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悅讀
定價:49.00元
售價:35.8元,便宜13.2元,摺扣73
作者:王學
齣版社:人民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1549969
字數:
頁碼:22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位哲人說:“讀一本好書,仿佛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對本書也可以說,讀著書中的故事,我們在感動於先賢們勤學苦讀的同時,也分享著他們讀書的經驗和方法;讀著書中的文章,我們在沐浴於先賢們精妙美文的同時,也分享著他們讀書的感悟和理念。書中的故事及文章,不僅因為其精彩引人入勝,更能夠讓我們從中感受讀書的崇高、吸取讀書的智慧。
內容提要
閱讀是一個人成長進步、創業立業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精神培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本書品曆代詩文經典、講名人讀書故事、賞名人讀書美文,內容豐富,趣味性強,富有啓發性和感染力,對提升個人素養、增加閱讀興趣、改進讀書方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學,祖籍黑龍江省尚誌市,現任貴陽市委講師團團長、副教授,長期從事乾部理論教育工作,被評為貴州省黨的創新理論“十佳宣講員”。在各種公開刊物發錶理論文章三十多篇,主編《低碳經濟 —生態文明的必由 —之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想與實現》《文化強國戰略與貴陽文化發展》《智慧穿透曆史,思想跨越時空》等理論專著多部。
文摘
第四章苦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n
韋編三絕孔子 n
n
【故事】 n
孔子有弟子三韆,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在當時也可算得“桃李滿天下”瞭。他一生勤奮好學,把學習當成人生一大樂事。現在人們常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厭”等論學的話,都是孔子的言論。直到晚年,孔子仍勤學不止,一邊教弟子讀書,一邊自己鑽研學問。 n
孔子的先輩是宋國的貴族,到父輩時,早已破産瞭。孔子齣生後不久,父親就死瞭。母親守寡撫育著他們兄弟,生活自然是很睏難的。所以史書上說他少年時“貧且賤”。 n
在這樣睏難的生活條件下,孔子卻十分好學。及長,他學習更加勤奮,直到他離開人世。一生中不管是做看管倉庫、管理牛羊的小官,還是當瞭魯國的代理宰相;不管是孜孜不倦地教誨弟子之餘,還是辛辛苦苦地奔走列國之間;不管是在處境順利而感到歡樂愉快的時候,還是處於連生命都有極大危險的睏境之中,他從未放鬆學習。他的一生,孜孜不倦,勤學異常,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學而不厭。” n
孔子學習非常虛心。他認為,不管什麼人,隻要有一技之長,都值得自己學習。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唐代文學傢韓愈因此著文贊美他,說他學無常師,曾問禮於老聃(即),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不僅如此,就連七八歲的小娃娃項橐,也曾被孔子求教。 n
孔子學習,不僅勤奮虛心,而且還把學習和思考、復習鞏固緊密地結閤起來,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他認為學知識一定要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所以,他研究的各門學問,如禮、樂、射、禦、書、數等,造詣都相當精深。 n
有一次,孔子得知魯國有一個的音樂傢師襄子,彈琴的技藝高超。當時,孔子的彈琴技術已有相當水平,但他仍然“不恥下問”,要拜師襄子為師,嚮師襄子求教。師襄子一見孔子,大吃一驚,心想:孔子是個廣博精專、多纔多藝、天下聞名的大學者,我怎麼敢接納他為弟子呀!當孔子錶明自己的態度和決心時,師襄子終於被孔子虛心誠懇和奮發好學的精神感動瞭。 n
學習一開始,師襄子教給孔子一支麯子。孔子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地彈起來。一直彈瞭十來天,從未停過手。師襄子對孔子說:“這支麯子你已經彈得很熟緣,可以改彈新麯瞭。” n
孔子說:“我隻掌握瞭麯子的節奏和技法,對其內容和精神,我還理解得不深透哩!”說完又認真地彈起來。這樣又練瞭一段時間。師襄子一聽,高興地對孔子說:“你已經掌握瞭麯子的內容和精神,可以改彈新麯瞭。” n
“我還沒有理解麯子的主題思想和深刻意義哩!”孔子一邊迴答,一邊請求師襄子再讓他彈一段時間。不久,師襄子聽瞭孔子的彈奏,馬上高興地說:“你已經理解瞭麯子的主題思想,現在可以換彈新的麯子瞭。” n
孔子聽瞭很不好意思,謙虛地說:“我仍未能真正理解麯子所刻畫的主人翁形象,讓我繼續再彈彈吧!”說完又彈奏起來。 n
師襄子坐在孔子身旁,一邊聽他彈奏,一邊不住點頭。又過瞭一會兒,師襄子漸漸感到有一個人物展現在眼前,便高興地對孔子說:“啊,我看見瞭,有一個人,態度嚴肅、認真,正在思考什麼。看他已顯齣高興的神情,昂起頭,在遙望遠方……”這時孔子止不住內心的激動,興奮地對老師說:“老師,我理解瞭,我完全理解瞭。你看他,黝黑的麵孔,瘦高的身材,兩眼炯炯有神,不時凝視著遠方。他多麼關注人民啊,一心想施行德治,感化四方。除瞭周文王,還有誰是這樣的形象呀!” n
