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哲學、社會和曆史
定價:68.00元
售價:46.2元,便宜21.8元,摺扣67
作者:範岱年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30370365
字數:269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科大文叢:科學、哲學、社會和曆史》收錄瞭範岱年先生近10年來撰寫的19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部分的主題是馬剋思主義、科學哲學和中國現實。第二部分是對愛因斯坦、玻爾和鬍先驌三位科學傢及曆史學傢施乃德的有關思想和著作的評介。第三部分是科學社會學、科學與社會方麵的評論和研究。第四部分是懷念經亨頤、範高平、鬍愈之和範壽康等幾位長輩的文章。
目錄
作者介紹
範岱年(1926-),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係,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科學通報》編輯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自然辯證法研究室副主任、《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主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自然辯證法教研室主任、《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主編、波士頓大學客座教授。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學術規範和引注係統做得極其嚴謹,這一點對於嚴肅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地翻閱瞭末尾的參考文獻部分,那份詳盡的索引和對核心文獻的精準引用,足以證明作者在資料搜集和考證上的巨大投入。這不僅僅是一本觀點輸齣的書,它更是一份紮實的研究成果的體現。即便如此,它讀起來卻完全沒有那種學術報告的枯燥感,這歸功於作者對敘事節奏的巧妙把控。他知道何時需要插入一個生動的曆史片段來錨定抽象的理論,也知道何時需要通過嚴密的邏輯鏈條來推進對一個哲學難題的剖析。比如,在討論科學範式轉換時,他沒有直接羅列各個學派的觀點,而是通過對某位關鍵人物研究生涯的轉摺點進行描繪,把科學發現的內在張力展現得淋灕盡緻。這種敘事的手法,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探討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戲劇性和人性的光輝,讓人忍不住想要追隨作者的思路,去探索知識是如何一步步從混沌走嚮清晰,又在清晰中孕育新的混沌。
評分說實話,在拿起這本書之前,我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偏重某一個領域,比如,要麼是過於僵硬的社會史,要麼是過於抽象的形而上學。但這次的閱讀體驗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全景式”的視野,他似乎對每一個領域的關鍵脈絡都瞭如指掌,並且能精準地把握不同時代背景下,人類思維的“轉摺點”。我特彆關注曆史部分,作者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結構變遷的描述,細緻入微,充滿瞭人文關懷,但同時,他又立刻將這些社會現象置於更宏大的哲學框架下進行審視,去探討這些變遷如何重塑瞭人們對“時間”和“自由”的理解。這種將微觀的社會細節與宏觀的哲學命題完美縫閤的能力,是這本書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它讓你感覺,曆史不是一串孤立的事件,而是哲學思想在社會土壤中開花結果的具體體現。這種交織感、互文性,讓閱讀過程變得極其豐富和立體,仿佛你同時在閱讀三四本頂尖的專業著作,但它們卻奇跡般地融閤成瞭一本。
評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處理現代性危機這個宏大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和深刻的洞察力。它沒有陷入到那種對過去的盲目懷舊或者對未來的過度恐慌中。作者清晰地指齣,我們今天所麵臨的許多睏境——無論是科學的異化還是社會結構的固化——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啓濛運動時期那些看似光明的理念中,隻是這些理念在曆史的長河中發生瞭意想不到的“變異”。這種對思想起源的追溯,極具穿透力。他引導我們去思考,當我們今天擁抱技術進步的便利時,我們可能付齣瞭哪些形而上的代價。這種哲學上的反思,與對社會變遷的細緻描摹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強烈的警醒作用。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於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信息和觀點,都有瞭一種更深的“免疫力”,不再輕易被錶麵的論斷所迷惑,而是會下意識地去追問其背後的曆史脈絡和哲學基礎。這是一種知識帶來的真正的解放,它教會我們如何更負責任地思考這個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沉穩的學術氣質,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和樸素的字體搭配,讓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分量不輕的內涵。我特彆喜歡它封麵那種留白的處理,不多餘的裝飾,仿佛在暗示內容本身的深度和廣度纔是核心。初讀時,我被那種宏大敘事的結構所吸引,作者似乎毫不費力地在不同學科的邊界上搭建起一座座溝通的橋梁。比如,他探討“知識的形成”時,引用的曆史案例之豐富,以及對不同哲學流派的精妙解讀,完全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堆砌,而是一種帶著思考的串聯。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某個科學革命時期,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突破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社會結構和主流思潮是如何為這些突破提供溫床的。那種跨越學科的洞察力,讓原本看似孤立的科學發現,突然間擁有瞭深刻的社會和曆史維度。讀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覺自己對“進步”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更加辯證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綫性上升,而是充滿瞭反復、彎路和偶然性。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酣暢淋灕的,它挑戰你既有的認知框架,但又用嚴謹的邏輯和翔實的佐證,讓你心服口服地接受新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但絕不是晦澀難懂的那種。它更像是一位資深學者在與你進行一場深入的、卻又充滿激情的對話。我發現,作者在處理那些極其復雜的概念時,總能找到一個極其精妙的比喻或者一個恰到好處的悖論來引爆讀者的思考。例如,在論及現代性的起源時,他並沒有陷入對某個具體曆史事件的僵化描述,而是巧妙地將中世紀末期的某種神學辯論與早期資本積纍的社會心理變化並置對比,那種張力感讓人拍案叫絕。更難得的是,作者的批判性思維貫穿始終,他從不輕易接受既定的“真理”,而是不斷地質疑“誰的真理”以及“在什麼條件下成為真理”。這種對權力與知識關係的深刻剖析,使得這本書的哲學思辨部分格外引人入勝。我經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思考幾分鍾,纔能消化掉某一個論斷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邏輯推導過程。對於那些真正熱愛思考、渴望理解事物底層邏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強效的“精神興奮劑”,它會不斷地拋齣問題,而不是提供標準答案,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