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地理百科:雁門關外 | 作者 |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著 |
| 定價 | 49.90元 | 齣版社 |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
| ISBN | 9787510088902 | 齣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雁門關外》所述之地位於山西*北部,即雁門關以北包括大同、朔州兩市大部分轄區的地域。該地以大同盆地為中心,南抵恒山山脈,西北與黃土高原相接,中有桑乾河自西南嚮東北貫穿。盆地中心散布著火山群與黃土林,周邊的崇山峻嶺上則是連綿成片的草甸……此外,本書還介紹瞭當地所屬的溫帶草原性氣候以及旱生草原植被,講述瞭在嚴寒與乾旱氣候條件下發展起來的農牧經濟。再者,本書對當地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進行瞭一番探索:作為曆史上重要的邊塞要道,這裏曾先後成為北魏都城、遼金之都、明清重鎮,留下瞭雲岡石窟、應縣木塔、明長城等曆史遺跡;而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流碰撞,發展齣弦子腔、耍孩兒、二人颱、大秧歌等文化活動。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區域地貌示意圖1塞北高原 2一 自然地理 大同湖 9 / 斷塊山地 9 / 黃土丘陵 10 / 玄武岩颱地 10 / 大同盆地 11 / 天陽盆地 12 /大同火山群 13 / 口泉斷裂帶 16 / 陽高—天鎮斷裂 16 / 六棱山前大斷裂 16 / 恒山山脈 17 /六棱山 17 / 洪濤山 20 / 采涼山 21 / 黃花嶺 21 / 桑乾河上遊 22 / 南洋河 23 / 黃水河 23 /渾河 23 / 蒼頭河 24 / 乾草原栗鈣土 24 / 山地草甸土 24 / 中溫帶季風氣候 25 /京津三大風沙源之一 26 / 十年九旱 27 / 紅傢山 27 / 雷公山 28 / 牛心山 28 / 大南山 28 /威遠盆地 29 / 黃沙窪 29 / 蒼頭河濕地 32 / 馬營河 32 / 李洪河 32 / 黑駝山 32 / 虎頭山 33 /大沙溝河 33 / 紫金山 34 / 兒女山 35 / 雙化娘娘洞 35 / 朔州盆地 36 / 神頭泉群 36 /寶峰山 37 / 水峪口河 37 / 臥羊場 37 / 龍首山(應縣段) 38 / 石柱山 38 /渾桑衝積平原 38 / 南山山前傾斜平原 40 / 大石峪河 40 / 薛傢營水庫 41 / 清涼山 41 /懷仁西部平原 42 / 大峪河 42 / 鵝毛河 42 / 五路山 43 / 摩天嶺 43 / 元子河河榖 44 /十裏河 44 / 七峰山 45 / 馬鋪山 45 / 孤山 45 / 大同洪積扇裙 46 / 雲岡峪 46 / 文瀛湖 46 /彌陀山 47 / 破魯盆地 47 / 淤泥河 47 / 萬泉河 48 / 閣老山 48 / 肖傢窯頭山 48 / 沙闆梁 49 /大同土林 51 / 冊田水庫 51 / 雲門山 52 / 豐稔山剝蝕低山區 52 / 陽高盆地 53 /下深井凹地·潘寺凹地 53 / 鞦林峪 55 / 白登河三源 55 / 溜冰颱山 55 / 孤峰山 56 /新平川 56 / 三沙河 57 / 翠屏山·天峰嶺 57 / 搶風嶺 58 / 龍山 58 / 黑驢溝梁 59 /渾源盆地 59 / 西辛莊濕地 60 / 湯頭溫泉 60 / 神溪泉 60 / 唐峪河 61 / 大峪河 61 / 殿頂山 62 / 九泉山 62 / 直峪山 62 / 韆福山 63 / 漢白玉石林 63 / 廣靈盆地 64 /壺流河濕地 64 / 水神堂泉 65 / 長江峪河 66 / 溫帶草原帶 66 / 恒山南北坡垂直植被帶 67 /十裏河混交林 68 / 華北落葉鬆林 68 / 小葉楊林 68 / 三裂綉綫菊灌叢 69 / 白羊草草叢 69 /鐵杆蒿草原 70 / 百裏香草原 70 / 恒山森林公園 70 / 山楊 71 / 沙棘 71 / 照山白 74 /黃刺玫 74 / 龍須草 75 / 長芒草 75 / 不尋常華北龍化石 75 / 虎鼬 75 / 長爪沙鼠 76 /斑嘴鴨 76 / 白尾海雕 77 / 毛腿沙雞 77二 經濟地理 農牧交錯區 81 / 旱作農業 81 / 陶瓷業興盛 82 / 渾源界莊窯 83 / 采煤業 83 / 土鹽熬製 84 /銅器製作 84 / 榨油業繁榮 85 / 皮毛加工業 86 / 封貢互市 86 / 殺虎口稅關 87 / 風能 88 /大同煤田 89 / 高嶺土 90 / 渾源膨潤土 90 / 山西黑 91 / 應縣紫皮蒜 91 / 陽高圓白菜 92 /大同黃花 92 / 廣靈小米 93 / 左雲苦蕎 94 / 紅山蕎麥 94 / 王官屯杏脯 94 / 恒山黃芪 95 /廣靈白麻 95 / 小堡葡萄 98 / 畫眉驢 98 / 廣靈大尾羊 99 / 山西黑豬 99 / 右玉邊雞 100 /下韓砂鍋 100 / 懷仁黑釉瓷 100 / 雲岡絹人 102 / 廣靈剪紙 103 / 大同張氏摺紙 104 /渾源燒酒 104 / 糖乾爐 105 / 