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人經:古代觀人、識人、用人之智慧寶鑒 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動 聽其言而觀其行 文化評述古書研究人際交往

觀人經:古代觀人、識人、用人之智慧寶鑒 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動 聽其言而觀其行 文化評述古書研究人際交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觀人術
  • 識人術
  • 用人
  • 古代智慧
  • 人際交往
  • 文化
  • 曆史
  • 修身
  • 處世
  • 古籍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梓濠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黃山書社
ISBN:9787546134116
商品編碼:29632817342
叢書名: 天下無謀之謀世製勝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天下無謀之謀世製勝係列(貳)--觀人經--古代觀人 識人 用人之智慧寶鑒

:32.00元

作者:(三國)劉邵

齣版社:黃山書社

齣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46134116

字數:36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原文001譯文007

捲一

勾踐隱忍雪國恥·003/範大夫功成身退·007/

@識人是成功的基礎, 用人是成功的關鍵。@根據他的欲求, 判定他的為人。@錶情神色, 隱含人心的所有秘密。@智者常觀其言、 察其行、 辨其性情, 而後因材施用。@識人, 是因往往小的疏忽, 便會鑄成大錯。

捲二

曹相國為政清簡·013/季紮睿智評諸侯·017/

@得人纔者得天下, 失人纔者失天下。@觀人察質,須先察其平淡,後求其聰明。@不做超齣能力的事, 也是智。@要重視 “中和之材”, 因它易與平庸混淆。@辨人的本質在於, 觀隱蔽, 查細微, 見微知著。

捲三

晁錯峻急失先機·023/晉智伯驕狂失國·028/

@藉用不同性格的牽製, 坐收漁利之奇效。@全纔用其均衡, 偏纔揚其長避其短。@行動果斷的人往往疏於深思熟慮, 深思熟慮的人往往不能權變。@遵循事物的規律, 知退纔能進, 事緩則國。@注意人的儀態舉止, 它是心神錶徵; 傾聽彆人的聲音, 它是心氣顯現。

捲四

張柬之正氣復唐·035/燕王失察釀大亂·040/

@信任目光堅定之人, 防範目光閃爍之人。@仁愛之人, 謙恭柔和為錶; 智慧之人, 明朗通達為徵。@對於能乾之人, 更要深入地考察他的本質。@用人忌以他人的評價代替自己的判斷, 否則無異於自請禍患。

捲五

商鞅酷法殃自身·045/韓信拜將指迷津·048/瀋慶之畏禍誤國·051/懷王貪利失大義·053/觸龍巧言諫太後·056/

@見微而知清濁, 是智者。@從一個人對待利益的態度去辨彆他的本質。@用人須容人疑人, 容而不疑小智也。@仁者, 但須行丈夫之仁, 防婦人之仁。

捲六

桓溫謀篡損英名·061/》,j伯溫以德報怨·064/

@識則滿目俊纔, 不識則遍地糟糠。@不要隻看一個人的纔能, 更要看他如何使用纔能。@辨彆和使用人纔, 一看能力, 二看寬仁。@隻看眼前利益的人, 像即將吞鈎的魚, 禍患不遠。

捲七

李世民慧眼識李靖·069/陸賈舌辯收南越·072/

@上纔可以言識人, 以言服人, 以言用人。@提防那些誇誇其談的人。@品性纔能, 形於中而露於外, 可識可辨。@言談中隱含著眾多的真相, 隻是會聽的人太少。@瞭解一個人的辯纔, 不僅看他是否口齒伶俐, 更要看他說得是否條理清晰。@強辯於己於人都是愚蠢的。

捲八

陸贄識患於未然·079/太宗睿智罷獻瑞·082/

@不識人者 “人治”, 識人者 “治人”。@深思熟慮, 而後可洞曉先機。@見識, 須加上深入細緻的思考, 纔可洞悉玄機。@身臨其境而保持清醒纔是大智。

捲九

張遼明察定軍心·087/》,J裕韜晦除桓玄·090/

@能審時者謂之明, 能韜晦者謂之智。@行動見勇猛, 安靜見智慧。@要防範那些裝得不聰明的人。@深藏的聰明, 總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捲十

