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
:59.00元
售价:43.1元,便宜15.9元,折扣73
作者:滕达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213294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适读人群 :传统金融从业者、传统IT从业者、互联网金融及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人员、数据隐私与归属等问题法律研究人员和其他对该领域感兴趣的人员。
几千年来,技术变了,信用却没变……
当传统信用与征信遇见数字黑科技……
洞悉信息世界的另一个“你”……
历史、系统、哲学地思考智能时代的信用体系,洞见未来的金融,发现数据的金融属性……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从“货币交易”向“信用交换”的切换期,并经历着从“信任小圈子”到“信用大网络”的变革,如何驾驭趋势、顺应大潮?
而由海量的各类信息产生的数据隐私、数据归属等问题均处于目前法律的灰色范围,迅猛的技术发展与严谨的立法过程将成为未来领域的主要矛盾。如何平衡这些矛盾?
在即将到来的“信融”时代,我们该如何提前准备好我们的生活方式?
翻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读懂过去,看清未来。
信用是什么?人类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利用不同的手段,将底层的信任与关系变为信用?随着电子、通信和数字技术发展,结合当下热门的Fintech技术,人类会再次组织起什么样的超大规模信用网络?除了基因,“数字信用”为什么会是“人之为人”的证明?在子和大数据满天飞的时代,为什么“数据”的归属比“财产权”更为重要。当你想通了这一切,让我们漫游“智慧金融”时代,感受数字信用社会的生存法则。
目 录
篇 信用:从远古一路走来
第1章 从古老的信用到现代金融3
1.1 从人情到借贷3
1.2 信用创造:从神权到君权4
1.3 信用的背书:抵押5
1.4 从信用借贷到现代金融的诞生6
1.5 丰富的信用产品7
第2章 信用与支付革命9
2.1 无限信用的权杖9
2.2 支票:随心所欲的钱包10
2.3 银行卡大爆发12
2.4 银行卡的小伙伴:POS机13
第3章 生产信用的“车间”15
3.1 信用审批的流水线15
3.2 房贷:福利式授信16
3.3 面向线上的虚拟信用卡17
3.4 电子化信用审批向审批算法的进化17
第4章 美国式信用社会20
4.1 美国三大征信局20
4.2 FICO评分方法22
4.3 环环相扣的信用链条23
4.4 古老又年轻的美式征信24
第5章 P2P:去中介化的信贷26
5.1 P2P的诞生与人人贷的翻译26
5.2 个性化利率与高效放款28
5.3 P2P贷款与金融监管29
5.4 疯狂的P2P30
5.5 共赢理念与征信技术31
第6章 信用:点滴之处,乾坤之间33
6.1 割裂的信用网络33
6.2 芝麻信用问世34
6.3 大信用网络的背书35
6.4 信用不大器,细节定成败35
6.5 To be or not to be37
6.6 我们的征信之路39
第7章 大幕开启:从电子化征信到数字信用社会41
7.1 征信大幕开启41
7.2 八张牌照——八仙过海42
7.3 征信数据共享——合纵连横的“刺猬们”的取暖43
7.4 信用网络建设:慎重的决策44
7.5 数字信用社会降临45
第二篇 从个人数据到数字信用
第8章 时空位置与个人身份49
8.1 苹果手机中招49
8.2 位置信息决定信用卡额度和保险费率50
8.3 前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51
8.4 GPS:由冷战带来的位置变革52
8.5 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53
8.6 通过大量位置信息推论人群身份54
8.7 亟待加密的位置数据55
8.8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56
第9章 变换的位置:个人出行数据与信用58
9.1 从远方到内心深处58
9.2 常旅客计划59
9.3 延伸的常旅客计划61
9.4 从出行数据到数字信用62
9.5 旅行与性格64
9.6 信用采集:万里之外“无差别”65
第10章 流水与账单:过往的金融实力67
10.1 银行流水:金融数据档案67
10.2 信用卡账单68
10.3 从账单分析到授信69
10.4 电子账单时代70
10.5 从O2O到线下移动支付72
10.6 由电子账单到消费金融72
第11章 图谱中的数字信用75
11.1 网络搜索与知识图谱75
11.2 从知识图谱到兴趣图谱77
11.3 解析个人图谱数据80
11.4 兴趣图谱数据的智能解析82
11.5 从个人图谱数据到数字信用83
11.6 受约束的传统职业评级84
11.7 兴趣图谱的局限性85
第12章 :从上网行为到数字信用87
12.1 :通往互联网之门87
12.2 Cookie:的“脚印”88
12.3 用户行为与数字信用90
12.4 的移动化涅槃92
12.5 的另一条进化之旅95
12.6 HTML 5:智能化交互内容96
第13章 “人”-“机”-“人”交流衍生的数字信用99
13.1 从符号产生到互联网言行99
13.2 输入法的数据库:可以量化的人类言行100
13.3 从输入内容到个性化词库101
13.4 从输入数据到数字信用102
13.5 从文字输入到意识与心理105
13.6 文字输入的局限性与富媒体化交流106
第14章 Web 2.0时代:从微博内容到数字信用108
14.1 有人气的互联网“市井”108
14.2 字里乾坤:从微博内容到国民情绪109
14.3 字里乾坤:从Twitter到个人职业111
14.4 从个人职业到数字信用112
14.5 内容分析:发现相近的内容114
14.6 基于内容建立的社交圈子115
14.7 从草根到大V:无冕的内容118
第15章 即时通信:可量化的人际关系数据120
15.1 地位“崇高”的群主120
15.2 发现社交位置121
15.3 社交位置的不确定论122
15.4 不可阻挡的社交位置计算124
第16章 数据:全体公民的信用背书126
16.1 透明的公民126
16.2 信用管理:从公章到数字化128
第三篇 蕴含在社交关系中的数字信用
第17章 寻找社交网络中的灯塔133
17.1 保罗埃尔德什:从图论到社交网络的数学家133
17.2 科学界的参考系135
17.3 不同的圈子,相同的规则136
17.4 社交网络参考系137
第18章 世界真小:传统熟人关系网络的信用背书140
18.1 我们的关系原来这么近140
18.2 从人情关系到社会资本142
18.3 无中生有的信用143
18.4 可测算的封闭网络143
18.5 熟人网络下的信用体系144
18.6 社会资本的传统测量方式145
第19章 从交通到交往:“地球村2.0”时代148
19.1 从乡村到“地球村”148
19.2 “地球村2.0”时代149
19.3 分隔度塌陷与再部落化151
19.4 几亿人的村落生活152
