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水道記 9787565127724

揚州水道記 978756512772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劉文淇,劉濤 注 著
圖書標籤:
  • 揚州
  • 地方誌
  • 水道
  • 曆史
  • 文化
  • 地理
  • 明代
  • 清代
  • 水利
  • 揚州八怪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5127724
商品編碼:29655737856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6-12-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揚州水道記 作者 劉文淇,劉濤 注
定價 68.00元 齣版社 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 9787565127724 齣版日期 2016-12-01
字數 頁碼 283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揚州水道記/江淮運河曆史文獻叢刊》是清代經學傢劉文淇所著的一部極具學術價值與文獻價值的曆史地理著作,考證敘述瞭運河古老段邗溝的古今水道變遷曆程,承繼瞭乾嘉以來注重考據的學術傳統,從文獻排比中梳理齣瞭許多新的認識,作者考明瞭江淮間地勢自北高南低變為南高北低,為江淮、運河水勢古曆史提供瞭依據。

   作者簡介

   目錄
圖版
叢書總序
前言
點校說明
原書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原書圖
圖一 吳溝通江淮圖
圖二 漠建安改道圖
圖三 晉永和引江入歐陽埭圖
圖四 晉興車沿津湖東穿渠圖
圖五 隋開皇改道圖
圖六 唐開元開伊婁河圖
圖七 唐寶願開七裏港河圖
圖八 宋湖東接築長堤圖
圖九 明開康濟、宏濟河圖
圖十 運河圖
原書正文
捲一 江都運河
捲二 江都運河
捲三 高郵運河
捲四 寶應運河
原書後序
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文摘
《揚州水道記/江淮運河曆史文獻叢刊》:
  案,北神堰在山陽,《五代史·周世宗紀》:“顯德五年,上欲引戰艦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能渡。”注:“北神鎮,在楚州城北五裏。”召伯堰在召伯,印召伯埭。龍舟堰在揚子橋南,《方輿紀要》:“在府南二十裏。”引《十道誌》:“魏文帝臨江試龍舟於此,因名。”茱萸堰在茱萸灣,《宋史》:“嚮子�G胗諍A旰湧謐饕話櫻�以復茱萸灣待賢堰。”則菜萸堰在菜萸灣。《通監》:“韓令坤奏:敗揚州兵萬人於灣頭堰。”鬍《注》:“《九域誌》:揚州江都縣有灣頭鎮,在今揚州城北十五裏。”《揚州府誌》:“灣頭鎮印古茱萸灣。”惟新興堰未詳所在。以龍舟、茱萸二堰例之,亦當在江都縣地。《方輿紀要》以為新興堰在鹽城縣,非也。李保泰《江都縣績誌》:“宋時,自瓜洲至淮安皆為運河。天禧間,江淮發運使賈宗以五堰剝卸之煩,建議毀堰。五堰乃北神、召伯、茱萸、新興、龍舟也。薛奎因毀龍舟、新興、茱萸三堰,而爵召伯、北神。案,北神在今山陽縣境。龍舟以魏文帝臨江試龍舟得名,則當近瓜洲。在淮揚三百裏運河中,兩頭總扼以貯水者。後復用嚮子�R椋�於瓜洲作壩,以復龍舟;於海陵河口作壩,以復茱萸等堰,皆在今江都境內。紹興四年,詔毀揚州灣頭港等各口牐,無通敵船。其明年,又詔淮南宣撫司募開瓜洲至淮口運河淺澀之處。其時嚮子謹所議,謂“運河高江、淮數丈”,則欲通運路不得不資堰閘以宣節其流。第堰則艮斷中流,不免煩於剝卸;牆則中有口門,隨時為啓閉,法以後齣而益善耳。《玉海》引《國史職官誌》有“運路二十一,堰官各一人”,如今閘官者。然《宋史·河渠誌》既不載,而瓜洲堰設官之舊,遂莫之紀。新興今不可考。五堰之設,淮惟一北神,意新興印在召伯、茱萸、龍舟間。殆揚承淮下流,故堰之設為特密歟。”案,李說是也。《儀徵縣誌》以三堰在儀徵縣,非也。知賈宗所開之河,即今城南之運河者,賈宗為江淮發運使在員宗時,而今之揚州城始於李重進,說詳後“宋三城”條下。在周顯德六年。賈宗開古河,繞城南,接運渠,在重進之後,故知郎今之城南運河也。賈宗雲“繞城南”者,印指重進所築今城而言。當重進之時,運河仍由禪智寺等處,輿今之運河不同。
  ……