師襄子聽瞭,又驚異,又欽佩,站起身來,嚮孔子行瞭一個禮,對孔子說:“不錯,不錯,以前我就聽老師講過,這支麯子叫《文王操》啊!” n
孔子一生,不管學什麼,都是這樣踏實勤懇,一絲不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他嚴格要求自己,自“十有五而誌於學”起,一直“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 n
孔子晚年,在眾多的典籍中,愛讀的是《易》。《易》是一部哲學著作,孔子深深為書中關於世界發展變化的精妙道理所吸引,讀起《易》來常常連吃飯都忘記瞭。當時社會十分混亂,許多事情孔子都看不慣,心裏時常感到不快,可每當這時,隻要一讀《易》,滿腹煩惱憂愁便都煙消雲散瞭。孔子讀《易》是在老年,那時他已發白齒落,老態龍鍾,弟子們都深感自己的老師越來越衰老瞭,可孔子本人一讀起《易》精神就振奮起來,像青年人一樣,不知自己已是老年人瞭。 n
一次,孔子帶學生從蔡國到楚國葉縣。葉縣縣官去見孔子弟子子路,他問子路孔子是怎樣一個人。子路一時答不上來,迴來告訴瞭孔子。孔子說:“你怎麼不說:‘孔子這個人嗎,發憤讀書都忘記瞭吃飯,讀書讀得高興瞭會忘記各種煩惱和憂愁,這樣不知不覺的老瞭,而他自己還不知道。’可以這麼說!” n
孔子確實是這麼做的。春鞦時候還沒有紙張,文字寫到竹簡上,再用皮條把一片片的竹簡串成一部書,又叫書簡。讀的時候把捲著的書攤開來,讀完再捲成一捲用繩捆好。《易》也是這樣的一部書。《易》的文句很簡短,內容卻十分深奧,要讀懂它很不容易,往往看好幾遍還搞不清什麼意思,更把握不住其中的哲理,何況孔子不僅自己要學懂它,而且還要把《易》的要義傳授給學生呢。所以孔子在學《易》和講授《易》的過程中,不知熬過多少個日日夜夜,把《易》翻閱瞭多少次。由於孔子讀《易》次數太多瞭,以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瞭好多次。 n
漢代史學傢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傢》中就稱贊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韋”是牛皮,“三”指多次。意思是孔子翻來覆去地讀《易》,多次把穿連竹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以此來形容孔子的勤學精神。“韋編三絕”後來就成瞭形容人們刻苦學習的成語,一直流傳至今。 n
n
【感悟】 n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孔子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他有淵博的學識,而他淵博的學識則來自他一生都在勤奮地學習。孔子讀書勤奮以緻“韋編三絕”的故事確實十分感人,激勵無數讀書人用功學習。“韋編三絕”至少有三個意思在內:一是學習要勤奮,二是學習要用心,三是重復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孔子作為古代聖賢,讀書的境界對當今我們加強學習、提升修養具有重大藉鑒意義。我們應當以孔子為鏡子,學習並發揚他“讀《易》,韋編三絕”的精神,切實發揮自覺性、主動性,剋服應付觀念,多讀好書,常讀好書,領會實質,掌握精華,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淵博學識的人,交上知識這個忠實的朋友。
序言
這是一本讓人感到舒服的書。那種舒服,並非是膚淺的快樂,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平和與寜靜。我是在一個失眠的夜晚,偶然翻開《悅讀》的。當時腦子裏充斥著各種亂七八糟的想法,越想越煩躁。卻沒想到,這本書的文字,就像一汪清泉,慢慢地滌蕩瞭我內心的雜念。我不太記得具體讀瞭哪一頁,隻記得當時的感覺。那種感覺,就像找到瞭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而這位朋友,恰恰又懂得如何用最溫柔的方式安慰我。書中的一些比喻和意象,非常貼切,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例如,作者在描述某個場景時,用瞭“如同一片被遺忘的羽毛,在風中輕柔地飄蕩”這樣的句子,我讀的時候,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種畫麵,那種狀態。這種文字的魔力,讓我感到驚嘆。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帶來什麼驚天動地的改變,但它卻在潛移默化中,讓我對生活有瞭更豁達的態度。它提醒我,即使生活中有不如意,也總有值得感恩和期待的事情。
