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悦读
定价:49.00元
售价:35.8元,便宜13.2元,折扣73
作者:王学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1549969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位哲人说:“读一本好书,仿佛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对本书也可以说,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们在感动于先贤们勤学苦读的同时,也分享着他们读书的经验和方法;读着书中的文章,我们在沐浴于先贤们精妙美文的同时,也分享着他们读书的感悟和理念。书中的故事及文章,不仅因为其精彩引人入胜,更能够让我们从中感受读书的崇高、吸取读书的智慧。
内容提要
阅读是一个人成长进步、创业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培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本书品历代诗文经典、讲名人读书故事、赏名人读书美文,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对提升个人素养、增加阅读兴趣、改进读书方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学,祖籍黑龙江省尚志市,现任贵阳市委讲师团团长、副教授,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育工作,被评为贵州省党的创新理论“十佳宣讲员”。在各种公开刊物发表理论文章三十多篇,主编《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的必由 —之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与贵阳文化发展》《智慧穿透历史,思想跨越时空》等理论专著多部。
文摘
第四章苦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n
韦编三绝孔子 n
n
【故事】 n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在当时也可算得“桃李满天下”了。他一生勤奋好学,把学习当成人生一大乐事。现在人们常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等论学的话,都是孔子的言论。直到晚年,孔子仍勤学不止,一边教弟子读书,一边自己钻研学问。 n
孔子的先辈是宋国的贵族,到父辈时,早已破产了。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就死了。母亲守寡抚育着他们兄弟,生活自然是很困难的。所以史书上说他少年时“贫且贱”。 n
在这样困难的生活条件下,孔子却十分好学。及长,他学习更加勤奋,直到他离开人世。一生中不管是做看管仓库、管理牛羊的小官,还是当了鲁国的代理宰相;不管是孜孜不倦地教诲弟子之余,还是辛辛苦苦地奔走列国之间;不管是在处境顺利而感到欢乐愉快的时候,还是处于连生命都有极大危险的困境之中,他从未放松学习。他的一生,孜孜不倦,勤学异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而不厌。” n
孔子学习非常虚心。他认为,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值得自己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因此著文赞美他,说他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即),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不仅如此,就连七八岁的小娃娃项橐,也曾被孔子求教。 n
孔子学习,不仅勤奋虚心,而且还把学习和思考、复习巩固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他认为学知识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他研究的各门学问,如礼、乐、射、御、书、数等,造诣都相当精深。 n
有一次,孔子得知鲁国有一个的音乐家师襄子,弹琴的技艺高超。当时,孔子的弹琴技术已有相当水平,但他仍然“不耻下问”,要拜师襄子为师,向师襄子求教。师襄子一见孔子,大吃一惊,心想:孔子是个广博精专、多才多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我怎么敢接纳他为弟子呀!当孔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时,师襄子终于被孔子虚心诚恳和奋发好学的精神感动了。 n
学习一开始,师襄子教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地弹起来。一直弹了十来天,从未停过手。师襄子对孔子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熟缘,可以改弹新曲了。” n
孔子说:“我只掌握了曲子的节奏和技法,对其内容和精神,我还理解得不深透哩!”说完又认真地弹起来。这样又练了一段时间。师襄子一听,高兴地对孔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曲子的内容和精神,可以改弹新曲了。” n
“我还没有理解曲子的主题思想和深刻意义哩!”孔子一边回答,一边请求师襄子再让他弹一段时间。不久,师襄子听了孔子的弹奏,马上高兴地说:“你已经理解了曲子的主题思想,现在可以换弹新的曲子了。” n
孔子听了很不好意思,谦虚地说:“我仍未能真正理解曲子所刻画的主人翁形象,让我继续再弹弹吧!”说完又弹奏起来。 n
师襄子坐在孔子身旁,一边听他弹奏,一边不住点头。又过了一会儿,师襄子渐渐感到有一个人物展现在眼前,便高兴地对孔子说:“啊,我看见了,有一个人,态度严肃、认真,正在思考什么。看他已显出高兴的神情,昂起头,在遥望远方……”这时孔子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我理解了,我完全理解了。你看他,黝黑的面孔,瘦高的身材,两眼炯炯有神,不时凝视着远方。他多么关注人民啊,一心想施行德治,感化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是这样的形象呀!” n
师襄子听了,又惊异,又钦佩,站起身来,向孔子行了一个礼,对孔子说:“不错,不错,以前我就听老师讲过,这支曲子叫《文王操》啊!” n
孔子一生,不管学什么,都是这样踏实勤恳,一丝不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严格要求自己,自“十有五而志于学”起,一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n
孔子晚年,在众多的典籍中,爱读的是《易》。《易》是一部哲学著作,孔子深深为书中关于世界发展变化的精妙道理所吸引,读起《易》来常常连吃饭都忘记了。当时社会十分混乱,许多事情孔子都看不惯,心里时常感到不快,可每当这时,只要一读《易》,满腹烦恼忧愁便都烟消云散了。孔子读《易》是在老年,那时他已发白齿落,老态龙钟,弟子们都深感自己的老师越来越衰老了,可孔子本人一读起《易》精神就振奋起来,像青年人一样,不知自己已是老年人了。 n
一次,孔子带学生从蔡国到楚国叶县。叶县县官去见孔子弟子子路,他问子路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你怎么不说:‘孔子这个人吗,发愤读书都忘记了吃饭,读书读得高兴了会忘记各种烦恼和忧愁,这样不知不觉的老了,而他自己还不知道。’可以这么说!” n
孔子确实是这么做的。春秋时候还没有纸张,文字写到竹简上,再用皮条把一片片的竹简串成一部书,又叫书简。读的时候把卷着的书摊开来,读完再卷成一卷用绳捆好。《易》也是这样的一部书。《易》的文句很简短,内容却十分深奥,要读懂它很不容易,往往看好几遍还搞不清什么意思,更把握不住其中的哲理,何况孔子不仅自己要学懂它,而且还要把《易》的要义传授给学生呢。所以孔子在学《易》和讲授《易》的过程中,不知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把《易》翻阅了多少次。由于孔子读《易》次数太多了,以致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好多次。 n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称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韦”是牛皮,“三”指多次。意思是孔子翻来覆去地读《易》,多次把穿连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以此来形容孔子的勤学精神。“韦编三绝”后来就成了形容人们刻苦学习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n
n
