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闽西山地
定价:49.9元
作者:《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0082016
字数:335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福建西部的山地地貌和客家文化特征,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梳理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轨迹。
解读世界上的山区建筑——土楼。
囊括游大粽、走古事、游大龙、炒虫豸等诸多独特习俗。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提要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闽西山地》即围绕客家文化发源地——福建西部的山地而展开,呈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地貌和人文风情:这片土地位于福建西部龙岩,武夷山脉南段、玳瑁山、博平岭等山脉及其支脉在境内延伸,呈现五岭斜贯,长廊状谷地分布其间的地貌格局,为宋代南迁的中原遗民提供了避难所,形成了特色的客家民系,产生了以土楼、屋桥和阴塔为代表的客家建筑与耕读传家的客家文化传统。此外,本书还记录了其海陆变迁的地质历史,展示其地层完整,花岗岩石蛋、石灰岩溶洞和砂砾岩丹霞均较为发育的自然景观;呈现了其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孕育的包括南方红豆杉、黑麂、中华秋沙鸭、金斑喙凤蝶等珍稀生物在内的多样种群;诠释了其“红色沙漠”与“金山银水”并存,地上贫瘠、地下富有的经济形态。同时,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福建新石器文化的发祥地、古代闽越人诞生与繁衍的天堂……也在本书有所展示。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这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的整体编排思路似乎有些偏颇。我关注的是“闽西山地”这个具体的地理单元,而这本书似乎在试图用一种非常概括性的方式来呈现。当我试图深入了解闽西山地的水文特征时,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河流名称和流经的区域,但对于每条河流的水量变化、汛期规律、地下水埋深以及它们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少有详细的论述。关于矿产资源的介绍也仅仅是列举了几种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却没有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开采现状以及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土壤类型的描述非常笼统,仅仅提及了红壤、黄壤等,但对于不同土壤的肥力差异、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以及土壤侵蚀的现状和防治措施,都语焉不详。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够通过这本书,理解闽西山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孕育出特定的农业生产模式,或者如何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但这些深层次的联系,在这本书中都很难找到。它似乎更专注于“是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和“怎么样”。
评分这本书的地理信息呈现方式,让我感觉有些杂乱无章。当我试图去了解闽西山地的气候特征时,书中虽然提供了一些关于温度和降水的数值,但这些数据并没有与更宏观的气候成因联系起来,例如季风的影响、地形抬升作用对降水量的增加等,都显得比较零散。同样,关于水文的部分,书中虽然列举了一些河流的名称和流向,但对于这些河流的水量变化规律、汛期特点,以及它们对周边区域的影响,都缺乏系统性的分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将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系统分析,例如,如何通过气候特征来解释河流的流量变化,或者如何通过地形来影响气候的垂直分异。然而,这本书更像是将各个地理要素单独列出,缺乏有机的联系和深入的阐释,使得读者很难将其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系统的地理认知。
评分我尝试着从这本书中寻找关于闽西山地生物地理的信息,但收获甚微。书中虽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但对于这些物种是如何在该地区分布的,它们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土壤)之间存在怎样的适应性关系,以及该地区独特的生物群落是如何形成的,都鲜有提及。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深入介绍,甚至可以包括该地区特有的动植物及其生态位。然而,书中对这些内容的阐述,仅仅是停留在“有什么”的层面,而未能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在描述森林植被时,书中仅仅列出了几种树木的名称,但对于这些树木的生长习性、它们如何构成不同的森林类型,以及这些森林如何影响当地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都几乎没有涉及。这种浅显的生物地理介绍,让我难以对闽西山地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浓墨重彩地描绘着连绵起伏的山脉,仿佛能闻到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我拿到手时,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够一窥闽西这片神奇土地的究竟。然而,我所期待的深入剖析、层层递进的地理知识,似乎并没有如愿以偿。更像是一场走马观花的视觉盛宴,色彩斑斓,却缺乏实质性的骨架支撑。每一页都充斥着大量的图片,无疑是精美的,但它们更多的是展示一种“样貌”,而非解释“原因”。比如,我期待看到关于山脉形成的地质构造分析,不同岩石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甚至不同地貌单元的演变历史,但这些内容都非常浅尝辄止,甚至可以说是阙如。书中关于河流的水系分布图虽然清晰,但对于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能力、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闽西独特的地貌特征,却鲜有提及。就连最基础的气候带划分,虽然提到了温度和降水的数值,但对于影响这些数值的纬度、地形、季风等因素的论述,也显得过于简单化。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旅游宣传册,充满了诱人的景色,却未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满足我对地理知识的渴望。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图多字少,浅尝辄止”来概括。书中确实包含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展现了闽西山地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但这些图片大多缺乏深入的文字解释。例如,当我看到关于山地地貌的图片时,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形成这些地貌的详细地质过程,如岩石的类型、地壳运动的类型、风化剥蚀作用的强度等。