   序言




《揚州水道記》 一、 溯源與興衰:運河之脈,揚州之魂 揚州,一座鑲嵌在中國大江大河交匯處的璀璨明珠。其曆史的脈絡,與縱橫交錯的水道,尤其是舉世聞名的大運河,早已密不可分。本書《揚州水道記》並非僅僅是一部地理誌,更是一部關於生命、文明與時代變遷的恢弘史詩。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河流,深入探尋揚州水係如何塑造這座城市的靈魂,孕育其輝煌的過去,又如何承載著今日的希望。 翻開《揚州水道記》,我們首先要追溯的是揚州水道的源頭。從古老傳說中關於“江水東流,揚帆入海”的想象,到考古發現中史前先民逐水而居的痕跡,本書將細緻梳理揚州水係形成的自然稟賦。長江、淮河的浩渺奔騰,京杭大運河的宏偉開鑿,以及無數縱橫交錯的支流、湖泊、港汊,共同構成瞭揚州天然的水網。這些水道,如同城市的血脈,滋養著兩岸的土地,也孕育瞭最原始的生機。 然而,水道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水是交通的動脈,是經濟的命脈,是文化的熔爐。《揚州水道記》將重點描繪大運河對揚州産生的劃時代影響。自隋煬帝開鑿以來,運河不僅將南北經濟、文化緊密相連,更將揚州推上瞭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經濟交流的巔峰。本書將以詳實的史料、生動的筆觸,展現揚州作為“萬國衣裳”的繁華景象,描繪沿河碼頭商賈雲集的盛況,刻畫中外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的精彩瞬間。從絲綢、茶葉、瓷器的西行,到香料、珠寶、珍寶的東來,揚州的市井生活因水道而變得豐富多彩,其繁榮程度在古代中國堪稱絕唱。 同時,《揚州水道記》不會迴避水道所帶來的挑戰與變遷。河流的治理,水患的威脅,以及隨著時代發展,經濟格局的變化,都深刻影響著揚州水道的功能與形態。本書將探討曆代王朝在治理運河、疏浚河道、抵禦洪澇等方麵的努力與智慧,以及這些努力對揚州城市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也將在書中看到,當陸路交通逐漸發達,當經濟重心發生轉移,揚州水道的光芒是否會因此黯淡?然而,曆史的演變並非簡單的綫性和衰退,本書將深入挖掘,如何在轉型時期,揚州的水道依然能夠煥發新的生機,承載新的使命。 二、 活色生香:水道邊的市井百態與人文風韻 《揚州水道記》的魅力,更在於它對水道邊真實生活細節的捕捉。它不僅僅是宏大的敘事,更是深入到尋常百姓傢,展現瞭水道如何融入揚州人的衣食住行,如何塑造瞭獨特的地域文化。 在本書中,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漫步於揚州古老的碼頭。感受那曾經“日市萬錢,夜市韆金”的熱鬧景象,聽那來自五湖四海的商販用各種口音討價還價,看那漁舟唱晚,晚歸的船隻在月光下搖曳。本書將詳細描繪水道邊的生活場景,從早晨的茶館裏,人們悠閑地品味著揚州早茶,談論著水上的新聞;到傍晚的酒樓中,食客們享用著河鮮製作的美味佳肴,聽著評彈的婉轉麯調。水道,是揚州人最親近的朋友,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還將深入挖掘水道與揚州傳統手工藝的緊密聯係。例如,揚州的絲織業,其原料的運輸,産品的銷售,都離不開發達的水道網絡。運河上的船隻,不僅是運輸工具,更是流動的作坊,將揚州精美的絲綢帶嚮全國乃至世界。同樣,揚州的雕版印刷、漆器製作等,也受益於便利的水路交通,使得原材料的獲取和成品的流通更為便捷。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水道如何催生和繁榮瞭這些承載著揚州文化基因的傳統技藝。 除瞭物質生活,水道更滋養瞭揚州豐厚的人文積澱。《揚州水道記》將重點介紹與水道相關的曆史人物、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從隋唐時期的詩仙李白,到清代的“揚州八怪”,這些偉大的藝術傢們,或是在運河上乘船遠遊,或是在水邊汲取靈感,他們的詩篇、畫作中,無不留下瞭揚州水道的印記。本書將細緻解讀這些藝術作品,揭示水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成為揚州文化獨特的象徵。同時,那些關於白娘子、許仙在揚州水鄉許下諾言的民間傳說,關於水神、龍王的祭祀活動,都將在書中被娓娓道來,展現水道所承載的神秘與浪漫。 本書的敘述視角將是多層次的。既有宏觀的曆史視角,也有微觀的個體視角。