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 | 作者 | 布丰,约翰·奥杜邦,约翰·古尔德 等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65772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狼是众多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所青睐的物种,本书精选西方博物学历史上关于狼的经典篇目,梳理和展示近代以来博物学家对狼的认知和描绘史。从布丰、奥杜邦、古尔德到纳尔逊,博物学家们基于不同的知识立场,拥有不同的实地探险经验,他们对狼的态度,逐渐在深化,从厌恶到同情到呼吁保护,从而展现出博物学家悲悯的情怀和对生态平衡的关注。 本书成功地融合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视觉的观赏性,书中所附80余幅狼的手绘图,准确、生动地展现了狼的基本形态特征、生境等,是历史上罕见的珍贵博物画作品。 |
| 作者简介 | |
| 布丰(Buffon,1701—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著有36册巨著《博物志》。 约翰·奥杜邦(John Audubon,1785—1851),美国博物学家、画家。其《美洲鸟类》曾被誉为19世纪和有影响力的著作。 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1804—1881),英国博物学家、画家。被认为是澳大利亚鸟类研究之父,达尔文曾在《物种起源》中提到他的贡献。 |
| 目录 | |
| 目 录Contents 6 序言 从布丰到纳尔逊,博物 学家对狼的态度,逐渐在深 化和软化,从厌恶到同情, 展示出博物学家悲悯的情怀 和对生态平衡的关注。 8 “狼学”的知识考古学 只有极少数成年人见到 过自然,多数人不见太阳, 至少,只是浮光掠影。阳光 只照亮成年人双目,却可射 入儿童的眼睛和心田。…… 大自然热爱者尽管心情悲 怆,但面对自然时,仍会欣 喜若狂。 26 布丰笔下的狼 狼生性粗野而胆怯, 但必要时也能变得机敏,迫 不得已时也能变得大胆,若 为饥饿所逼,它就会铤而走 险,一旦得手,往往会卷土 重来,直到它在人类和猎犬手 下受了伤,吃了大亏为止。 36 贾丁笔下的狼 当狼后退时,它会低下 头,将一只耳朵斜向前方,另 一只斜向后方,目光炯炯。 它匍匐着小步后撤,而它的 尾巴会扫掉留下的足迹。进 入隐蔽处后,它会时间 扬起自己的尾巴,然后带着胜 利者的得意上下摆动。 58 奥杜邦笔下的狼 当得克萨斯红狼造访墨西哥 的旧战场时,它们更喜欢以阵亡 的得克萨斯人和其他美国人的尸 体为食,而不太喜欢墨西哥人, 据说是因为墨西哥人的饮食中喜 放胡椒,因此他们的肉中也饱含 辛辣。虽然这个传说不很可靠, 但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它们确实 喜欢尾随军队迁徙。 96 古尔德笔下的狼 在被圈禁的状态下,袋 狼显得极为胆怯,一旦有风吹 草动,它便会发疯似地上蹿下 跳,同时从喉咙里发出类似犬 吠的短促叫声。 104 达尔文笔下的狼 四头穷凶极恶的野兽, 看上去像狼,朝停在岸边的 船扑来,它们中的任何一头 一看到我们的人,哪怕是在 很远的距离外,便立即冲过 来。它们和中等体型的獒犬差 不多大小,牙齿又长又尖锐。 116 米瓦特笔下的狼 灰狼常出没于森林和旷 野,不论是昼间还是夜间,都 可以发现它们的行踪。灰狼可 通过合作捕杀马和牛,而单独 一头灰狼即可猎杀绵羊、山羊 和幼童。它们贪婪地捕杀鸟 类,还吃老鼠、蛙类或者几乎 一切小动物。 170 纳尔逊笔下的狼 为了适应极北环境,北极 狼进化出了白色的外层绒毛, 常年不换。它们的体型是同类 中大的,并且拥有超乎寻常 的精力,这是在这样严酷的环 境中进行捕猎所必不可少的。 在极北地区,大自然要更加残 酷,只有强者才能够生存下来。 |
| 编辑推荐 | |
| 你也许见过 《狼图腾》 中的蒙古狼和公园里的土狼,但你没见过西方博物学大师笔下如此庞大的 “狼族朋友圈”——灰狼、黑狼、郊狼、袋狼、鬃狼、南极狼、森林狼、美洲白狼、大平原狼…… 在 《狼图绘》 这本奇书中, 布丰、奥杜邦、古尔德、纳尔逊 等10位博物学大师,用精美的绘画和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又一个 “与狼共舞” 的传奇…… |
| 文摘 | |
| 序言 | |
当我看到“西方博物学家”这个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身着探险服、手持放大镜、深入原始森林的经典形象。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求,总是让我感到无比钦佩。《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于那些年代久远、却又充满魅力的自然图景的向往。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可能已经很难再见到的手稿、素描和早期版画。这些视觉上的呈现,与文字的描述相辅相成,定能带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想象一下,一位博物学家,在月光下静静观察狼群的狩猎,他用细致的笔触勾勒出狼矫健的身姿,用精炼的文字记录下它们每一次的扑击、每一次的协同。这种近乎虔诚的记录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这本书,我想,不仅是对狼这一物种的科学描绘,更是对那个时代,人类与自然之间一种纯粹而深刻关系的记录。