諸葛亮智識刺客·097/王之渙酒樓賽詩·100/

@的纔能是統禦人纔, 事必躬, 則難以做大。@細微之處常常更顯露事物的本質。@能真情流露、 自然疏落的人, 是值得交往的人。@大智慧終須返璞歸真。

捲十一

董晉寬柔穩危局·105/安祿山逢迎玄宗·107/

@能者深藏, 淺者外露。@逢迎的力量有時抵得上軍馬。@奉承是曆久不衰的戲, 演員不膩, 觀眾不煩。

捲十二

趙括自誇遭滅頂·113/裴度功高不自居·117/

@智者常常是沉默者: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手高於頭, 做強於說。@觀人不應看其取得成績前, 而應看其取得成績後。

捲十三

李師見微知著·123/魏先生識人論事·126/

@功高不居, 不僅是美德, 更是保身的必要手段。@從喜怒言笑中, 觀察一個人的情態。@蛛有絲, 馬有跡, 都需仔細觀察。@觀察一個人的情感與神色變化, 可以看齣他的為人。

捲十四

韋詵慧眼選佳婿·133/尉遲恭忠勇救主·137/霍光輔政扶大漢·140/房光庭率直可·143/》,J仁軌苦讀建功·146/

@骨骼挺拔、 氣質清爽的人, 將取得美善的名聲。@品格比纔能的影響更長遠。@清奇的骨骼是潛在品質, 仍須加上後天的努力。

捲十五

趙贊陰狡充忠直·153/江充設計害太子·156/

@察奸辨佞, 是為政用人之要務。@要防範那些藉公正之名謀取私利的人。@觀人之要, 在於不被錶象迷惑, 以其目的判其是。

捲十六

禰衡裸衣罵曹相·163/似是而說賢士·166/張居正功高遭讒·170/

@一味揭人隱私而不徇私情的人, 貌似公正, 當疑當察。@要注意那些似是而的品格, 它們是用人的陷阱。@識人需眼力, 用人需胸懷。@恃纔傲物並他們的真本性, 隻是因其未被賞識。

捲十七

黃香忠孝盡人倫·177/李猛愛敬兼顧·179/

@觀察一個人的愛敬, 可以判斷他的前程。@不要輕視一個人對待責任的態度, 它是可否委以重任之要件。@人際關係是否通暢, 瞭解他對愛敬的態度就清楚瞭。@有自知之明不易, 有識人之明更難。

捲十八

劉毅褊狹釀苦果·185/常遇春勇建奇功·189/甘寜擇主酬壯誌·192/

@自我炫耀之人, 是難堪大任之人。@注意那些唯上的人, 因為他們是唯己的人。@錶現纔能是人的本性, 有能力的人終能顯露纔能。@發現並使用那些還未被發現的人纔, 會得到更大的迴報。

捲十九

楊修逞纔丟性命·197/馮、鄧謙讓以避禍·202/fL融犯上遭殺戮·206/郭、魚涇渭自分明·209/

@誇耀自己的纔能, 不如誇耀彆人的纔能。@不要使用心胸褊狹的人, 即使他有能力。@謙虛不僅使人進步, 還有助於人際關係的融洽, 更有助於保全自身。@智慧之人處於優勢時, 會處處讓著彆人。

捲二十

範滂忠直酬壯誌·217/馬援仁義成大業·220/

@觀察那些偏纔的短處, 可以發現他們的長處。@傑齣的人纔往往是偏纔, 長處與短處同樣明顯, 關鍵在揚長避短。@注意那些裝糊塗的聰明人, 解開他們的心結, 任用他們。@不要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他人的短處。

捲二十一

房丞相纔疏誤國·227/郭嘉深謀取烏桓·230/殷仲堪纔不堪用·233/海瑞忠直失深慮·237/

@不要被錶麵的聰明所迷惑, 智慧不能替代行傢。@小人多是善僞裝之徒, 不識其僞, 必受其害。@仁是重要的一種品質, 它可使能力得到長遠的發揮。@狷介與刻薄的人纔, 其能力可半對待。

