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经济研究(辑)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范周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13041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站在理论前沿把握国际视角
内容提要
以“学术前沿性、思想先进性、平台公共性、论文原创性”为指导原则,每年3月、6月、9月、12月出刊的学术型季刊。主张以深厚的理论研究、前瞻的战略视野、社会关怀,深入探讨文化经济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国际文化经济理论与实践动态、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立法进程、文化改革与发展态势、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1
名家视点 2
关于文化创意集群的几个问题 王缉慈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制度 朱兵9
论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与走势 高书生18
理论研究 29
论文化、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的概念区分与发展趋势 何小峰林四春29
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背景、内涵与政策走向 张可云41
实践探析 65
当前我国网络文艺生态及其建设路径分析 庹祖海刘胜枝65
文化产业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特色化与均衡化――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花建74
海外声音 89
论韩国故事强国的发展策略--从storytelling的概念生成到“新话创造”项目 鄢葵李永求89
Artistic Movementas Social-MaterialAssemblages: Mediators, Intermediaries and the Minimal Art Movement (1959-1975) Jonathan Paquette100
新锐学者 124
传播学视角下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生产生活功能 解庆锋124
文化内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王爽131
对“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布局的思考 杨剑飞140
“互联网 ”组稿 150
重构与融合:“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电影全产业链探析 靳斌张琳150
“明日集聚区”——互联网时代下文创集聚区发展新思考 熊海峰159
“互联网 ”背景下的传统媒体融合之路 田卉169
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思维变革 刘京晶181
作者介绍
范周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创意经济顾问”,文化部国家文化改革发展基地主任,并任《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主编、全球文化产业学术联盟创建主席、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会理事长等职。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起草工作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十三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文化部“十三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艺术基金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监管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温润的纸质触感,搭配上略带复古色调的书名,立刻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不失深度的学术氛围。翻开扉页,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文化与经济交融之处的探索欲,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的智识之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当下社会中那些正在发生又极其微妙的文化经济现象,比如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如何重塑传统的消费模式,又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商业化浪潮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经济学交叉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我深知理论的构建离不开扎实的案例分析,而案例的选取又最能体现研究者的视野和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既具有代表性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案例,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什么在驱动着我们的文化消费,又是什么在塑造着我们对经济价值的认知”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当然,学术著作的魅力还在于其论证的严谨性和逻辑的清晰性,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和有力的证据,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文化经济的复杂世界,理解那些驱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深层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文化与经济交织的广袤领域。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既有对整体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又不乏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细致剖析。例如,关于文化创新如何驱动经济增长的部分,书中似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试图通过对不同文化产业案例的深入研究,去揭示创新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文化创新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才能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动力。同时,书中对文化产品生命周期和市场接受度的探讨,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为何有些文化产品能够长盛不衰,而有些却昙花一现?这背后是否存在一套可以被经济学解释的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文化产品生命力延续和衰退的洞察,以及文化企业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应对这些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化不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文化”与“经济”之间泾渭分明的认知界限。书中提出的观点,往往能让我回想起许多生活中的细节,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文化消费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经济逻辑。比如,书中对于文化符号如何被市场定价和流通的论述,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平时所追捧的时尚品牌、艺术品,甚至一些网红打卡地,它们的价值究竟有多少是源于其内在的文化意义,又有多少是被经济力量所塑造的?这种对文化价值的经济学解读,既有启发性,又带有一丝令人不安的现实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文化消费的“非理性”因素进行经济学层面的解释,比如人们为何会对某些文化产品产生超出其实际使用价值的“情感溢价”,而这种溢价又如何在市场中被捕捉和利用。这本书似乎在尝试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抽象的经济理论和具象的文化体验,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经济的力量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文化选择和审美趣味,又如何在塑造我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评分刚收到这本《文化经济研究(辑)》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深入阅读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视角的多样性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书中关于文化产品如何被赋予经济价值,以及经济因素又如何影响文化创造和传播的探讨,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比如,它对创意产业的解析,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更是深入剖析了设计、音乐、电影等领域如何通过市场运作,将创意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又反过来刺激新的文化生产。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在尝试连接宏观的经济理论与微观的个体文化体验,试图解释为何某些文化产品能够迅速流行,而另一些则默默无闻。这让我联想到当下短视频平台上的爆款内容,其背后是否存在一套可循的文化经济逻辑?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解答。同时,书中对文化政策在塑造文化经济格局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也让我对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些观察和分析现实文化经济现象的理论工具和实践启示。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对当前社会文化变迁的好奇,特别是当经济因素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其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探究这种深层联系的愿望。书中对于“文化商品化”的讨论,让我对许多熟悉的文化形式有了新的理解。例如,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和失去文化本真的风险,这种两难的境地,究竟是如何在文化经济的逻辑下展开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研究个案,去剖析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此外,书中对数字文化经济的探讨,比如在线音乐、流媒体服务以及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更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新兴文化形态背后的经济逻辑,以及它们对传统文化产业带来的冲击和重塑。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在日益市场化的文化环境中,如何才能既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又能实现其经济价值,避免被纯粹的商业利益所裹挟,这是一个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