评分当在书店琳琅满目的展架上瞥见《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引人遐想的氛围,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传说和未知的奥秘。我对狼这种生物一直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它强大、野性之美的惊叹,也有对它作为“反派”在许多故事中被刻画的困惑。西方博物学家,这个标签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那些在十九世纪甚至更早时期,怀揣着对未知世界无尽探索热情的探险家和学者们,他们是如何以严谨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触,记录下他们眼中狼的形态、习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描绘一种动物,更是在勾勒一个时代的科学精神,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观察,去了解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去聆听那些远道而来的西方眼睛,如何为我们揭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狼的世界。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位森林中的王者。
评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却鲜少能静下心来,深入地去理解一个事物。《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暂时忘却喧嚣,去聆听那些来自远方的、充满智慧的声音。我设想,这本书将会带领我走进一个由西方博物学家构建的关于狼的世界。他们或许会从不同侧面去解构我们对狼的刻板印象,例如,他们可能会详细阐述狼群内部的等级制度和合作方式,描绘它们在严酷环境下如何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毅力,或者,他们甚至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狼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引用那些详实的田野调查数据,佐以科学的分析,颠覆我们以往对狼的狭隘认知。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可能是一次思维的启迪,一次对自然界复杂而精妙运行规律的全新认识。
评分在现代社会,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理解,往往被简化和标签化。狼,作为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动物,更是常常被置于“凶残”、“狡猾”的刻板印象之下。然而,我总觉得,这种简单粗暴的定义,忽略了太多复杂而深刻的维度。《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拨开迷雾、重塑认知的可能。我想象这本书的作者,很可能是精心挑选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西方博物学家的作品,将他们关于狼的观察、研究、甚至是对狼的哲学思考集结在一起。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对狼行为模式的细致描绘,对狼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分析,甚至是对狼在当地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中扮演角色的探讨。这些西方学者的视角,或许能够提供一种与我们固有认知截然不同的切入点,帮助我们理解狼作为一种生命,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丰富和多元。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可能是一次关于理解、关于共存的深刻对话。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完美结合的作品情有独钟。特别是涉及到自然题材的书籍,如果仅仅是枯燥的图鉴或者数据堆砌,未免会让人感到乏味。《狼图绘:西方博物学家笔下的狼》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恰恰预示着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我猜测,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邂逅那些伟大的博物学家,他们不仅是敏锐的观察者,更是才华横溢的记录者。他们笔下的狼,想必不会是单调的、脸谱化的形象,而是在栩栩如生的文字描述和精美绝伦的插图中,展现出它们丰富多样的个体差异,它们在残酷自然法则下的生存智慧,它们与同类之间的复杂社会关系,甚至是它们在面对人类时的谨慎与警惕。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包含那些早期博物学家们,在条件艰苦的野外进行的实地考察记录,那些充满汗水与智慧的笔记,那些首次将狼的某些行为模式科学化解释的尝试。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物种的认知,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一次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