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世界經典發明和創新故事(全集) | 作者 | 知行 |
定價 | 19.80元 | 齣版社 | 中國華僑齣版社 |
ISBN | 9787511313140 | 齣版日期 | 2011-06-01 |
字數 | 頁碼 | 379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681Kg |
內容簡介 | |
《世界經典發明和創新故事(全集)》通過講述科學傢發明、發現的過程和故事,闡述這些經典發明的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探索這些科研成果帶給人類的啓迪意義,給讀者展示一部脈絡清晰的世界世界科學史,洞開波瀾壯闊的人類探索曆程,凸顯重大發明和人類文明的關聯,加深青少年讀者對科學改變世界的理解,啓發新的科學發明和發現,培養創新思維。行文風格深入淺齣、通俗易懂,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為青少年詳述這些經典發明背後的故事,幫助青少年認識那些刻苦鑽研、勤於思考、勇於創新,並為我們的生活作齣瞭巨大貢獻的發明傢們。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
科學年鑒 n(史前至公元前6000年) n製作工具 n栽培作物 n科學年鑒 n(公元前6000~前4000年) n輪子的發明 n文字與數字 n科學年鑒 n(公元前4000~前2500年) n醫學的起源 n古埃及金字塔 n科學年鑒 n(公元前2500~前1500年) n金屬製品 n科學年鑒 n(公元前1500~前850年) n早期曆法 n科學年鑒 n(公元前849~前251年) n古希臘神廟 n科學年鑒 n(公元前250~前51年) n古印度的先進技術 n科學年鑒 n(公元前50一公元264年) n瑪雅人的天文與曆法 n科學年鑒 n(公元265~524年) n中國古代科學 n科學年鑒 n(公元525~774年) n水車 n阿拉伯科學 n科學年鑒 n(公元775~999年) n紙的使用 n維京人駕船遠航 n科學年鑒 n(公元1000~1174年) n風車 n小數與對數 n科學年鑒 n(公元1175~1249年) n城堡與橋梁 n科學年鑒 n(公元1250~1324年) n指南針與羅盤 n科學年鑒 n(公元1325~1424年) n計時工具 n和火器 n科學年鑒 n(公元1425~1474年) n印刷術的發展 n科學年鑒 n(公元1475~1524年) n達·芬奇 n帆船 n科學年鑒 n(公元1525~1574年) n地理大發現 n哥白尼和日心說 n科學年鑒 n(公元1575~1624年) n馬鈴薯與 n科學年鑒 n(公元1625~1644年) n伽利略 n科學年鑒 n(公元1645~1659年) n擺鍾的發明 n科學年鑒 n(公元1660~1674年) n氣壓計與真空泵 n科學年鑒 n(公元1675~1689年) n艾薩剋·牛頓 n科學年鑒 n(公元1690~1704年) n望遠鏡 n科學年鑒 n(公元1705~1719年) n光的性質的確定 n科學年鑒 n(公元1720~1734年) n鼓風爐 n科學年鑒 n(公元1735~1749年) n定位經緯度 n科學年鑒 n(公元1750~1764年) n本傑明·富蘭剋林 n科學年鑒 n(公元1765~1774年) n蒸汽機 n科學年鑒 n(公元1775~1783年) n詹姆士·瓦特 n科學年鑒 n(公元1784~1791年) n紡織機 n科學年鑒 n(公元1792~1799年) n農業機械 n科學年鑒 n(公元1800~1806年) n運河 n科學年鑒 n(公元1807~1813年) n鐵路的誕生 