第20章 量化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的数字化155
20.1 “位置”的三层含义155
20.2 从社交网络位置到数字信用156
20.3 社交网络数据157
20.4 社交网络位置的测算158
20.5 测量社交网络位置:联系与沟通159
20.6 测量社交网络位置:网络效应161
第21章 量化复杂性:静态关系网络与动态关系网络163
21.1 从口口相传到史志族谱163
21.2 从《三国志》中抽象社交网络数据164
21.3 从历史记录到电话本、通信记录169
21.4 “电话黄页”是社交网络的中心吗170
21.5 运营商与社交软件工具172
第四篇 复杂的隐私监管与数据所有权
第22章 无意智的手机:透露你信息的“自己人”177
22.1 离不开的手机177
22.2 身旁的“幽灵”178
22.3 密不透风的监控与隐私窃取180
22.4 隐私数据的救兵181
22.5 秀隐私182
第23章 我眼前的世界:你有权知道吗184
23.1 隐私是什么184
23.2 隐私的分类分级186
23.3 隐私权与社交圈187
23.4 隐私——连接即密钥188
第24章 数据归属191
24.1 数据的灵魂191
24.2 数字财产192
24.3 可使用≠可传播194
24.4 聚沙成塔:数据的连接权195
24.5 数据战争197
第25章 实名制:数字信用的基石198
25.1 身份是一种约定198
25.2 历史悠久的身份伪造与滥用199
25.3 无实名,不信用200
25.4 信用归属性201
25.5 实名与加密202
25.6 加密与数据归属203
第26章 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与永远蹒跚的法律制约206
26.1 “人肉搜索”与“言论自由”206
26.2 披露隐私数据207
26.3 隐私的武器208
26.4 技术的缰绳与立法的码农210
第27章 智能终端:不只是你的贴身秘书211
27.1 嵌入身份认证的手机211
27.2 手机:高科技的信物213
27.3 的智能手机214
第28章 信用有效期与加密强度216
28.1 变化中的人类216
28.2 数据的年轮:加密强度与征信有效期217
28.3 时间的本质220
第29章 数字信用:从约定开始的博弈222
29.1 “举重若轻”的约定222
29.2 不断细化的分工与法律博弈223
29.3 从危害影响到数字信用管理223
29.4 被割裂的互联网与没有真理的博弈224
第五篇 组织的信用评级
第30章 威力巨大的评级228
30.1 米其林餐厅与债券评级228
30.2 制造危机的评级229
30.3 评级的艺术231
30.4 评级服务的价值233
第31章 发现市场的引力235
31.1 信息牵引市场价值235
31.2 中小企业评级236
31.3 去中心化时代的企业征信238
31.4 区块链与云征信239
31.5 管理者:改变企业信用的原动力240
31.6 “老赖”:企业家精神的B面241
第32章 组织评级:是否卓有成效243
32.1 从无序到有序的耗散结构243
32.2 耗散:公司的活力244
32.3 宗教与企业精神246
32.4 评级:从企业诞生到企业精神248
32.5 挖掘“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风气249
第六篇 数字信用社会漫游
第33章 即将再次“消失”的钞票255
33.1 为什么有钱就了不起255
33.2 千姿百态的“货币”256
33.3 纸钞“筹码”与信用的本质258
33.4 Fintech:约束信用的外力260
第34章 比特币与区块链263
34.1 人人认可的记账系统263
34.2 新式的“我你”信物264
34.3 人人皆“银行”266
34.4 记账全靠“算力”267
34.5 区块链实现数字契约268
34.6 主权货币下的电子货币体系270
第35章 免税的信用遗产与返璞“村落型”社交271
35.1 孔子的千年信用271
35.2 信用——不灭的遗产272
35.3 无法青史不留名273
35.4 需要纳入统计的“信用”275
35.5 “我你”的条货币与社会化信用体系276
35.6 客观的数字信用277
第36章 数字信用社会构想279
36.1 线上的权利279
36.2 两个空间的权利281
36.3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282
36.4 “我是我”与“你是你”283
36.5 终将智慧的网络与设备284
后记286
参考文献288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书号:9787121329463)的书,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金融业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而“信用资本”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为这个新时代量身打造的钥匙。我一直觉得,金融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利用那些看不见的价值,而信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信用”的资本属性,并且预示着它将是开启未来金融的关键。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衡量“信用资本”?它是否能为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更公平的融资渠道?又或者,它将如何影响大型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和竞争格局?在数字经济和去中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信用是否能够超越传统的抵押物,成为一种更为灵活和强大的金融资产?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剖析,为理解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宝贵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书号是9787121329463。 最近翻了几本书,对金融这个领域又有了些新的认识。读到一本叫《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的书,名字听起来就挺有意思的,感觉它在试图解开某种神秘的锁,让我对未来的金融世界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金融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模型,它更像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脉络,而信用,恰恰是连接这些脉络的关键。想象一下,如果信用真的能够像资本一样被构建、被衡量、被交易,那将会是一种多么颠覆性的变革?