这些数据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统计和模型分析得出的。能够深入了解这些细节,对于我们理解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来增强其韧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份关于如何守护“饭碗”的科学指南。
评分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精准地聚焦于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农业科学问题——区域冷害对水稻单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而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低温冷害,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区域性”的?是按照行政区划,还是按照气候特征?“RTDK”这个缩写,我猜测可能代表着一套特定的研究方法、一个数据分析平台,或者是一个预测模型,它在评估冷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以及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方面,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而“单产研究”,则直接切中了问题的核心。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冷害是如何从生理、物候等多个层面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单产下降的。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量化分析,例如,不同程度的冷害会对水稻单产造成多少百分比的损失?是否会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在面对冷害时的抗性差异?这种深入的科学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农业的脆弱性,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区域冷害”和“水稻单产”这两个关键词。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而“冷害”似乎是一个相对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概念,但其背后可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对农民生计的威胁。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定义和区分不同程度的“冷害”的?“RTDK”这个代号,我猜测可能代表着一项具体的研究技术、一套数据处理方法,或者是一个模型算法,它在科学地量化和评估冷害对水稻单产的影响方面,起到了怎样的核心作用?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实证研究部分非常感兴趣,例如,它是否通过分析多年的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来建立量化模型?模型在预测不同程度冷害下的水稻单产损失方面,准确度如何?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如何以这种“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将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