n科學年鑒 n(公元1814~1819年) n化石裏的信息 n科學年鑒 n(公元1820~1825年) n照相機與膠片 n科學年鑒 n(公元1826~1830年) n邁剋爾·法拉第 n科學年鑒 n(公元1831~1835年) n左輪手槍 n科學年鑒 n(公元1836~1839年) n查爾斯·達爾文 n科學年鑒 n(公元1840~1844年) n蒸汽船 n科學年鑒 n(公元1845~1849年) n水渦輪機 n科學年鑒 n(公元1850~1854年) n萬國博覽會 n科學年鑒 n(公元1855~1859年) n孟德爾與遺傳學 n科學年鑒 n(公元1860~1864年) n電報 n科學年鑒 n(公元1865~1868年) n潛水艇 n科學年鑒 n(公元1869~1872年) n元素周期錶 n科學年鑒 n(公元1873~1876年) n月球與火星地錶圖 n科學年鑒 n(公元1877~1880年) n細菌與病毒 n科學年鑒 n(公元1881~1884年) n內燃機 n科學年鑒 n(公元1885~1888年) n電池 n科學年鑒 n(公元1889~1892年) n無綫電技術 n科學年鑒 n(公元1893~1896年) n神秘的電子 n科學年鑒 n(公元1897~1900年) n汽車 n科學年鑒 n(公元1901~1904年) n飛艇 n科學年鑒 n(公元1905~1907年) n飛機 n科學年鑒 n(公元1908~1910年) n赫羅圖 n科學年鑒 n(公元1911~1913年) n閤成藥物 n科學年鑒 n(公元1914~1916年) n巴拿馬運河 n科學年鑒 n(公元1917~1919年) n機槍_ n科學年鑒 n(公元1920~1922年) n亞原子粒子 n科學年鑒 n(公元1923~1925年) n電視機 n科學年鑒 n(公元1926~1928年) n火箭 n科學年鑒 n(公元1929~1931年) n青黴素的發現 n科學年鑒 n(公元1932~1934年) n人造縴維 n科學年鑒 n(公元1935~1937年) n直升機 n科學年鑒 n(公元1938~1940年) n雷達的應用 n科學年鑒 n(公元1941~1943年) n布勞恩與火箭 n科學年鑒 n(公元1944~1946年) n原子核裂變 n科學年鑒 n(公元1947~1949年) n計算機 n科學年鑒 n(公元1950~1954年) nDNA一雙螺鏇 n科學年鑒 n(公元1955~1959年) n新元素的探測 n科學年鑒 n(公元1960~1964年) n射電望遠鏡 n科學年鑒 n(公元1965~1969年) n激光的應用 n科學年鑒 n(公元1970~1974年) n行星探測器 n科學年鑒 n(公元1975~1979年) n阿波羅計劃 n科學年鑒 n(公元1980~1983年) n個人電腦 n科學年鑒 n(公元1984~1987年) n航天飛機 n科學年鑒 n(公元1988~1991年) n超導體 n科學年鑒 n(公元1992~1995年) n哈勃太空望遠鏡 n科學年鑒 n(公元1996~1999年) n動物剋隆 n溫室效應 n科學年鑒 n(公元2000~2005年) n人類基因組計劃 n萬維網 |
編輯推薦 | |
縱觀世界發明史,人類的祖先有著無數而智慧的古老發明,今人也創造瞭眾多無與倫比的新型發明,大到飛機、輪船,小到拉鏈、迴形針……這些成果無不包含著發明傢的奇思妙想和辛勤汗水。這些我們熟悉不過的物品,都是怎麼被發明齣來的呢?它們的背後有著怎樣的不為人知的發明故事呢? 《世界經典發明和創新故事》通過講述科學傢發明的過程和故事,闡述發明的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嚮讀者展示一部脈絡清晰的世界發明和發現的曆史,洞開波瀾壯闊的人類探索曆程,凸顯重大發明和人類文明的關聯,加深青少年讀者對科學改變世界的理解,啓發新的科學發明,培養創新精神。 |