【感悟】 n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孔子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有渊博的学识,而他渊博的学识则来自他一生都在勤奋地学习。孔子读书勤奋以致“韦编三绝”的故事确实十分感人,激励无数读书人用功学习。“韦编三绝”至少有三个意思在内:一是学习要勤奋,二是学习要用心,三是重复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孔子作为古代圣贤,读书的境界对当今我们加强学习、提升修养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我们应当以孔子为镜子,学习并发扬他“读《易》,韦编三绝”的精神,切实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克服应付观念,多读好书,常读好书,领会实质,掌握精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渊博学识的人,交上知识这个忠实的朋友。
序言
拿到这本《悦读》,纯属偶然。那天在书店里闲逛,被它朴素的书名吸引,又恰巧翻到了几页,便决定带它回家。我一直是个不太爱看书的人,更喜欢把时间花在社交媒体或者看一些短视频上,但这次,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让我慢下来的理由。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宁静感,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角落,可以安心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书中的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最真诚的语言,讲述着一些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开始留意起周围的世界,开始思考一些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总是匆匆忙忙?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书中提出的那些看似平淡的问题,却像一颗颗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我喜欢这种缓慢的阅读节奏,也喜欢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奶奶家的小院里,一边听着蝉鸣,一边翻看一本泛黄的童话书。那种感觉,纯粹而美好。虽然我还没能完全读完这本书,但它已经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阅读的意义,也让我看到了生活更深层的可能。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读书不多,更偏爱一些轻松的、娱乐性的读物。但《悦读》这本书,却让我对阅读本身产生了新的兴趣。它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却能深深地吸引我。它的吸引力,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细腻入微的观察,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书中的一些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人的样子。它让我明白,原来我所经历的,并非孤单一人。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和力量。它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文字,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直接给出答案更有价值。我喜欢它所传递的,那种积极向上、却又不过分激进的生活态度。它让我觉得,即使生活不完美,也总有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努力的东西。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温和的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评分我不是一个文学评论家,也无法用专业的术语来评价《悦读》这本书。我只能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分享我真实的感受。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像那些速食的读物,读完就丢弃,它更像是一位老友,每次见面都能聊出新的话题,都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我喜欢它不落俗套的叙事方式,也喜欢它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它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深度,但却恰恰因为这种“不刻意”,反而展现出了真正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看似简单,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背后的深刻含义。例如,关于“放手”的阐述,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并非因为失去,而是因为不肯放手。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过程中最美好的体验之一。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抱着《悦读》这本书,并没有太高的期待。市面上类似的“心灵鸡汤”类读物太多了,大多数都流于表面,空洞无物。然而,这本《悦读》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没有试图用大道理来“教育”我,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细腻的描写,悄无声息地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欣赏作者的文字功底,简洁却富有张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美好与无奈。读到某些章节,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作者描写的场景,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书中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深思。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个观察的视角,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处理方式,它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强行灌输。我曾以为自己是个感性的人,很容易被情绪左右,但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逆境,也总有可以抓住的光。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感到舒服的书。那种舒服,并非是肤浅的快乐,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平和与宁静。我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偶然翻开《悦读》的。当时脑子里充斥着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越想越烦躁。却没想到,这本书的文字,就像一汪清泉,慢慢地涤荡了我内心的杂念。我不太记得具体读了哪一页,只记得当时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而这位朋友,恰恰又懂得如何用最温柔的方式安慰我。书中的一些比喻和意象,非常贴切,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例如,作者在描述某个场景时,用了“如同一片被遗忘的羽毛,在风中轻柔地飘荡”这样的句子,我读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画面,那种状态。这种文字的魔力,让我感到惊叹。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但它却在潜移默化中,让我对生活有了更豁达的态度。它提醒我,即使生活中有不如意,也总有值得感恩和期待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