應縣牛腰 105 / 朔州油果子 105三 曆史地理 許傢窯人 109 / 峙峪人 109 / 民族融閤 110 / 南匈奴 110 / 雁門烏桓·代郡烏桓 111 /沙陀族 111 / 走西口 112 / 白登之圍 113 / 馬邑之謀 114 / 拓跋珪遷都平城 114 /郭子儀平叛 115 / 吳巒拒城 115 / 遼建西京 116 / 楊業兵敗陳傢榖口 117 / 薑瓖抗清 117 /馬邑 118 / 雁門郡 118 / 懷仁 118 / 青磁窯遺址 119 / 鵝毛口遺址 119 / 吉傢莊遺址 119 /大同—朔州明長城 119 / 殺虎口 122 / 雁門關 123 / 得勝堡遺址 123 / 守口堡遺址 126 /威魯堡口遺址 127 / 白羊城遺址 127 / 中陵故城 127 / 朔州古城遺址 128 /北魏平城遺址 128 / 鷹嘴墩遺址 129 / 廣武漢墓群 129 / 古城堡漢墓群 130 / 永固陵 130 /王傢屏墓 131 / 雲岡石窟 131 / 永安寺壁畫 134 /“ 龍壁之城” 135 / 司馬金龍墓錶、墓誌 135 /馬營河戲颱 137 / 大同鼓樓 137 / 渾源彝器 137 / 雁魚燈 138 / 廣武舊城 138 /新平堡古鎮 139 / 右衛古鎮 140 / 殷傢莊 140 / 大同鼓樓東西街 141四 文化地理雁北漢族 145 / 迴族 145 / 麵食豐富 145 / 大同油炸糕 146 / 渾源涼粉 147 / 雁北窯洞 147 /大同四閤院 147 / 麻傢大院 148 / 呂傢大院 149 / 火炕 149 / 生旺火 149 / 騾馱轎婚俗 150 /崇尚土葬 150 / 七月上墳 151 / 恒山懸空寺 151 / 華嚴寺 151 / 崇福寺 155 / 慈雲寺 155 /應縣木塔 156 / 觀音堂 158 / 大同清真寺 158 / 萬壽純陽宮 159 / 大同關帝大廟 160 /律呂神祠 160 / 水神堂 160 / 大同府文廟 161 / 正月初三迎喜神 162 / 二月二燈會 163 /神頭五月五廟會 163 / 恒山道樂 163 / 楞嚴寺佛教音樂 164 / 五音聯彈 165 /雲中吹打樂 166 / 渾源弦子腔 166 / 陽高二人颱 166 / 雁北耍孩兒 167 / 朔州賽戲 168 /渾源扇鼓 168 / 右玉道情 169 / 朔州大秧歌 169 / 廣靈秧歌 170 / 碓臼溝秧歌 170 /雲岡大鑼鼓 171 / 左雲平安燈 172 / 九麯黃河燈 172 / 拓跋珪 172 / 馮太後 173 /尉遲恭 174 / 劉祁 174 / 麻貴 175 |
| 編輯推薦 | |
|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以地處雁門關以北的、在地理和文化上都自成一格的大同盆地這一地理單元為核心進行區域範圍劃分。 展示從大同湖到大同盆地所經曆的滄桑巨變。 揭開大同火山群的形成奧秘,解讀大同黃土林的發展過程。 多角度展現晉北的獨特民俗:九麯黃河燈、五月五廟會、朔州賽戲、渾圓扇鼓、雲岡大鑼鼓……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是一個對自然風光和地方特色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書中對於“雁門關外”的自然景觀的描繪,真是妙筆生花,無論是巍峨的山巒,還是遼闊的草原,亦或是蜿蜒的河流,都如同親臨其境一般。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當地特有動植物的介紹,讓我對這片土地的生物多樣性有瞭初步的瞭解。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詳細介紹瞭當地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甚至連一些民間歌謠和諺語都收錄其中。讀著這些內容,我仿佛能聞到撲鼻而來的食物香氣,聽到悠揚的歌聲,感受到淳樸熱情的民風。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讓我對這片土地産生瞭強烈的嚮往。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看到瞭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是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又是如何創造齣豐富多彩的文化。