捲二十二

王莽僞善篡漢室·245/羲之臨池稱書聖·249/

@操縱利害轉化, 可獲得的利益。@喜弄權術但由於計謀不夠, 便會顯得虛僞。@權謀不宜過多, 多則僞。@能力與德行是車子的兩個輪子, 缺一不可。

捲二十三

來敏弈棋試費柿·255/劉玄德險失鳳雛·257/

@用人的境界在徵服人心, 謂之 “謀聖”。@用人之道, 忌浮忌泛; 要相信眼睛, 不要相信耳朵。@不要以一己好惡去選拔人纔, 因人纔不會以你的喜好去發展。@識人用人, 切忌主觀, 還須隨時修正自己的錯誤。

內容提要


觀人之術,古已有之。武丁見瞭傅說,認為是王佐之纔,破格錄用。周文王聽說薑尚在渭水釣魚,就前去拜訪,見麵後即乘同一輛車子迴去。薑尚被拜為太師,後來輔佐武王滅掉瞭商紂王,建立瞭周朝。觀人的作用在於知人,知人纔能用人。而對於敵方,瞭解對方的長處和弱點,也是剋敵製勝的法寶,即所謂知己知彼,戰不殆。 到瞭後世,觀人術已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甚至被濛上瞭某些神秘色彩。如相士的齣現就是這樣的結果。他們不但通過對對象的相貌、神情和骨骼的觀察,可以看齣他的氣質、性格和秉性,而且能夠看齣他未來的發展,是富貴還是窘迫。唐朝的袁天罡善於相人,曾被唐太宗召見,太宗對他說,古代蜀地有個叫嚴君平的,長於占蔔,你比他如何?袁天罡說,其人生不逢時,我遇到瞭聖君,因此要勝過他。袁天罡見到竇軌,當時竇軌頗為睏頓,袁為他相麵,然後說,你從前額到發際骨骼隆起,一直連到腦後的玉枕處,下巴渾圓寬大,十年之內,定會富貴,成為朝廷的賢臣良將。袁天罡還說,你的右側下巴隆起,而且明潔光亮,應當以梁、益二州為分界綫,樹立顯赫的功名。 張同藏與袁天罡齊名。當時河東裴某已經五十三歲瞭,在禁衛軍中擔任三衛的官職。他遇到張同藏,張同藏說他一定會富貴,並說他在二十五天內便能當上三品官。二十過去,這天正趕上太宗皇帝哮喘病發作,請來良醫,進服妙,都不見效。太宗皇帝頒下詔書,三衛以上,朝官以下,都可以進獻醫治此病的方。裴某進獻一劑方,太宗服下見效,特賜裴某三品正員京官,官拜鴻臚卿,後來竟升至刺史。 君子和而不群。所謂和,就是指對人際關係處理得和諧得體。如今,人際關係越來越受到重視。識人是為瞭知人用人,無論從政還是經商,人們都希望更多地瞭解和把握對方。對於這些人來說,適當地讀一些觀人識人的著作,應該是很有益處的。齣於這樣的考慮,我們選取《人物誌》中為精華的部分,加以翻譯,附以事典,並予以評述,這樣有助於讀者進行研讀和探究,從輕鬆的閱讀中得到更深的教益。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劉邵 字孔纔,三國魏廣平邯鄲人。漢獻帝建安年間為計吏,遷秘書郎。魏文帝時,為尚書郎、散 騎侍郎。齊王曹芳正始年間,執經講學,賜爵關內侯,卒後迫贈光祿大夫。 劉邵為人博學多纔,思慮玄遠,特彆善於品評鑒彆人物,深為同代人推許和贊揚。《觀人 經》是其代錶作。此書以古為鑒,縱論得失成敗,專講識人之術,素有"識人寶鑒"之雅譽。


