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 通信技术
定价:32.00元
作者:余南华,际云瑞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23114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通信技术》共分为7章,内容包括智能电网与通信的关系、通信技术基础知识、配电网中常用的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通信协议、综合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分布式电源并网通信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通信。
本书可供从事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设计等工作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非电力背景、但对工业互联网技术有深入研究的IT专家角度来看,我总试图将智能配电网视为一个超大型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来解读。我希望看到的是,配电网的通信系统如何借鉴成熟的工业互联网架构,特别是时间敏感网络(TSN)技术在园区和工厂自动化中的成功经验,如何被移植并针对电力领域的特定需求进行优化。这本书在介绍通信技术时,采用的术语和概念体系,仍然深深植根于传统的电力通信标准和范式中。例如,它对高带宽、低抖动的要求,更多是通过描述传统专网或优化光纤链路来实现,而没有充分展示如何通过软件定义和虚拟化技术,在共享基础设施上实现灵活的资源调度。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协议栈优化”的内容,比如如何裁剪TCP/IP协议栈以适应极低功耗传感器节点,或者如何利用事件驱动的消息队列(如MQTT-SN)来高效处理海量、低频的状态信息上传。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技术选型,仍然带着很强的“电力专属”色彩,未能充分吸收和整合现代IT和通信领域最前沿、最通用的优化思想,导致其在“通信技术”这一领域的参考价值,对于跨界学习者而言,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理想。
评分这套书的选题实在太前沿了,我一直关注着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的发展,但市面上大多书籍都停留在基础理论或者硬件实现层面,对于“通信”这个神经系统层面的深入探讨,尤其是在配电网这种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应用,缺乏系统性的论述。我原本期待能看到关于新型物联网协议(比如5G-NR、TSN)如何适应配电网的毫秒级实时性要求,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安全又高效的通信架构。读完后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电力系统本身的建模和控制逻辑,对支撑这些智能控制背后的那套复杂通信网络机制,比如端到端的时延分析、跨域数据融合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这些我真正关心的“黑科技”,着墨不多。特别是对于如何在大规模分布式能源接入的情况下,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快速故障隔离和自愈合,书中的案例和技术细节显得有些理论化,缺少实操层面的指导性。如果能增加一些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的通信性能评估和优化案例,比如某个城市试点项目的通信链路可靠性分析,那将是极大的补充。当前的内容,感觉更像是在描述一个“理想中的”智能配电系统需要哪些通信能力,而不是“我们现在如何用现有的通信技术去实现”这个目标。整体来看,它为理解智能配电网的框架奠定了基础,但在“通信技术”这个核心支柱上,挖掘的深度略显不足,更像是一本综合性的概览,而非专项技术手册。
评分我是一名参与过数个国家级智能电网示范项目的技术顾问。阅读任何关于智能电网的书籍,我的第一关注点永远是“信息流的安全性与实时性是否能够得到跨越式提升”。这本书在讨论安全机制时,重点放在了传统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AAA),以及物理层面的抗干扰措施上。这固然重要,但放在当前的威胁环境下,远远不够。我更关注的是针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和针对通信协议栈的侧信道攻击(Side-Channel Attacks)的防御策略。书中对于“数据可信度验证”(Data Provenance)的讨论非常薄弱,配电网的许多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大量分散采集的数据,如何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恶意篡改,且其来源是绝对可信的,是比简单加密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基于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配电网通信中的应用潜力,这本书只字未提,这在当前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因此,就通信安全和数据可信性这一关键点而言,这本书显得有些“滞后于时代”,它更多地固守在已有的成熟通信安全框架内,未能充分预见和探讨未来更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信息完整性提出的严峻挑战。
评分我是一个资深的电力系统架构师,长期负责电网改造项目,对技术细节的刨根问底是我的职业习惯。拿到这本《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中关于通信的部分时,我心里是抱着极高的期望的,毕竟通信是实现高级自愈、精准负荷控制的命脉。然而,阅读体验却让我有些“意难平”。书中对一些基础的通信协议如IEC 61850的描述是详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成熟技术了。我真正想深入了解的是,在海量传感器和海量控制指令涌入配电网络的今天,如何应对网络拥塞、数据完整性和网络安全边界的重构。比如,书中对量子加密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前景提了一笔,但并未深入探讨其在资源受限的终端设备上的部署可行性、协议栈的适配性,以及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上的迭代方案。此外,对于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配电网数据预处理中的具体部署架构,例如数据清洗、状态估计的计算下沉点位、以及与中央控制中心的联动机制,描述得非常模糊,更像是一种概念上的堆砌,缺乏工程实践中的权衡取舍(Trade-offs)。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论教材”,而不是“工程实践指南”。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直接面对项目落地、解决实际网络瓶颈的工程师来说,它提供的洞见相对有限,只能作为快速回顾概念的参考。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正在准备考取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对新领域的知识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这套丛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很专业,看起来就很有分量感。我尝试着从这本书中寻找关于“网络切片”在配电网中如何保障不同业务(如保护跳闸、SCADA遥测、用户侧柔性互动)的QoS差异化服务支持的细节。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发现书中对通信层面的描述,多数还是停留在对传统面向对象或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介绍,对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这些支撑未来灵活调度的核心技术,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例如,如何用SDN的集中控制平面来动态调整通信路径以规避瞬时干扰源,这种实操层面的算法和实现逻辑,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配电拓扑重构的数学模型,但这些模型最终要通过通信网络高效执行,而关于这个“执行介质”的深入剖析,却是我感觉最空泛的部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资深电力专家、对通信技术有基本了解的读者的“上层设计说明书”,对于像我这样需要从底层技术栈开始构建知识体系的新人来说,某些关键环节的深度不足,需要我再去查阅大量的网络工程领域的专业书籍来填补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