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实践与变革:中国参与国际社会体系进程研究
定价:98.00元
售价:71.5元,便宜26.5元,折扣72
作者:秦亚青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12522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们的核心概念是实践。中国参与国际体系,不是某种先知先觉的抽象理念的驱动,而是首先体现在中国自主地、积极地、稳步地参与国际体系的各种实践活动上面,体现在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产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上面。为准确把握和解释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我们提出一个以“参与实践”为核心概念的理论解释框架。“参与实践”是指参与国际体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以实践为基本内容的活动过程。参与实践模式突出“实践选择”,认为实践活动本身是行动实施的主要驱动力量。西方国际主流关系理论之所以难以解释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行动,是因为这一过程不是单纯的利益权衡使然,也不是单纯的制度和规范约束使然,而是行为体自主性的实践使然,比如中国参与国际体系进程中关键的因素就是中国主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活动,是中国将改革与开放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之中。这个模式以行为体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基点,以“实践过程”为研究内涵,以“实践逻辑”为行为体的行为动力。根据这一分析模式,我们在“参与实践”与“身份承认”和“秩序变革”之间建立起一个因果作用机制,用于解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过程。[
目录
作者介绍
秦亚青,外交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多篇,是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领军人物。孙吉胜,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视角。我之所以如此看重它,在于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宏观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如何一步步地融入、塑造乃至改变既有的国际社会体系。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参与国际事务,到如今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其中蕴含的复杂性、战略考量以及内部的调整与适应,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的“进程”二字,也暗示了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变的过程,而非静态的既成事实。阅读此书,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了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多个关键节点,见证了每一次决策背后的深思熟虑,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关于中国在多边机制中的角色转变,从一个被动参与者逐渐走向规则的制定者,这一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都充满了说服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中国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争议,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从中汲取经验。这种严谨而深刻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更具备了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所有关心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人来说,都将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须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国际体系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描述了中国的外交行动,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行动是如何与既有的国际社会体系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了体系的变革。我被书中对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所吸引。从早期对现有规则的遵循,到后期积极参与规则的修订与创新,中国的影响力逐步显现。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如何通过参与多边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来推动自身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完善贡献力量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此外,书中对中国在国际安全领域,例如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及推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方面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这本书以一种宏大而又精微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体系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系,对于理解当前国际格局的演变至关重要。
评分这是一部具有极高思想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体系的进程。我从书中收获了关于“变革”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国际体系的改变,更是中国自身观念与实践的不断演进。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国家,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外交理念与战略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被书中对中国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的论述所吸引。一方面,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另一方面,中国也通过自身的发展模式与倡议,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书中对中国在非洲、拉美等地区投资与合作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如何通过务实的合作,来增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中国在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处理好与现有国际强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使得本书成为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这是一部内容极其扎实的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体系的进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我从书中收获良多,特别是关于作者对“体系”这一概念的界定与分析。国际社会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制度、规范、价值观以及行为体所组成的复杂网络。中国作为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其行为必然会对整个体系产生影响,反之亦然。作者在书中就清晰地阐述了这种互动关系,他通过分析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国际组织、条约、协定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中国是如何在适应体系规则的同时,也逐步将自身的诉求与影响力融入体系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一些关键节点的论述,例如中国加入WTO后,如何经历了从学习者到贡献者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促使WTO自身进行改革和调整。书中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国如何通过非制度化的方式,构建新的国际合作平台,产生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跨越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参与的分析,使得作者的研究视角更为广阔和全面。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与世界体系之间动态而复杂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对“变革”这一概念的深度解读。它不仅仅是指中国自身的变化,更是指中国参与国际体系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及这种参与如何反过来重塑了国际社会的运作方式。我尤其被书中对中国在重塑全球治理理念方面所扮演角色的探讨所吸引。长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在价值理念、规则制定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印记。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大国,其参与和崛起,无疑为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声音、新的视角和新的解决方案。作者在书中对“中国方案”的提出与推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并分析了这些方案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接受度与阻力。这种分析让我意识到,中国的国际参与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加入”或“融入”,而是一个主动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书中对中国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积极贡献,以及对全球发展议程的推动,都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和数据,揭示了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边缘化的参与者,一步步成长为塑造国际议程的关键力量。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如何在不颠覆现有国际体系的前提下,推动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对于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化至关重要。
评分这部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中国如何“参与”国际社会的描述,更是对其如何“重塑”国际体系的探索。我从书中领略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是如何通过多种途径体现出来的。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在国际机构中的话语权提升,以及如何推动建立新的国际合作平台,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方面的论述所打动。长期以来,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而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其独特的经验和视角,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书中对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超越国家利益,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秩序方面的努力。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中国在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疑虑与误解,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弥合分歧,增进互信。这种深入的分析,使得这本书成为一部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著作。
评分我之所以高度评价这本书,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细致和系统的研究框架,来理解中国参与国际社会体系的复杂性。作者不仅仅关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与“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对中国如何通过参与、适应,乃至最终影响国际规则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在书中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从一个规则的接受者,逐步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和重塑者的过程。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中国在国际条约、国际组织以及国际行为规范方面的研究。他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例如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角色,以及在世界卫生组织中的贡献,展现了中国如何以一种渐进但坚定的方式,来推动国际社会的变革。同时,作者也承认,中国在参与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学习与适应,并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挑战。这种客观而辩证的分析,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极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角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体系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在书中对“进程”的阐述,让我意识到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成就,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我尤其被书中对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国际环境变化的策略调整的分析所吸引。从建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到改革开放后的融入国际,再到新时代的大国担当,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独特的挑战与机遇。作者以史为鉴,深入剖析了中国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外交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受到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书中对中国在冷战时期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以及在中国加入联合国后的角色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中国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通过多边外交,争取自身的发展空间,并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的论述。这种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案例分析相结合,使得作者的研究既有理论高度,又具现实意义。这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一个重要参考。
评分这部作品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参与国际社会体系的深层逻辑。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理论框架的构建,深入剖析了中国行为背后的动因与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论述所打动。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立场和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者,我一直对中国在全球性问题上的立场感到好奇。作者在书中通过对中国在气候变化、减贫、人道援助等领域的实践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如何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承认,中国在参与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例如如何在维护自身发展权的同时,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得作者的研究更为客观和深入。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中国如何利用自身在发展中国家中的独特地位,来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声音的论述。这种视角,让我对中国在重塑国际秩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演变深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求知欲。书中对“参与”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外交活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进程。我尤其被书中对中国如何通过经济发展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进而获得更大的国际发言权和影响力这一过程的描述所打动。作者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现了中国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成长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角色的分析,例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在多边开发银行中的作用。这些内容都清晰地表明,中国并非仅仅是被动接受国际体系的规则,而是通过自身的实力与行动,积极地塑造着这个体系。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中国在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例如与西方国家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处理好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之间的关系。这种客观而全面的分析,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