《心有所思,神有所動:洞悉人心,成就事業的韆古智慧》 一、 探尋深邃,古人智慧的璀璨明珠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古人留下瞭無數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關於如何認識和理解人心、如何洞察他人真實意圖、如何根據人的特質發揮其纔能的智慧,更是曆經韆年而不衰,成為指導我們人際交往和事業發展的寶貴指南。本書,恰是一部凝聚瞭這份古老智慧的經典之作,它並非泛泛而談的空洞理論,而是以一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揭示瞭人心幽微之處的規律,為我們提供瞭通往識人、用人、成事的絕佳路徑。 當我們翻開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智慧殿堂。在這裏,沒有浮誇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術語,隻有一種迴歸本源的純粹與深刻。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從曆代經典著作中汲取精華,融閤瞭哲學、心理學、曆史學以及社會學等多學科的智慧,為我們構建瞭一個係統而完整的“觀人識人”理論框架。本書並非孤芳自賞的學術研究,而是懷揣著“濟世利民”的宏大願景,旨在將古人早已掌握的識人秘訣,以一種現代人能夠理解和應用的方式呈現齣來。 書中對於“觀人”的闡釋,遠不止於錶麵的言行舉止。它帶領我們深入人心,去探尋那些不易察覺的動機、潛在的欲望、以及隱藏在情感背後的真實想法。我們學會如何從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蛛絲馬跡,如同經驗豐富的獵人,能從微小的痕跡中推斷齣獵物的方嚮和意圖。書中詳盡地解析瞭“心有所思,神有所動”的內在聯係,揭示瞭人們在內心湧動之時,其神情、姿態、乃至細微的錶情變化所透露齣的信息。這種對“神”的解讀,超越瞭單純的肢體語言,直抵情感與思想的源頭,讓我們能夠更精準地把握他人的情感狀態和真實想法。 對於“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論述,本書更是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它教導我們如何辨彆言語的真僞,如何從一個人說的話中,辨彆其是真心實意,還是言不由衷。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言語與行動之間的一緻性,告誡我們不要被花言巧語所迷惑,而要以一個人的實際行動來檢驗其言語的可信度。書中通過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生動案例,深刻地闡釋瞭這一原則,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能夠擦亮雙眼,辨明是非,避免被虛假的錶象所濛蔽。 本書對“用人之道”的論述,更是將“觀人識人”的智慧升華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它並非僅僅停留在“鑒彆”的層麵,而是將識人與用人緊密地結閤起來,強調瞭“知人善任”的重要性。書中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用人策略,從如何發掘人纔、如何留住人纔,到如何根據不同人的性格特點和纔能,安排最適閤的崗位,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告訴我們,識人並非為瞭排斥異己,而是為瞭更好地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從而匯聚成強大的力量,成就偉大的事業。這種“知人善任”的智慧,在現代企業管理、團隊建設乃至個人職業發展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二、 穿越時空,照亮現代人生的迷茫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日益復雜和微妙。我們常常麵臨著各種各樣的人際睏境: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有效溝通?如何辨彆身邊人的真實意圖,避免被欺騙或利用?如何在團隊中找到最適閤自己的位置,發揮最大的價值?如何在職場中脫穎而齣,獲得晉升?這些問題,在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成為影響我們幸福感和事業成就的重要因素。 《心有所思,神有所動》一書,恰恰為我們提供瞭破解這些難題的“金鑰匙”。它以其穿越時空的智慧,猶如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可能遇到的迷茫和睏境。本書的內容,雖然源自古代,但其所揭示的人心規律和交往智慧,卻是永恒不變的。作者以一種現代人的視角,對古老的智慧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讓我們能夠輕鬆地理解並將其運用到當下的生活中。 例如,在職場溝通方麵,本書通過對不同性格類型的人的分析,以及他們各自的溝通偏好和行為模式,為我們提供瞭量身定製的溝通策略。當我們瞭解瞭對方的內心邏輯,就能以更有效的方式進行交流,化解誤會,增進理解,建立更牢固的工作關係。在團隊協作中,本書關於“用人”的智慧,更是能幫助管理者更好地識彆團隊成員的特長和短闆,閤理分工,激發團隊活力,提升整體效能。對於個人而言,本書的識人智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在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上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此外,在復雜多變的人際關係中,本書更是如同一本“防身手冊”。它教會我們如何洞察那些隱藏在微笑背後的算計,如何辨彆那些看似真誠實則虛僞的言辭。在麵對利益衝突、人情往來時,本書提供的智慧,能幫助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情緒左右,做齣最有利於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它並非教導我們變得世故圓滑,而是幫助我們建立一種更深刻的洞察力,一種能夠穿透錶象、直達本質的能力,從而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保護自己,同時也能更真誠地與人交往。 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一種更健康、更積極的人際交往心態。當我們掌握瞭識人的方法,我們就不會輕易地對他人産生偏見或誤解,也不會因為一兩次的挫摺而對人失去信心。我們會以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麵對不同的人,同時也會以一種更審慎、更理性的態度去評估他人的言行。這種心態的轉變,將極大地提升我們的幸福感,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少受傷害,多得裨益。 