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哲学、社会和历史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范岱年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30370365
字数:26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科大文丛:科学、哲学、社会和历史》收录了范岱年先生近10年来撰写的19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和中国现实。第二部分是对爱因斯坦、玻尔和胡先骕三位科学家及历史学家施乃德的有关思想和著作的评介。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方面的评论和研究。第四部分是怀念经亨颐、范高平、胡愈之和范寿康等几位长辈的文章。
目录
作者介绍
范岱年(1926-),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科学通报》编辑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副主任、《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主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编、波士顿大学客座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学术气质,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和朴素的字体搭配,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分量不轻的内涵。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不多余的装饰,仿佛在暗示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才是核心。初读时,我被那种宏大叙事的结构所吸引,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在不同学科的边界上搭建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比如,他探讨“知识的形成”时,引用的历史案例之丰富,以及对不同哲学流派的精妙解读,完全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堆砌,而是一种带着思考的串联。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某个科学革命时期,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突破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结构和主流思潮是如何为这些突破提供温床的。那种跨越学科的洞察力,让原本看似孤立的科学发现,突然间拥有了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维度。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觉自己对“进步”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更加辩证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线性上升,而是充满了反复、弯路和偶然性。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它挑战你既有的认知框架,但又用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佐证,让你心服口服地接受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规范和引注系统做得极其严谨,这一点对于严肃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地翻阅了末尾的参考文献部分,那份详尽的索引和对核心文献的精准引用,足以证明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的巨大投入。这不仅仅是一本观点输出的书,它更是一份扎实的研究成果的体现。即便如此,它读起来却完全没有那种学术报告的枯燥感,这归功于作者对叙事节奏的巧妙把控。他知道何时需要插入一个生动的历史片段来锚定抽象的理论,也知道何时需要通过严密的逻辑链条来推进对一个哲学难题的剖析。比如,在讨论科学范式转换时,他没有直接罗列各个学派的观点,而是通过对某位关键人物研究生涯的转折点进行描绘,把科学发现的内在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叙事的手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戏剧性和人性的光辉,让人忍不住想要追随作者的思路,去探索知识是如何一步步从混沌走向清晰,又在清晰中孕育新的混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但绝不是晦涩难懂的那种。它更像是一位资深学者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却又充满激情的对话。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其复杂的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极其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恰到好处的悖论来引爆读者的思考。例如,在论及现代性的起源时,他并没有陷入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僵化描述,而是巧妙地将中世纪末期的某种神学辩论与早期资本积累的社会心理变化并置对比,那种张力感让人拍案叫绝。更难得的是,作者的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他从不轻易接受既定的“真理”,而是不断地质疑“谁的真理”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成为真理”。这种对权力与知识关系的深刻剖析,使得这本书的哲学思辨部分格外引人入胜。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几分钟,才能消化掉某一个论断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逻辑推导过程。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思考、渴望理解事物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效的“精神兴奋剂”,它会不断地抛出问题,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探索。
评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处理现代性危机这个宏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深刻的洞察力。它没有陷入到那种对过去的盲目怀旧或者对未来的过度恐慌中。作者清晰地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困境——无论是科学的异化还是社会结构的固化——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那些看似光明的理念中,只是这些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异”。这种对思想起源的追溯,极具穿透力。他引导我们去思考,当我们今天拥抱技术进步的便利时,我们可能付出了哪些形而上的代价。这种哲学上的反思,与对社会变迁的细致描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警醒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和观点,都有了一种更深的“免疫力”,不再轻易被表面的论断所迷惑,而是会下意识地去追问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哲学基础。这是一种知识带来的真正的解放,它教会我们如何更负责任地思考这个世界。
评分说实话,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重某一个领域,比如,要么是过于僵硬的社会史,要么是过于抽象的形而上学。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全景式”的视野,他似乎对每一个领域的关键脉络都了如指掌,并且能精准地把握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思维的“转折点”。我特别关注历史部分,作者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变迁的描述,细致入微,充满了人文关怀,但同时,他又立刻将这些社会现象置于更宏大的哲学框架下进行审视,去探讨这些变迁如何重塑了人们对“时间”和“自由”的理解。这种将微观的社会细节与宏观的哲学命题完美缝合的能力,是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它让你感觉,历史不是一串孤立的事件,而是哲学思想在社会土壤中开花结果的具体体现。这种交织感、互文性,让阅读过程变得极其丰富和立体,仿佛你同时在阅读三四本顶尖的专业著作,但它们却奇迹般地融合成了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