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俗语词典 9787802411142

通用俗语词典 97878024111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崇丙 著
图书标签:
  • 俗语
  • 谚语
  • 词典
  • 语言学
  • 文化
  • 民俗
  • 汉语
  • 常用语
  • 工具书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ISBN:9787802411142
商品编码:2962498459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用俗语词典

:18.50元

售价:13.5元,便宜5.0元,折扣72

作者:邱崇丙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8024111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本词典是“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中的一种,供具有初、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
  2.本词典选收常用俗语近四千条(包括副条)。
  3.所选条目富有教育及借鉴意义,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具有通用性。
  4.一律使用规范字形,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
  5.条目后有释义和例句。释义力求准确、简明。例句以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主。、
  6.正文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首字同音者,按笔画多少排列,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首字相同者,按第二字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依次类推。
  7.正文前附“词目笔画索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诗词歌赋里的江湖:一览古典文学中的风雅与智慧 图书名称: 诗词歌赋里的江湖:一览古典文学中的风雅与智慧 ISBN: 9787536689998 --- 内容提要 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诗词歌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数千年的精神长廊。本书并非对某一部具体典籍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江湖”——这里的“江湖”并非专指武侠世界,而是指代古代士人阶层所经历的社会百态、情感起伏、哲学思辨与审美情趣的广阔精神空间。 本书将古典文学的脉络梳理为四大核心篇章:“风骨与抱负”、“情深与离合”、“哲思与超越”、“笔墨与风雅”,旨在引导读者跨越时空,与古代的智者、诗人、词人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们探讨的不仅是“何人”在“何时”写下了“何诗”,更重要的是理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这些文字如何成为个体心灵的避风港,如何承载民族的集体记忆,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与审美旨趣。 第一篇:风骨与抱负——士人的家国情怀与济世理想 中国古典文学的基调,很大程度上是由士人的政治抱负与道德坚守所奠定的。本篇聚焦于那些“兼济天下”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 我们将从《诗经》的“黍离之悲”谈起,探究早期民众对土地和宗族的依恋,如何演变为后世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重点分析魏晋风度在乱世中对“名士气节”的塑造,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是田园生活的描摹,更是对污浊官场的决绝告别,是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随后,我们会深入探讨唐宋时期,文人的“出仕”与“归隐”之间的永恒拉锯战。李白的狂放不羁,是盛唐气象下对自由的极致讴歌;杜甫的沉郁顿挫,则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史诗,他以笔为剑,记录底层疾苦,体现了儒家“兼济”的最高理想。宋代的苏轼,在宦海沉浮中,将“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乐观与旷达,成为后世失意文人重要的精神资源。 本篇旨在揭示,古典文学中的“抱负”,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得失的价值追求,它构建了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核心力量。 第二篇:情深与离合——人世间最复杂的情感图景 文学是情感的容器,古典文学尤其擅长捕捉人类最细腻、最深刻的情感波动。本篇着重剖析了古典文学中关于“爱”、“恨”、“别”、“思”的表达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我们将对比分析诗歌与词作在抒情上的差异。诗言志,词言情。唐诗中的送别,往往带着慷慨激昂的期许,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气中蕴含着深沉的惜别。而宋词中的离别,则更加婉约、绵密,带着深入骨髓的相思,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将女性的相思之苦推向了极致。 此外,本书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忠孝”伦理对个人情感的约束与升华。对父母的孝敬、对君主的忠诚,往往与夫妻情爱、朋友之情相互交织,产生复杂的张力。例如,历史上许多关于“佳人”的描写,实则是借对女性的爱慕,来寄托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或对故乡的眷恋。这种将私人情感融入宏大叙事的手法,是古典文学的一大特色。 第三篇:哲思与超越——道家、佛学与儒家思想的交融 古典文学并非单纯的艺术表达,它更是古代哲人思考世界本质、探讨生命意义的载体。本篇将聚焦于文学作品中流淌的哲学思辨,探寻古人如何应对“生老病死”的终极命题。 我们解析了庄子“逍遥游”对个体自由的终极向往,以及这种思想如何渗透到文学想象中,使文人敢于冲破世俗的藩篱。接着,我们探讨了佛教传入后,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冲击与融合。禅宗“空”与“无”的概念,为那些在现实中受挫的士人提供了另一重解脱之道,使得诗句中常出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禅意境界。 儒家的“天命观”与“中庸之道”,则构成了文学作品中对秩序、伦理的坚守。通过对《论语》、《孟子》等经典的文学化解读,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在“顺天应命”与“人定胜天”之间寻求平衡的。这种兼容并蓄的哲学底色,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第四篇:笔墨与风雅——艺术形式的演变与审美趣味的流变 本篇将古典文学视为一种精妙的艺术实践,考察不同时期文学体裁和修辞手法的演变,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时代审美趣味。 从楚辞的瑰丽浪漫,到汉赋的铺陈夸饰,再到唐诗的格律严谨,再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直至元曲的通俗与生动,每一种体裁的兴盛都对应着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需求。例如,唐诗的成熟,得益于科举制度对格律的要求;宋词的流行,则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更细腻的情感表达需求相关。 本书特别关注修辞技巧在构建意境中的作用:比兴手法的运用如何实现情景交融;典故的嵌入如何体现学养深度;以及用韵、对仗等形式美如何强化情感的感染力。我们不会沉溺于繁琐的文学史分类,而是将这些技巧视为“风雅之道”的组成部分,是古人构建精致生活与高雅精神世界的工具。 结语:面向当下的回响 《诗词歌赋里的江湖:一览古典文学中的风雅与智慧》旨在唤醒读者对中华文化源头的敬畏与亲近。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字,并非尘封的历史记录,而是蕴含着应对当下困境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对这些文学高峰的重温与解读,我们得以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安放精神的宁静之地,重拾那份属于古代士人的风骨与从容。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兴趣,渴望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的读者。它将是一本引导您步入古典文学浩瀚星空,体味人文精神魅力的向导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语言的细微差别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尤其钟爱那些流传在民间、带着浓厚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在翻阅这本词典(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内部条目)之前,我最大的担忧通常是收录的权威性和覆盖面。很多俗语词典往往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于学院派,解释得生硬晦涩,脱离了俗语原本的生命力;要么就是过于口语化,解释得蜻蜓点水,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意涵。我希望它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清晰界定每一个俗语的字面意义,更能深入挖掘其“言外之意”,比如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被使用的,它的情感色彩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如果它能在每一个词条后附带几个经典的例句,最好是能体现不同年代语境的例句,那就太棒了。期待它能成为一个活的语言博物馆,让我不仅知道“说什么”,更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

