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智能配電網技術叢書 通信技術
定價:32.00元
作者:餘南華,際雲瑞
齣版社:中國電力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231148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介紹瞭智能配電網通信技術,《智能配電網技術叢書:通信技術》共分為7章,內容包括智能電網與通信的關係、通信技術基礎知識、配電網中常用的通信技術、智能配電網通信協議、綜閤配電自動化通信組網、分布式電源並網通信和電動汽車基礎設施通信。
本書可供從事智能配電網通信技術研究、設計等工作的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值有點高,我以為它能提供一些前沿的、尚未完全商業化的技術前瞻,比如量子加密在配電網安全中的潛力,或者基於邊緣計算的分布式決策算法的最新進展。結果,書中的內容很大一部分還是圍繞著當前已經相對成熟的技術展開,像是SCADA係統的升級換代、基本的遙測遙信機製,以及對現行通信標準的概述。這些內容對於剛入門這個領域的新手來說,或許是紮實的基石,但對於我這種已經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瞭幾年的人來說,感覺像是在重溫老知識,缺少那種“醍醐灌頂”的驚喜感。特彆是關於網絡安全的部分,雖然提到瞭威脅和防護策略,但深度停留在“要加密,要認證”的層麵,對於如何設計一個抗量子攻擊的、韌性極強的通信架構,討論得過於簡略瞭。我期待看到一些更具思辨性的內容,比如在5G和下一代無綫技術融閤的背景下,傳統電力通信的邊界在哪裏模糊和重塑,但這本書似乎避開瞭這些尖銳的、需要深入研究纔能得齣結論的話題,選擇瞭一條更為穩妥和平穩的敘述路綫。
評分我特彆關注這本書是否對電力係統特有的實時性要求和高可靠性標準進行瞭深入的剖析,畢竟,電力通信可不是普通的互聯網通信,毫秒級的延遲都可能導緻災難性的後果。這本書確實多次強調瞭“實時性”和“冗餘設計”,並提到瞭冗餘鏈路和快速倒換機製。然而,這些討論大多停留在概念層麵,沒有提供任何量化的指標和對比分析。比如,在討論一個關鍵饋綫保護信號的傳輸時,書中沒有給齣不同通信介質(比如微波、載波、光縴)在實際故障場景下,從檢測到確認再到執行動作的總端到端延遲的典型範圍。我希望看到的是對IEEE 1815(DNP3)或IEC 61850等協議中時間戳準確性要求的實際係統實現案例,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網絡拓撲或調度算法來確保這些嚴格的時序要求得以滿足的工程實踐。這些缺失的量化數據,使得這本書在專業性上少瞭一份令人信服的“硬核”支撐,更像是一份標準的行業白皮書,而非深入研究報告。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整體上是嚴謹而學術的,這一點符閤我對技術書籍的期待。但在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業標準方麵,我發現它似乎慢瞭一步。例如,在討論雲計算與邊緣計算的融閤時,書中引用的主要文獻和標準都停留在三到五年前的水平。當前,許多電力公司正在積極部署基於容器化和微服務架構的軟件定義配電網(SDDN)平颱,這對於提升運維靈活性至關重要。然而,這本書對這些新興的軟件架構範式幾乎沒有涉及,更沒有探討如何將這些現代化的IT技術棧安全、可靠地集成到傳統的工控網絡中。它似乎更傾嚮於描述一個基於成熟硬件和協議的“優化版舊係統”,而不是一個完全擁抱DevOps和雲原生思想的“新一代配電網”。對於期望獲得未來技術路綫圖指導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知識體係略顯滯後,讓人感覺像是讀瞭一本兩年前齣版的教材,錯失瞭捕捉行業最新脈搏的最佳時機。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有條理,從基礎理論到應用場景的過渡非常自然,這一點我必須肯定。但是,讓我感到睏惑的是,它在某些章節的深度上齣現瞭明顯的偏科現象。例如,在介紹光縴通信在骨乾網中的應用時,它詳細對比瞭不同類型光纜的敷設成本和帶寬優勢,這部分寫得非常詳實,幾乎可以作為一份采購參考指南。然而,當我翻到關於低功耗廣域網(LPWAN)技術——比如NB-IoT或LoRa——在末端設備接入時的能耗模型分析時,內容突然變得非常單薄,僅僅是幾句話概括瞭其低功耗的特點,卻完全沒有提供任何實際的功耗測試數據或電池壽命預測模型。這種“厚此薄彼”的處理方式,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有些不平衡。如果說它是為瞭服務於所有技術棧的讀者,那麼它在關鍵的、決定末端設備可行性的技術點上卻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使得某些章節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仿佛是匆忙加上去的填充內容。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吸引人的,特彆是那個藍灰色的主色調,讓人感覺很專業、很沉穩。我本來以為它會深入探討一些具體的通信協議在配電網中的應用細節,比如各種物聯網(IoT)傳感器如何與主控係統進行數據交換,那種偏嚮於工程實現層麵的內容。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更側重於宏觀的係統架構和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比如,它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介紹未來智能電網的願景,描繪瞭一個高度自動化、自愈閤的網絡圖景。對於我們這些希望瞭解“未來電網到底長什麼樣”的人來說,這提供瞭一個很好的鳥瞰視角。然而,如果你是那種想鑽進代碼裏、想知道如何配置特定供應商的RTU(遠程終端單元)的工程師,這本書可能就不太夠用瞭。它更像是一本科普讀物,告訴你這個領域的大方嚮和挑戰,而不是手把手的操作手冊。它沒有深入到如何解決實際部署中遇到的各種復雜的電磁乾擾問題,也沒有提供具體的案例研究來說明哪種無綫通信技術在噪聲環境下錶現最優。這種宏觀的敘事方式,雖然開闊瞭視野,但在實操層麵留下瞭不少空白,讓我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希望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更具體的實踐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