文摘 | |
製作工具 500萬年前,人類的進化史拉開瞭序幕。真正的約齣現在距今240 萬年前的東非。他們學會瞭取火,並且能夠越來越熟練地製作工具,這些工具初是生活生産用品,後來還被用於祭祀中。 n 在230萬年前的埃塞俄比亞和225萬年前的中國,人類的祖先開始製作工具。大約在200萬年前,坦桑尼亞奧杜韋大峽榖的能人用一塊石頭打磨另一塊石頭,製作齣器。器鋒利的一側可以用來切或鋸,而不鋒利的一側則可以用來打碎石頭或骨頭。能人製作瞭很多不同尺寸、不同類型的器,它們是奧渡灣文化的組成部分。 n 能人隻生活在非洲。後來齣現的直立人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85萬年前到40萬年前,他們能製作齣比早期原始人更精緻的工具。但是直立人采用的加工方法卻沒有變化,依然是用一塊石頭打磨另一塊石頭。早的由直立人製作的工具發現於奧杜韋大峽榖,距今已有140 萬年,這些工具是阿捨利文明的一部分。直立人更喜歡用燧石製作工具,但燧石並不是隨處可見的。當沒有燧石可用時,阿捨利人就會使用石英等其他岩石——燧石和石英都屬於矽石,成分均為二氧化矽。 n 阿捨利人不再用石頭打磨同種石頭,他們用石錘製作刀與手斧,這些工具比以前的器有著更長、更直的切割邊緣。大約100萬年以前,他們發明瞭一項新的技術——用鹿角做錘,這讓人們可以更好地控製精度,打造齣更多用於切、鑽、成形和錘打的工具。 n 尼安德特人(即尼安德特智人)生活在歐洲、地中海地區和中東的一些地區,同時期在一些地方還生活著現代人。尼安德特人早齣現在約10萬年前,在約3萬年前滅絕。他們製作齣許多石製工具,但技術水平較低。 n 現代人,即智人,在距今4萬年前製作齣更加高效的工具,佩裏高爾第文化和奧瑞納文化(分彆以在法國發現的兩處遺址命名)的人們製作齣瞭80 多種不同的石製工具。人們還製作齣在木製或角製的手柄上安裝有石刀片的工具。剋魯馬努人(剋魯馬努是法國南部的一個岩洞)生活在距今3。5萬年至l萬年間,他們製作齣雕刻精美的骨製工具,可能是用於祭祀。他們還製作瞭其他許多工具,如鑿子、錐子和劃開動物皮做皮革的刀具。2。1萬年至 1。7萬年的法國東南部,索魯特文明的人們製作齣柳葉和月桂樹樹葉形狀的刀具。 n 石製工具可以長久地保留,這也是考古學傢可以探索其發展曆程的緣由;而人們也已使用其他材料做的工具,比如木製的和植物縴維製的工具,但這些工具在被遺棄後很快分解、消失。這樣的工具有安裝箭頭和矛頭的木杆、射齣箭的木弓等。人類還開始穿著衣服——早期岩畫中就有著衣的人物形象。件衣服可能是婦女們穿的,她們把繩條綁在帶子上做成裙子。大約在2萬年前,人們把縴維纏繞成繩索。那時的人們還把柔軟的柳條編織成籃子和漁網,也用纏好的繩子做漁網。可以想見,人們隻需要稍加改進,即可應用類似的技術製造衣物。人類利用棕櫚葉、剖開的蘆葦和其他植物縴維編織籃子的早證據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埃及法尤姆城。在約公元前2700年,中國人已用蠶絲織布。 n 許多文明均以魚作為重要食物來源,同時每個人都需要淡水來飲用、烹調、洗滌和加工縴維。當附近的河流或小溪很小且淺時,狩獵者可以蹚過水流,撒下漁網或者用魚鏢捕魚。北歐一幅雕刻於達大約1萬年前的岩畫描繪瞭一艘載著狩獵者的船追趕一隻在河裏遊的馴鹿的情景,畫中的船與傳統的因紐特皮船、愛爾蘭的剋勒剋艇和英國的科拉科爾小艇有著類似的結構,在木製框架上覆蓋著動物皮。 n 北歐地區在1萬年前近的一次冰川期中纔齣現,當時那裏是苔原,針葉林後來纔齣現。狩獵者們可以獲得充足的小木材,但能夠用來挖空樹乾製作獨木舟的大樹卻很少。歐洲早的此類船隻發現於荷蘭的庇斯,它由鬆木製成,距今大約有8000年。英國東部亨伯河口南岸菲利比·斯魯伊斯發現的3隻船部分使用木闆建造,距今已有2900年。 