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詞語與現象
定價:35.0元
售價:23.8元,便宜11.2元,摺扣68
作者:張誌平
齣版社:灕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40770143
字數:20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詞語就仿佛現象的守護神,使之得以持存,甚至曆久彌新。詞語言說著現象的名稱,而後者的豐富內在卻隻有在對生活的貼切關注下纔能被發現。
在充滿哲思的體察下,現象的本質得到彰顯,例如“焦慮”的本質便是自我對未來的先行投入;相近的概念獲得厘清,例如“孤獨者”可以自我麻醉,而“孤寂者”卻在悲涼之中顯得異常清醒和超然;詞語內在的矛盾也被揭示,例如“憤世嫉俗者”的悲觀情緒恰恰是由於他對世界的過分樂觀。
於是,詞語與現象,在人的思想中,相互交織並共同綻放。
人類的智慧通過語言積澱下來。我們通過語言描述現象的同時,其實也在通過語言感知現象。由此,現象就與詞語交織在一起,構成世界的境域。本書從日常語言齣發,從哲學的角度對其加以闡釋,試圖挖掘齣“詞語”之下的“現象”。
作者常年從事西方哲學的研究,在本書中,通過對某些概念諸如“寂寞”“人”“希望”等詞的分析,深入挖掘瞭習見的概念之中未被我們發現的深意。每一篇文章後配有相關主題的短詩,含義雋永,搭配的攝影小品也很值得玩味。
張誌平,1968年齣生,2000年於復旦大學獲外國哲學博士學位。曾齣版過譯著《哲學對話:柏拉圖、休謨和維特根斯坦》(灕江齣版社,2013)、《自律的發明:近代道德哲學史》(上、下)(上海三聯書店,2012)、《捨勒的心靈》(上海三聯書店,2006,兩人閤譯)、《迷途指津》(山東大學齣版社,2004,三人閤譯),專著《情感的本質和意義——捨勒的情感現象學概論》(上海人民齣版社,2006)、《西方哲學十二講》(重慶齣版集團,2007)。在《復旦大學學報》《江海學刊》《人文雜誌》《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社會學傢茶座》等刊物發錶論文數十篇。曾在意大利拉特蘭大學和瑞典隆德大學訪學,現任教於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
人類的智慧通過語言積澱下來,成為我們現在無意之間就擁有的一筆財富。如今,在通過語言描述現象的同時,我們其實也在通過語言感知現象,或者說,通過語言使我們對現象的感知得以有其確定而清晰的錶達。現象與詞語交織在一起構成我們世界的境域。當我們的目光注視現象時,似乎也注視到瞭語言,或者說,現象似乎也在通過語言嚮我們無聲地 “訴說”自己。這種“訴說”使作為境域的世界變得可以理解,並且充滿意義。
更進一步講,我們對生活和世界的大部分體驗並非完全先在於語言,而是同時也已經安置在語言當中,被語言裹挾起來,或者說,與之糾結在一起。正因如此,我們的體驗,至少是部分體驗也纔具有瞭語言上的可傳達性。語言上的可傳達性意味著體驗脫離原初的感性層麵而進入知性層麵;就此而言,隻要是被錶達的體驗都訴說瞭某種歸屬於現象本質性的東西,哪怕這種本質性的東西僅在要素、環節或零件的意義上存在。既然本質性的東西歸屬於現象,那麼,它們同時也就是現象,隻不過是能與語言對接或棲居於語言中的現象。
語言離不開語詞。每個詞語都在知性層麵上傳達著某種現象,甚至提綱挈領地指齣某種具有多重側麵的現象整體。如果我們不虛心聆聽,這種現象整體就會躲在詞語的背後而不為我們所知。此時,詞語就仿佛現象的守護神,使之得以持存,甚至曆久彌新。隻不過,對粗心的人們來說,它們很可能是隱而不顯的。此時,就需要用虛心、細心和耐心,打開被塵封的時間之鎖,一步一步穿越詞語指示的道路,或者,基於語詞提供的綫索深入現象的腹地,像朋友般享受它們的敞開和臨在。
在本書中,我們試圖通過詞源分析和現象描述,昭示與人的存在處境或情感現象有關的詞語所守護的現象整體的本質和結構。由於知性層麵的語言與感性層麵的現象體驗總是保持著一定的張力,兩者的關係一方麵在現象本身中有其根源,另一方麵也有賴於描述者的建立或打通,所以,我們的描述又是不恰當的,在讓感性體驗齣離原初的感性層麵進入知性層麵的同時,也讓感性體驗被過濾、濃縮、結晶,甚至變異,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不能如其所是地存在。在此意義上,本書充其量也隻是一種不恰當的言說。與此同時,我們也在其中穿插瞭一些與所分析的詞語或有關或無關的詩,給詩配上或有關或無關的圖,作為閱讀過程中的茶歇;目的是讓讀者在兩者的交替中,體會現象的如其所是或差異化呈現。
這本《詞語與現象》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以前總覺得語言是死的,是固定的,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原來每一個詞語背後都承載著鮮活的生命,都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所經曆的社會現象息息相關。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為我們剖析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有些麻木的詞匯,揭示瞭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演變、甚至被賦予新的生命力的。比如,書中對“內捲”這個詞的解讀,就讓我豁然開朗。我一直以為它僅僅是對一種低效競爭狀態的描述,但通過作者的闡釋,我纔意識到,這個詞的流行不僅僅是一個語言現象,它背後反映的是我們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個體心理焦慮的深層原因。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詞義解釋,而是將詞語放入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考察,用生動的事例和嚴謹的分析,展示瞭詞語如何成為時代的鏡子,摺射齣社會變遷的光影。這種將語言學與社會學、心理學深度融閤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讀起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冒險,總能從中發現新的角度和深刻的領悟,這對於一個渴望理解世界、豐富內心世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詞語與現象》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關於“言之有物”的教科書。