评分

这本词典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复古的书卷气,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捧着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尤其欣赏封面那种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排版,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重点突出,让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俗语词典”,名字大气,内容想必也扎实。内页的纸张选择上也看得出用心,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即便是反复查阅和折叠,书脊依然保持得很好,这对于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它预示着这本书可以伴随我度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我书架上可以信赖的伙伴。从触感和视觉的初步印象来看,这绝非那种匆忙付梓的出版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体现了出版社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敬意和对读者的尊重。光是这份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就已经让我对其中收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检索的便捷性是决定其价值的生命线。一本内容再丰富的词典,如果查起来费时费力,也会被束之高阁。我非常关注这本词典的索引设计和内部排版逻辑。我设想,最好的结构应该是在保证信息量的前提下,做到条理清晰、检索高效。是按照首字笔画、拼音,还是按照主题分类来编排?对于俗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或许可以尝试加入“关键词关联检索”的功能,比如输入一个现代词汇,能反向查找到与之对应的古代或民间俗语,这对于跨语境的理解大有裨益。如果排版上能运用清晰的字体对比,比如用不同的字号或粗细来区分释义、出处和例句,那无疑能大大提升查阅体验,让查找过程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

评分

对我而言,购买一本关于传统文化的工具书,本质上是对我们民族集体智慧的一种收藏和致敬。我非常看重出版方在校对和编辑上的严谨程度。俗语往往是口口相传,流传过程中难免产生讹误或异写,我希望这本词典在收录时,能够基于最可靠的文本来源进行考证,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读音或释义,最好能有一个清晰的注释,说明其采纳的依据,体现出学者的审慎态度。一个好的词典,不仅记录了语言的现状,更尊重了语言的历史演变脉络。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把“老话”堆砌起来的册子,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有学术支撑的、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权威指南。它的存在,应当是现代人与传统智慧之间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民间故事爱好者,我深知民间俗语是构建叙事骨架和人物性格的关键元素。许多精彩的桥段和人物对话,如果没有对俗语的精准把握,读起来就会味同嚼蜡。因此,一本优秀的俗语词典对我来说,不应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参考工具,而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宝库。我期待这本书在收录的条目上能体现出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多样性,比如,有没有收录一些带有浓厚地域色彩,但在全国范围内流传不广的“小众”俗语?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内涵复杂、带有双关意味的俗语,我期望它能提供多维度的解析,而不是单一的、标准化的解释。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俗语起源的小故事或者典故,那就更具吸引力了,那样我就能把这些“活化石”般的话语自然地融入到我的写作和讲述中,让故事更有嚼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