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抛出了这个概念,让人不禁想深入了解“信用资本”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成为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的。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信用”概念具象化,让它具备资本的属性,并且能够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基于大数据分析?还是某种新的信任机制?亦或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这些问题都像小钩子一样,牢牢勾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清晰的答案,能够为我理解当下和未来的金融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甚至是一些可以实践的思考方向。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掌握未来的趋势,就如同掌握了航海的罗盘,能让我们在经济的海洋中更加从容地前行。
评分我最近刚入手了一本名叫《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的书,书号是9787121329463。坦白说,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那种极具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名字。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传统的金融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信用资本”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为这个新时代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我一直对金融的演变史很感兴趣,从最早的物物交换,到后来的金本位、纸币,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浪潮,每一次重大的金融变革都伴随着新的“资本”形态的出现。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强烈预感,作者正在探讨的“信用资本”,或许就是下一个金融时代的基石。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定义和阐述“信用资本”的?它是否提供了一种量化信用风险、发掘信用价值的全新方法?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抵押和担保模式是否正在被信用数据和智能合约所取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未来金融的运作逻辑,帮助我理解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层面的信用如何被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力量,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评分偶然间瞥见《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这本书的封面,书号是9787121329463。那一瞬间,我的思绪就被“信用资本”这个词组深深吸引。在许多人眼中,金融的世界似乎总是与金钱、贷款、投资这些冰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但“信用”二字,则带上了一层更有人文关怀的色彩。我一直认为,金融的本质是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有效配置,而信用,恰恰是促成这种配置最基础也最关键的要素。但将其上升到“资本”的高度,并且冠以“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之名,无疑预示着作者对信用价值的挖掘和重塑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构建“信用资本”的理论框架的?它是否能够解决现有金融体系中存在的某些痛点,例如信息不对称、融资难、风险评估的局限性等等?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个人行为、社交关系、甚至线上活动的点滴,是否都可能被转化为一种新的“信用资产”?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疑问的解答,并期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未来金融新秩序的大门。
评分最近,我偶然在书店看到了一本《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书号是9787121329463。书名非常有吸引力,让人立刻联想到金融领域的某种突破性进展。我一直对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概念。这本书的题目就充满了这种“颠覆”的意味,仿佛它揭示了未来金融世界的某种核心密码。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信用”的,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任的体现,而是如何被赋予了“资本”的属性?这种“信用资本”在未来的金融体系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会催生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是会重塑现有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框架?我特别好奇,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技术与“信用资本”的概念相结合,从而“开启未来金融”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未来金融格局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那些希望在这个新时代保持竞争力的个人和企业,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和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