評分我不是一個文學評論傢,也無法用專業的術語來評價《悅讀》這本書。我隻能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分享我真實的感受。在我看來,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翻開,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不像那些速食的讀物,讀完就丟棄,它更像是一位老友,每次見麵都能聊齣新的話題,都能給我帶來新的啓發。我喜歡它不落俗套的敘事方式,也喜歡它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它沒有刻意追求什麼深度,但卻恰恰因為這種“不刻意”,反而展現齣瞭真正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觀點,雖然看似簡單,但細細品味,卻能發現其背後的深刻含義。例如,關於“放手”的闡述,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並非因為失去,而是因為不肯放手。這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閱讀過程中最美好的體驗之一。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在紛繁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
評分說實話,我平時讀書不多,更偏愛一些輕鬆的、娛樂性的讀物。但《悅讀》這本書,卻讓我對閱讀本身産生瞭新的興趣。它沒有那些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卻能深深地吸引我。它的吸引力,來自於作者對生活細膩入微的觀察,以及對人性深刻的洞察。書中的一些描寫,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也看到瞭身邊人的樣子。它讓我明白,原來我所經曆的,並非孤單一人。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瞭我一種麵對生活睏境的勇氣和力量。它並沒有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而是通過引導性的文字,讓我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比直接給齣答案更有價值。我喜歡它所傳遞的,那種積極嚮上、卻又不過分激進的生活態度。它讓我覺得,即使生活不完美,也總有值得我們去珍惜和努力的東西。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溫和的燈,照亮瞭我前行的路。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抱著《悅讀》這本書,並沒有太高的期待。市麵上類似的“心靈雞湯”類讀物太多瞭,大多數都流於錶麵,空洞無物。然而,這本《悅讀》卻給瞭我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它並沒有試圖用大道理來“教育”我,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細膩的描寫,悄無聲息地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文字功底,簡潔卻富有張力,能夠精準地捕捉到那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美好與無奈。讀到某些章節,我甚至會不自覺地停下來,閉上眼睛,迴味作者描寫的場景,仿佛自己也身臨其境。書中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探討,也讓我深思。作者並沒有給齣標準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個觀察的視角,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這是一種非常智慧的處理方式,它尊重讀者的獨立思考,而不是強行灌輸。我曾以為自己是個感性的人,很容易被情緒左右,但讀瞭這本書,我發現原來我也可以用一種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種種睏境。它讓我明白,即使身處逆境,也總有可以抓住的光。
評分拿到這本《悅讀》,純屬偶然。那天在書店裏閑逛,被它樸素的書名吸引,又恰巧翻到瞭幾頁,便決定帶它迴傢。我一直是個不太愛看書的人,更喜歡把時間花在社交媒體或者看一些短視頻上,但這次,我似乎找到瞭一個可以讓我慢下來的理由。翻開書,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寜靜感,仿佛置身於一個遠離塵囂的角落,可以安心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書中的字裏行間,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是用最真誠的語言,講述著一些生活中的點滴感悟。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開始留意起周圍的世界,開始思考一些以前從未想過的問題。比如,我們為什麼總是匆匆忙忙?我們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書中提齣的那些看似平淡的問題,卻像一顆顆石子,在我心中激起瞭陣陣漣漪。我喜歡這種緩慢的閱讀節奏,也喜歡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它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奶奶傢的小院裏,一邊聽著蟬鳴,一邊翻看一本泛黃的童話書。那種感覺,純粹而美好。雖然我還沒能完全讀完這本書,但它已經在我心裏留下瞭深刻的印記。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閱讀的意義,也讓我看到瞭生活更深層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