n 栽培作物 全世界共有超過7。5萬種可供人類食用的植物,但是世界糧食的60%僅僅來源於其中3種:小麥、玉米和水稻。 n 人類初隻是狩獵者和采集者。我們的祖先以野外采集的植物為食,但如今,野生植物在我們的食譜中隻占瞭很小的一部分。人工培育的植物不同於野生植物,在人類人工篩選後,它們經曆瞭快速地進化,人工培育的植株所具有的特徵譬如尺寸大、口味好、産量高等,與自然選擇的結果不同,而且現在大多數人工培育的植物需要完全依賴人類纔能生存。 n 農業早期的發展可能已涉及到對持續性發展的認識。植物采集者們意識到,如果把某種植物挖齣吃光,這種植物就會永遠消失。但如果隻收集起一部分,或者等植物已經完成散播種子以後再收獲,就仍可以在將來獲得此種食物。 n 依賴野生植物為食的一個睏難在於,野生植物往往分布在範圍很大的一個區域,而且還和那些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植物混雜在一起。人類農耕業的謹慎嘗試齣現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的中東“新月沃地”,該地區從尼羅河三角洲北部到地中海東海岸,橫跨今天的伊拉剋,直達波斯灣。這裏的人們開始在居住地附近播種從野生大麥和小麥中收集的榖粒,使得來年采集榖物變得更加容易。有證據錶明,中國大約在公元前6500年或者稍晚時開始種植水稻。采集到耕作的轉變,讓人類得以結束狩獵一采集這種生活方式,有利於更穩定地生存、更容易地預測未來,因而也更容易産生新的生活方式。 n 自然變異造就瞭一係列小麥,如種頭結閤緊實的單粒小麥。普通的野生小麥種頭結閤較鬆,很容易從麥穗上脫落,這一點對野生植物很有利,因為這可以使種子散播更為廣泛。但在耕作時卻恰恰相反,分散開的種子將會丟失,人們隻能收獲仍然留在麥穗上的種頭。而來年的莊稼隻能依靠播種這些種子獲得。因此農民們一開始就選擇種頭結閤緊實的品種,以獲得更好的收成。 n 大約一萬年前的“新月沃地”,單粒小麥自然地與另一種野生小麥雜交,産生瞭新的小麥品種。單粒小麥是二倍體小麥,共有兩套7條染色體。 n 多數雜交植物不能繁育,但一些植株是特例,如染色體數目加倍,導緻四倍體的雜交植物産生,這就是可以結果的二粒小麥(共有4套染色體,每套有7條染色體)。二粒小麥的顆粒含有豐富的榖膠,可以用來製作高質量的麵粉。另一個變種也適時齣現,這一新品種即硬質小麥,具有優於其他品種的重要特點——易於通過打榖脫殼,因而讓農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現代大多數麵包用的小麥源自另一雜交品種,即二粒小麥與一野生品種雜交得到的品種産生的具有6套染色體(六倍體)和高營養麥粒的品種。 n 早期小麥是一種相對低産的農作物,農民們種下一粒種子隻能收獲6粒麥粒。然而,齣現在約7000年前的美洲的另一種農作物——玉米要高産得多,農民們每種下1粒玉米,就可以收獲45粒之多。可能是因為早期小麥的低産,導緻歐洲大陸上的畜牧業發展得比美洲大陸快得多。新大陸的玉米如此高産,使得人們種植玉米就足以維持生存,不求牟利的農民也就沒有多少動力去培育新的變種。 n 榖類是人類早係統化栽培的農作物,可能大麥、小麥在前,水稻和玉米在後。接著,根莖可食的作物和莢果開始齣現,例如甜菜和豆莢。 n 繼而齣現瞭果樹、葉菜和用來喂養傢畜的農作物。2000年前,人們開始培育特殊用途的農作物,如醫用和烹製用的藥草。人們甚至栽種一些僅僅是齣於裝飾目的的作物。盡管如今人們對植物的培育局限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範圍,如觀賞性和稀有植物的培育,但人工栽培植物的曆程始終沒有停步。 n …… n |
序言 |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