三、 文化傳承,古籍研究的時代意義 《心有所思,神有所動》一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人際交往的實用指南,它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古籍研究在當代具有深遠意義的體現。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關於“人”的學問,始終占據著核心地位。從《易經》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論語》的“仁者愛人”,再到《孫子兵法》中關於知己知彼的戰略思想,無不體現瞭中國人對人性的深刻體察和對人際關係的重視。 本書正是對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它從浩如煙海的古籍經典中,精選齣最精華的部分,經過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使其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古籍原文,而是結閤當代的社會背景和讀者的閱讀習慣,對古老的智慧進行瞭創造性的轉化。這種轉化,既保留瞭古籍的原汁原味,又使其更具時代感和可讀性,從而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所接受和理解。 本書的齣現,對於古籍研究的意義尤為重大。它打破瞭古籍研究常常與學術象牙塔脫節的局麵,將深奧的古代智慧,以一種貼近生活、服務現實的方式呈現齣來。它證明瞭古籍並非是塵封的“舊紙堆”,而是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能夠為現代人提供切實幫助的“智慧寶鑒”。通過本書,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刻地理解祖先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同時,本書的研究方法本身,也為其他古籍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藉鑒。它所展現的跨學科融閤(哲學、心理學、曆史學、社會學等)、案例分析的生動性、以及理論聯係實際的實用性,都為如何在當代語境下研究和傳承古籍,提供瞭一個成功的範例。它鼓勵我們跳齣傳統的窠臼,用更開放、更創新的思維去探索古籍的價值,發掘其中能夠指導我們當下生活的智慧。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本書作為一種文化評述,它不僅僅是對古代觀人智慧的呈現,更是對當下社會人際關係的一種反思。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似乎變得更加疏離和功利。本書所倡導的“觀人”、“識人”、“用人”的智慧,恰恰是對這種現象的一種溫和而有力的迴應。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和物質利益的同時,不要忘記人性的根本,不要忽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接和相互的理解。它鼓勵我們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真誠,一份洞察,一份用人所長的胸懷,從而構建更和諧、更美好的社會。 結語: 《心有所思,神有所動:洞悉人心,成就事業的韆古智慧》,這是一部值得所有渴望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在事業發展中披荊斬棘的現代人閱讀的經典之作。它將帶領你走進古人智慧的殿堂,為你揭示人心的奧秘,為你指明識人、用人的方嚮,助你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乘風破浪,成就輝煌。這本書,是你的智慧寶鑒,也是你人生的導航儀,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份珍貴饋贈。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總是在事後纔懊悔自己當初的判斷失誤,總是在吃瞭虧之後纔恍然大悟,覺得如果當初能早點看清楚就好瞭。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這種“事前洞察”的渴望。作者在“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個部分,簡直是把我的脈搏摸得準準的。我們都知道,光聽一個人說什麼是不夠的,還要看他做什麼。但這本書更進一步,它告訴我們,聽他說什麼,看他做什麼,甚至要結閤他說話時的語氣、眼神,他做事時的習慣、細節,纔能拼湊齣一個人真實的畫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言行不一”的幾種典型情況的分析,這些情況在我過去的經曆中都或多或少地齣現過,但當時我並未能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從更深層次去分析其原因。比如,有些人說的冠冕堂皇,但實際行動卻總是拖泥帶水,作者將其歸結為“理想與現實的脫節”,或是“能力與野心的不匹配”,這讓我茅塞頓開。這本書讓我明白,識人並非易事,需要多角度、多維度的觀察和分析,不能被一時的甜言蜜語或錶麵的光鮮所濛蔽。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在你準備踏入一段關係,或者需要做齣重要決定時,輕輕在你耳邊點醒你,讓你少走彎路。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古人智慧精髓的書籍。“觀人經”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價值的一本。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觀人”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的哲學。作者在“文化評述古書研究”的部分,展現瞭紮實的學術功底,他將“觀人經”中的思想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這些智慧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幾韆年的曆史文化土壤之中。他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文獻,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讀者在理解“觀人”之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用人之道”的闡述,他沒有將“用人”簡單地理解為“駕馭”或“利用”,而是強調瞭“因材施教”、“各盡其纔”的理念,這讓我看到瞭古人對於人纔的尊重和珍視。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用人”,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之上,是能夠發現並發揮每個人的獨特價值。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他人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具智慧和胸襟的人的書。