然而,书中对这些内容的介绍都非常简略,仅仅是用一两句话带过,未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撑这些美丽的画面。同样,在介绍水文特征时,书中虽然列举了许多河流名称,但对于河流的流量、流速、水质等关键参数,以及它们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都缺乏详细的数据和分析。我感觉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景观画册来阅读,而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闽西山地地理知识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内容可能远远不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内容虽然丰富,但深度不足。我试图从书中了解闽西山地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书中提到了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但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对作物生长、病虫害发生等方面的具体影响,都缺乏深入的分析。我原本期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气候模型、产量预测、农业适应性等方面的专业性讨论,但这些内容在这本书中都很难找到。同样,在土壤科学方面,书中仅仅提及了几种土壤类型,但对于这些土壤的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等关键指标,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缺乏详细的介绍。这种信息呈现方式,让我感觉更像是在翻阅一本“速成”的地理概览,虽然能够快速地对闽西山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要想获得深入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知识,则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我对于“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的期待,是能够通过它系统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知识,而《闽西山地》这一卷,虽然提供了大量关于该区域的图片和基础信息,但未能达到我对“百科”的预期。例如,在土壤部分,书中提到了“红壤”这种土质,但对于红壤的形成条件(如高温、高湿、酸性环境)、其养分贫瘠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良以适应农业生产,都几乎没有涉及。当我翻阅到关于该地区气候的篇章时,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对于季风带来的具体影响,比如降水的季节性分布、可能的台风、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成因,都显得语焉不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土壤学和气象学解释,帮助我理解这些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闽西山地的生态环境。遗憾的是,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图说”而非“解说”,图片精美,但文字的解释力却稍显不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在浏览一本精美的画册,每一页都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但缺乏深入的学术探讨。当我试图去了解闽西山地的季风气候特征时,书中仅仅描述了夏季的炎热多雨和冬季的温和湿润,但对于季风系统如何影响该地区的降水分布、气温变化,以及可能带来的旱涝灾害的成因,都缺乏细致的分析。关于气压、风力、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详细数据更是难以寻觅。在提到河流的形成时,书中仅仅说了“由雨水汇集而成”,但对于雨水如何在地表汇集,形成溪流、河流,以及不同河段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都显得相当肤浅。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水文学模型、流域分析的介绍,或者至少是对河流侵蚀地貌的详细解读,但这些内容在这本书里都很难找到。它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想把所有能看到的、想到的都放进去,但又没有系统地去梳理和深化,导致信息量很大,但有效信息和深度分析却相对不足。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寻找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地理学原理,期待能将书中的具体地理现象与更宏观的地理理论联系起来。例如,关于闽西的山地垂直分异现象,书中确实列举了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但对于这种分异背后的气候梯度、土壤变化以及生态学机制,几乎没有触及。同样,在讨论地质构造方面,虽然提到了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但具体的断层、褶皱类型,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地表形态,都显得非常模糊。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静态的图片和数据的堆砌,而是能够看到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地理过程。例如,关于山地河流的溯源侵蚀、下切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河谷地貌,书中似乎只是简单地展示了一些照片,而缺乏对其形成机制的解释。甚至在谈到地表径流时,也仅仅是提及了雨水径流,而对于地下潜流、泉水出露等更复杂的概念,则几乎没有涉及。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呈现,让我难以形成对闽西山地地理系统的整体认知。
评分阅读此书,我时常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空虚。书中虽然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色,但关于这些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却少有深入的探讨。例如,在介绍山脉的形成时,书中仅仅提及了“地壳运动”和“构造抬升”,但对于具体的构造类型(如褶皱、断层)、岩石的性质(如花岗岩、砂岩)以及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都缺乏详细的论述。我本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地质年代、构造应力、岩石风化剥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但这些内容在这本书里都几乎找不到。同样,对于河流的侵蚀地貌,虽然书中展示了一些峡谷、瀑布的照片,但对于侵蚀的动力机制(如水流速度、含沙量)、侵蚀类型(如下切、侧蚀)以及不同地貌形成的年代,都语焉不详。我感觉这本书更侧重于展示“结果”,而未能深入剖析“过程”,这使得我对闽西山地的地理认知,停留在了一个非常表层、缺乏深度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