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土壤保护300问
:39.00元
售价:29.3元,便宜9.7元,折扣75
作者:徐明岗,刘宝存,陈守伦 等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092311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土壤保护300问》在系统介绍土壤及其功能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土壤保护与质量提升等知识。《土壤保护300问》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土壤基本知识、土壤功能及保护提升,旨在普及宣传对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保护的相关政策及不同技术模式等的认识和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我还没完全读透,但从前几章的介绍来看,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尤其是关于土壤侵蚀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不同类型侵蚀的成因和后果,比如风蚀和水蚀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对农田产量的长期影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土壤酸化”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土壤变酸了,而是详细分析了为什么会酸化,比如不合理的施肥、工业污染等等,并且还列举了一些实际案例,说明土壤酸化对作物生长有多么不利,甚至会影响到我们食用的农产品的品质。这本书在解答“土”这个字的方方面面都做得非常扎实,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而是真正抓住了土壤健康的核心问题。我个人也在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小的行为,比如过度开采地下水、随意丢弃塑料垃圾,对土壤健康可能造成了怎样的间接影响。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和关注。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关于“生命之源”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非常 approachable 的方式,解答了关于土壤的种种疑问,而且深入浅出,即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土壤的“健康诊断”和“良方妙药”的介绍,书中列举了各种土壤问题的症状,比如作物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易感病虫害等,并详细分析了这些症状背后可能存在的土壤隐患,如养分缺乏、微生物失衡、物理性状变差等。更重要的是,它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具象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磷、钾、微量元素缺乏的补充方法,改善土壤板结的措施,以及如何通过生物手段促进土壤健康。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案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感觉这本书非常实用,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去“呵护”我们脚下的土壤,让它保持活力,为我们提供更健康、更丰富的食物。
评分作为一名对农业生产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指导土壤修复和改良的专业书籍。《土壤保护300问》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书中关于土壤肥力恢复的章节,提供了非常多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例如有机肥的合理使用、绿肥种植的优缺点分析、以及轮作制度在维持土壤健康方面的科学原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土壤微生物作用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实际的农田案例,说明了有益微生物如何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抑制病虫害,以及它们在改良土壤结构方面的关键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土壤污染的治理策略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修复技术,到农药残留的控制和降解方法,都提供了相对全面的信息。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农田因为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产量下降的问题,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书中提到的很多改良方法,比如深翻、增施有机肥、以及采用生物降解技术,都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农业从业者和对土壤科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一直在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而土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被大众所忽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出色的贡献。它系统性地阐述了土壤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土壤退化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土壤碳汇”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解释了健康土壤如何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天然“吸尘器”。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土壤退化,例如酸化、盐渍化、板结等,会释放储存的碳,从而加剧温室效应。此外,这本书还探讨了土壤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健康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有效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缓解洪涝和干旱。它让我认识到,保护土壤不仅是为了农业生产,更是为了维护地球的整体生态平衡和应对全球性挑战。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保护性耕作、有机农业、生态恢复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土壤”这个概念的认知。我以前总觉得土壤就是土地,种上东西就能长,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土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含了无数的生命,维系着地球的健康。关于土壤侵蚀,书中不仅仅是描述了过程,更让我理解了侵蚀背后的人类活动痕迹,比如不恰当的耕作方式、森林的过度砍伐等,是如何加速了土壤的流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土壤的“呼吸”和“记忆”,这是多么诗意的比喻,却又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比如土壤的碳储存能力,以及它如何记录着历史上的环境变化。我还学到了一些关于“可持续农业”的理念,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破坏,甚至能够修复被破坏的土壤。这种前瞻性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理念的引导。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作为地球居民应承担的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