評分

“觀人經”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還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古籍,沒想到通篇讀下來,竟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暢快感。作者在開篇就點明瞭“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動”的重要性,這句話仿佛一把鑰匙,瞬間打開瞭我對人際交往的全新認知。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看錯人,或者被錶象迷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隻看到瞭彆人“言”或者“行”的錶麵,卻忽略瞭其背後最根本的“心念”和“神情”。這本書沒有枯燥地羅列那些所謂的“秘訣”,而是通過對古人智慧的深入挖掘和解讀,一點點引導讀者去體悟,去感受。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套路”彆人,而是教你如何去“看見”彆人,從細微之處洞察人心。比如,書中對一個人生氣的細微錶情的描述,以及對應其內心真實想法的推測,就讓我大呼過癮。以往我可能隻會關注對方是否在發火,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同一程度的憤怒,其錶現形式和背後的動機可能韆差萬彆。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讓我覺得作者並非隻是搬運古籍,而是真正地理解並傳承瞭這些智慧,並以一種現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多瞭一副“透視眼”,看待身邊的人和事,都變得更加清晰和深刻瞭。

評分

我常常覺得,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復雜,我們似乎越來越難真正地走進彆人的內心,也越來越難讓彆人真正地理解自己。“觀人經”這本書,就像是一股清流,重新喚醒瞭我對真誠溝通和深度理解的渴望。在“人際交往”這個主題下,作者並沒有給齣一些僵化的“法則”或“技巧”,而是通過對“觀人”智慧的剖析,引導我們去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和互動模式。他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溝通不暢,是因為我們未能真正地“看見”對方,我們帶著自己的預設和偏見去解讀,卻忽略瞭對方真實的感受和需求。書中對於“同理心”的論述,雖然沒有直接點明這個詞,但其內涵卻貫穿始終。作者通過講解如何從對方的“神情”和“言語”中捕捉微妙的情緒信號,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理解,需要我們放下自我,去傾聽,去感受,去 empathetically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本書讓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本應是如此細膩和充滿智慧的,而我們現代人,似乎在這條路上走得太快,也太偏瞭。

評分

讀完“觀人經”,我最大的感受是,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閃耀著不可忽視的光芒。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將這本“古代觀人、識人、用人之智慧寶鑒”呈現在我們麵前,並且對其進行瞭一番精妙的“文化評述”。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這些古老智慧時的用心良苦。他沒有簡單地摘錄片段,而是通過引經據典,層層剝繭,將這些分散的智慧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尤其是在“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動”這部分的解讀,讓我對“直覺”和“洞察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曾經以為,這些東西是天生的,是無法後天習得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其實是一種長期積纍和細微觀察的結果,是可以被刻意培養的。它讓我意識到,那些所謂的“第六感”,很多時候並非神秘莫測,而是我們大腦在潛意識層麵處理大量信息的反映。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審視我與他人的互動,也讓我開始相信,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真的可以變得更加“識人”和“用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