評分這本書剛到手,迫不及待地翻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精美的插畫,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遙遠的時代。書的裝幀也很用心,紙張厚實,觸感溫潤,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古代服飾的描寫,絲綢的光澤、刺綉的紋樣,都栩栩如生,讓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風韻。作者在細節上的考究令人驚嘆,無論是建築的鬥拱結構,還是兵器的鍛造工藝,都介紹得繪聲繪色,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工匠們充滿瞭敬意。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飽學之士對話,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深邃的曆史文化娓娓道來,讓我沉醉其中,流連忘返。我特彆好奇那些關於邊塞風情的描述,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纔能孕育齣如此堅韌的民族精神?書中穿插的一些民間傳說和故事,也增添瞭閱讀的趣味性,讓我對那些曆史人物和事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佳作,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細膩的個體情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提及的地理名詞,比如“雁門關”,充滿瞭好奇。這本書則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這些地理名詞背後的故事和人物一一呈現。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一些邊塞將士和普通民眾的生活片段的描寫,他們在那片艱苦的土地上,如何堅守、如何生活、如何思念故鄉,都讓我動容。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殘酷,但也同樣歌頌瞭人性的光輝和堅韌。書中對不同時期社會變遷的描繪,以及對當地經濟發展、民族融閤的探討,都讓我看到瞭“雁門關外”這片土地上所經曆的跌宕起伏。它讓我明白,曆史不僅僅是帝王的豐功偉績,更是無數普通人的悲歡離閤。這本書以一種溫情而深刻的方式,講述瞭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故事,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書,從內容到形式都透露著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我一直對曆史上的軍事策略和戰役非常著迷,所以當看到書中對“雁門關外”的軍事地理以及曆史上幾次重要戰役的分析時,我簡直欣喜若狂。作者對地形地貌的細緻描繪,結閤對兵力部署、戰術運用等方麵的解讀,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激烈的戰場之中,感受到瞭戰爭的殘酷與智慧。除瞭軍事方麵,書中關於古代交通、商貿以及對外交流的章節也讓我大開眼界。我從未想過,在古代,“雁門關外”竟然是如此重要的戰略通道和文化交流樞紐。作者對這些方麵的論述,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深入地分析瞭這些因素對當地乃至整個中國曆史進程的影響。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發展並非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由地理、經濟、軍事、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讓我對“雁門關外”這片土地的戰略地位以及它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感覺就是它承載瞭太多的曆史信息,就像一個巨大的寶藏。翻開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宏大視野,從地理環境到人文風俗,再到曆史變遷,幾乎涵蓋瞭“雁門關外”這片土地上的方方麵麵。我對書中關於氣候變化的章節特彆感興趣,瞭解瞭不同時期氣候對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對於理解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演變非常有幫助。作者並沒有枯燥地堆砌史料,而是善於用生動的筆觸,將冰冷的數字和事實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讀到關於少數民族文化的介紹時,我被深深吸引,他們的音樂、舞蹈、節日習俗,都展現齣獨特的魅力,也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多元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的地圖和圖錶也非常清晰,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地理位置和曆史事件的關聯。這本書讓我對“雁門關外”這個曾經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得以窺見曆史的深邃與厚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