我們將跟隨一位古代的漕運官員,體驗運河的艱辛與重要;我們將聆聽一位沿河而居的漁夫,講述他與水相依為命的生活;我們也將觀察一位近代的水鄉女子,如何在時代變遷的大潮中,她的生活因水道而改變。這些鮮活的人物故事,將使揚州水道的形象更加立體、飽滿,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文化的厚度。 三、 現代新生:水道的傳承與未來的展望 《揚州水道記》不僅著眼於過去,更將目光投嚮當下,並對未來進行展望。它將探討在現代化進程中,揚州水道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將審視改革開放以來,揚州水係的保護與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環境的保護成為重要的議題。本書將介紹揚州在治理水汙染、修復生態、建設水利工程等方麵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對恢復水係活力、提升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意義。我們將看到,曾經因工業化而受到影響的水道,如今正通過科學的治理,重新煥發齣生機。 《揚州水道記》還將關注水道在現代旅遊業中的新價值。古老的運河、優美的水鄉風光,已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資源。本書將探討揚州如何將水文化與旅遊業深度融閤,開發水上旅遊項目,修復古鎮水街,讓遊客能夠親身體驗揚州的水韻風情。無論是乘船夜遊古運河,還是漫步於煙柳畫橋的瘦西湖畔,都將是感受揚州水道魅力的絕佳方式。 同時,本書也將探討水道在現代交通、物流中的新定位。盡管鐵路、公路交通日益發達,但水道依然在某些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將分析揚州水係在內河航運、防洪泄洪等方麵的戰略意義,以及如何通過現代化技術,進一步提升水道的運輸效率和綜閤效益。 《揚州水道記》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引起讀者對“水”這一生命之源,對“水道”這一文明載體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們,一座城市的靈魂,往往與它所處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揚州水道,是這座城市過去輝煌的見證,是當下活力的源泉,更是未來發展的基石。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細膩的文學筆觸,多樣的敘事角度,全方位地展現瞭揚州水道的獨特魅力。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段曆史,更是在描繪一種生命,一種文化,一種與水共生的永恒主題。閱讀《揚州水道記》,就是一次與揚州韆年水道的情感對話,一次對中國水鄉文明的深刻體驗。它將帶你領略那“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浪漫,感受那“春風十裏揚州路”的繁華,更讓你體會到,在浩渺的水波之中,蘊藏著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堅韌與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五) 《揚州水道記》,光聽書名就讓人心生漣漪。9787565127724這個書號,似乎預示著這本書擁有著豐富而詳實的資料。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展現地域文化精髓的作品情有獨鍾,而“水道”這個主題,恰恰是連接揚州曆史與現實的生命綫。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些水道,是僅僅介紹它們的水文地理特徵,還是會深入挖掘它們背後蘊含的曆史人文故事?我想象中,它會講述漕運的輝煌,商賈的往來,文人墨客的雅集,甚至是在水道邊發生的尋常百姓傢的悲歡離閤。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水道在揚州城市規劃、經濟發展、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我也希望能從中瞭解到關於水道的變遷,以及人類活動對水道生態的影響。如果它能將宏觀的曆史脈絡與微觀的人物細節相結閤,用生動優美的筆觸描繪齣揚州水道的獨特魅力,那就太令人期待瞭。

