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金融,用金融
定价:38.00元
售价:27.7元,便宜10.3元,折扣72
作者:蔡嫚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95012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金融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生活中与金融学有关的现象无处不在。本书包括三大篇目,分别是传统金融知识、互联网金融知识及金融理财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是一本新金融知识的扫盲读本,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当你阅读完本书,你眼前的世界,也许已经有所改变。
目录
作者介绍
蔡嫚,经济学硕士,财经类媒体专栏作者,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有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善于透过各类经济现象分析经济走势。所写文章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文摘
|上篇|传统金融知识:金融时代,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金融学名词——揭开金融的神秘面纱
GDP:你了解国家经济状况的脉搏吗
众所周知,GDP是所有经济指标中基本也是重要的一个。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GDP是20世纪的发明之一。”而曾任克林顿商务部长的威廉·戴利则对GDP有过这样的描述:“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的对美国影响大的成就时,GDP的发明当之无愧。”可见,GDP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什么是GDP呢?人们对它是这样定义的: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经济学家们总是生动地将GDP比做国家经济状况的脉搏,以强调其高度重要性。
GDP是如何核算的
总的来说,GDP的核算有三种方法,分别是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下面,笔者简要介绍一下这三种核算方法。
生产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生产法的定义,它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按照生产法来核算GDP,可以把各个行业分为各个部门,各部门按照等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其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就可以计算出所增加的价值,再把各个部门的产值加总,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扣除相关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出GDP了。
支出法。使用支出法核算GDP,需要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采购的各项终产品的支出合计,来计算出该年度生产的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里的支出主要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购买及净出口等。
收入法。按照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理论,收入法是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来反映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具体而言,GDP是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这四部分的加总。
GDP是的吗
既然可以把GDP比做国家经济状况的脉搏,那么GDP是的吗?是不是只要铆足劲儿提高GDP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GDP并不是的,它无法衡量社会成本,也无法反映自然资源的损耗。比如说,对于那些原本应该由企业自行承担却让外部承担的成本,GDP是无法衡量的;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环境造成的损耗和破坏,实际上增加了社会总资源的支出,但在现实核算中却可以增加GDP。
GDP有时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个比方,某地投资5000万元建造了一座大厦,由此产生2000万元GDP,可出于某方面的需求,这座大厦落成后不久就得拆迁重建,而假设重建耗费8000万元,按照上面介绍的核算方法计算,则会产生5000万元GDP。从表面上来看,GDP是产生了,可类似于这种建了拆、拆了建的活动,其所产生的GDP则是毫无意义的。
有些GDP甚至是有害的。比如,在道路上安全行驶的车辆,一般来说是无法产生GDP的。可如果此时不幸发生了车祸,那么由此带来的医疗费用、维修费用等,则似乎“创造”了GDP。可这样的GDP,我们能说它对社会财富的增长有贡献吗?显然,是不能的。
……
序言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时而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实践者。它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金融概念时,所表现出的“化繁为简”的功力。它不追求炫技式的术语堆砌,而是力求用最简洁、最直观的方式,将核心思想传达给读者。例如,在分析金融衍生品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复杂的定价模型,而是先从其基本功能和应用场景入手,让读者先建立起对其本质的理解,然后再逐步深入。这种教学方法,让我这个金融小白也能轻松上手,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冰冷的数字和规则,更是关于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去改善生活,去实现梦想。它让我觉得,金融是可以被普通人所掌握和运用的,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指明了方向。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金融的理解非常片面,总觉得它就是关于股票、债券、基金这些冰冷的数字和图表。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金融背后的人性、社会以及经济的宏大叙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在描述金融市场的博弈时,也注入了对市场参与者心理的深刻洞察,让我明白,金融的本质是关于资源的配置和风险的转移,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人在驱动。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金融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社会公平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它探讨了金融创新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它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让我觉得,学习金融,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那种简约又不失大气的风格,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金融世界的好奇心。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开始就被里面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把那些听起来枯燥乏味的金融概念,讲得如同故事一般引人入胜。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融的巨大迷宫,但书中提供的指引又清晰明了,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探索,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金融术语。它不像那些学院派的教科书那样,上来就抛出各种公式和理论,而是从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角度切入,让我觉得金融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想息息相关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金融事件的解读,那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金融规律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市场的波动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点点地揭开金融的面纱,让我从一个完全的门外汉,逐渐建立起对金融的基本认知,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让我对“学金融”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金融是那些西装革履、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们的事情,离我普通人太远。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在教你金融的理论知识,更是在教你如何“用”金融。那种“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理财规划,到对宏观经济趋势的判断,再到投资决策的制定,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风险管理的章节,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风险分散和对冲的理念讲清楚了,让我明白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前提下,为自己的财富增值保驾护航。而且,书中穿插的很多案例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如何识别金融骗局,这些内容对我而言,简直是及时雨。我感觉这本书不只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金融的大门,更是给了我一把钥匙,让我能够真正地掌握和运用金融的力量,让它为我的生活服务,而不是被它所困扰。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并没有止步于浅显的介绍,而是深入到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各种金融工具的原理,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有充分的论证,让我能够信服。尤其是在对一些高阶金融理论的阐述上,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类比和图表,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它不会让你感到信息过载,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吸收和消化新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论述,然后将书中提到的知识点与现实中的金融现象联系起来,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有价值。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金融世界的认知水平,更培养了我独立分析和判断金融问题的能力,让我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