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 通信技术
定价:32.00元
作者:余南华,际云瑞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23114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通信技术》共分为7章,内容包括智能电网与通信的关系、通信技术基础知识、配电网中常用的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通信协议、综合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分布式电源并网通信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通信。
本书可供从事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设计等工作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场景的过渡非常自然,这一点我必须肯定。但是,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它在某些章节的深度上出现了明显的偏科现象。例如,在介绍光纤通信在骨干网中的应用时,它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光缆的敷设成本和带宽优势,这部分写得非常详实,几乎可以作为一份采购参考指南。然而,当我翻到关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比如NB-IoT或LoRa——在末端设备接入时的能耗模型分析时,内容突然变得非常单薄,仅仅是几句话概括了其低功耗的特点,却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实际的功耗测试数据或电池寿命预测模型。这种“厚此薄彼”的处理方式,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有些不平衡。如果说它是为了服务于所有技术栈的读者,那么它在关键的、决定末端设备可行性的技术点上却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得某些章节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仿佛是匆忙加上去的填充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特别是那个蓝灰色的主色调,让人感觉很专业、很沉稳。我本来以为它会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通信协议在配电网中的应用细节,比如各种物联网(IoT)传感器如何与主控系统进行数据交换,那种偏向于工程实现层面的内容。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侧重于宏观的系统架构和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比如,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未来智能电网的愿景,描绘了一个高度自动化、自愈合的网络图景。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了解“未来电网到底长什么样”的人来说,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鸟瞰视角。然而,如果你是那种想钻进代码里、想知道如何配置特定供应商的RTU(远程终端单元)的工程师,这本书可能就不太够用了。它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告诉你这个领域的大方向和挑战,而不是手把手的操作手册。它没有深入到如何解决实际部署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电磁干扰问题,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研究来说明哪种无线通信技术在噪声环境下表现最优。这种宏观的叙事方式,虽然开阔了视野,但在实操层面留下了不少空白,让我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希望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更具体的实践指南。
评分我特别关注这本书是否对电力系统特有的实时性要求和高可靠性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毕竟,电力通信可不是普通的互联网通信,毫秒级的延迟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本书确实多次强调了“实时性”和“冗余设计”,并提到了冗余链路和快速倒换机制。然而,这些讨论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提供任何量化的指标和对比分析。比如,在讨论一个关键馈线保护信号的传输时,书中没有给出不同通信介质(比如微波、载波、光纤)在实际故障场景下,从检测到确认再到执行动作的总端到端延迟的典型范围。我希望看到的是对IEEE 1815(DNP3)或IEC 61850等协议中时间戳准确性要求的实际系统实现案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网络拓扑或调度算法来确保这些严格的时序要求得以满足的工程实践。这些缺失的量化数据,使得这本书在专业性上少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硬核”支撑,更像是一份标准的行业白皮书,而非深入研究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整体上是严谨而学术的,这一点符合我对技术书籍的期待。但在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方面,我发现它似乎慢了一步。例如,在讨论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融合时,书中引用的主要文献和标准都停留在三到五年前的水平。当前,许多电力公司正在积极部署基于容器化和微服务架构的软件定义配电网(SDDN)平台,这对于提升运维灵活性至关重要。然而,这本书对这些新兴的软件架构范式几乎没有涉及,更没有探讨如何将这些现代化的IT技术栈安全、可靠地集成到传统的工控网络中。它似乎更倾向于描述一个基于成熟硬件和协议的“优化版旧系统”,而不是一个完全拥抱DevOps和云原生思想的“新一代配电网”。对于期望获得未来技术路线图指导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略显滞后,让人感觉像是读了一本两年前出版的教材,错失了捕捉行业最新脉搏的最佳时机。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有点高,我以为它能提供一些前沿的、尚未完全商业化的技术前瞻,比如量子加密在配电网安全中的潜力,或者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决策算法的最新进展。结果,书中的内容很大一部分还是围绕着当前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展开,像是SCADA系统的升级换代、基本的遥测遥信机制,以及对现行通信标准的概述。这些内容对于刚入门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或许是扎实的基石,但对于我这种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来说,感觉像是在重温老知识,缺少那种“醍醐灌顶”的惊喜感。特别是关于网络安全的部分,虽然提到了威胁和防护策略,但深度停留在“要加密,要认证”的层面,对于如何设计一个抗量子攻击的、韧性极强的通信架构,讨论得过于简略了。我期待看到一些更具思辨性的内容,比如在5G和下一代无线技术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电力通信的边界在哪里模糊和重塑,但这本书似乎避开了这些尖锐的、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得出结论的话题,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妥和平稳的叙述路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