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漢語的掌握還算不錯,但讀瞭這本書之後,纔發現自己對許多詞語的理解都停留在淺層。作者以一種極其精妙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平凡的詞語,解讀齣瞭非凡的意義。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一個詞是什麼意思,更是告訴我們這個詞是如何形成的,它在曆史發展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以及它在不同語境下會産生怎樣的效果。書中對“躺平”的分析,就讓我記憶猶新。我之前隻是覺得它是一種年輕人的消極心態,但作者通過深入的社會學分析,揭示瞭“躺平”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結構性問題、經濟壓力以及代際觀念的衝突。他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以一種冷靜而深刻的態度,展現瞭這種現象的多重麵嚮。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田野調查,每一個詞語都像是一個等待被發掘的寶藏,而作者就是那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文字深處的奧秘。
評分不得不說,《詞語與現象》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語言的關係,甚至與這個世界的互動方式。作者的筆觸充滿瞭哲學思辨的色彩,他不僅僅是在解讀詞語,更是在探討詞語背後所蘊含的認知模式、價值判斷以及文化基因。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人設”的討論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個網絡流行語,它深刻地揭示瞭現代社會中個體身份的構建與錶達方式的轉變。作者從符號學的角度切入,分析瞭“人設”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成為一種自我營銷的策略,以及這種策略對個體真實性的挑戰。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行,以及我所接收到的信息。書中的每一個詞語,都被作者剝離開其錶麵的意義,深入到其曆史淵源、社會語境以及情感價值的層麵。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禮,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拓展瞭我思考的邊界。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分析,讓我不僅理解瞭詞語本身,更理解瞭詞語所承載的那些更宏大、更抽象的概念。
評分《詞語與現象》這本書,用一種極其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把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智慧和思考的語言世界。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漢語的理解已經相當深入,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天地。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新穎,他能夠從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詞語齣發,延展齣對社會、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書中對“凡爾賽文學”的解讀,就讓我大為驚嘆。我之前隻是覺得這是一種有點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交現象,但作者通過對其起源、傳播以及背後心理機製的分析,揭示瞭這種現象所摺射齣的社會焦慮、身份認同危機以及價值觀念的模糊。他用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把那些抽象的社會學概念變得通俗易懂,也讓我們對這些詞語背後的社會現象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語言,更是在學習如何觀察,如何思考,如何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而精彩的世界。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語言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詞語與現象》這本書無疑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講授,而是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人文軼事巧妙地融入到對詞語的解讀之中。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內耗”的分析,它不僅僅是對個人心理狀態的描述,更是對一種集體性社會情緒的精準捕捉。作者通過大量的現實案例,描繪瞭“內耗”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蔓延,以及它對個體幸福感和社會活力的侵蝕。這種貼近生活、充滿畫麵感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深刻地感受到瞭詞語的力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載體,是文化的基因,是理解世界的一把鑰匙。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讓我對周圍的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更豐富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