評分

(一) 這本《揚州水道記》光聽名字就充滿瞭古韻和故事感,讓人立刻聯想到江南水鄉的婉約,以及那縱橫交錯、滋養瞭無數生命的河流。我尤其喜歡那種可以追溯曆史、感受地域文化的作品,尤其是涉及到“水道”這樣的主題。在我看來,水道不僅僅是自然形成的地理景觀,更是承載瞭交通、經濟、文化交流乃至政治軍事的重要命脈。這本書的9787565127724這個書號,讓我覺得它是有著紮實內容和嚴謹研究支撐的。我期待它能描繪齣揚州水道那曾經的繁華景象,可能是漕運的繁忙,商船雲集,也可能是文人墨客在水邊吟詩作對,留下的浪漫傳說。也許還會講到水道兩岸的居民生活,他們的習俗、信仰,以及如何與這片水域共生共榮。我對那些關於古老航道變遷、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發展,甚至是對揚州城市格局産生深遠影響的故事特彆感興趣。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段水韻悠長的曆史。

評分

(三) 《揚州水道記》這幾個字,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水鄉的嚮往。9787565127724這個書號,給我一種沉甸甸的、值得探索的感覺。我一直認為,一個城市的靈魂往往就體現在它與水的關係上。揚州,這座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她的水道必然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和記憶。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些水道?是細緻的地質地理描繪,還是生動的人文曆史敘述?我期待能讀到關於水道的生態變遷,以及人類活動如何改變或影響瞭它們。可能還會涉及水道沿綫的民俗風情,那些依水而居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節日慶典,甚至是他們的傳說故事。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探討到的水道在古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非常感興趣,比如它如何促進瞭商業貿易,如何連接瞭南北方的交流。如果這本書還能觸及一些關於水利工程的智慧,或者水道的保護與治理問題,那就更具啓發性瞭。

評分

(二) 當我看到《揚州水道記》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的畫麵:煙波浩渺的長江,蜿蜒麯摺的京杭大運河,還有那些穿梭於街巷的明渠暗河。9787565127724這個書號,似乎在暗示著這是一部經過精心編撰、具有相當學術分量的著作。作為一個對曆史地理和城市發展史著迷的讀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挖掘揚州水道的獨特價值。它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曆史時期,這些水道在軍事防禦、物資運輸、文化傳播等方麵扮演的角色?是否會探討水道對揚州經濟格局、人口分布、甚至城市風貌的影響?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水道背後的人物故事,是叱吒風雲的官員,還是辛勤勞作的船工、水利匠人,他們的命運是如何與水道緊密相連的?這本書如果能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的微觀描繪相結閤,那就太精彩瞭。我希望能從中讀齣揚州水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那些曾經流淌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故事。

評分

(四) “揚州水道記”——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9787565127724這個數字組閤,仿佛隱藏著一段關於曆史的密碼。在我看來,水道不僅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曆史的見證者和推動者。對於揚州這樣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她的水道定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立體的揚州水道圖景,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我期待作者能從更廣闊的視角來解讀這些水道,比如它們在古代中國交通網絡中的戰略地位,或者它們如何塑造瞭揚州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否會有關於水道相關的傳說、詩歌、繪畫的探討?甚至是對水道變遷所帶來的社會影響的分析?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水道背後的人文價值,展現齣它與揚州這座城市共同成長、共同呼吸的生命力,那將是一場難得的閱讀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