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工脑信息处理模型及其应用
定价:65.00元
作者:杨国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0302971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工脑信息处理模型及其应用》是关于智能信息处理模型及其应用的专著,着重介绍作者杨国为提出的基于对事物(信息)认知、理解的人工脑信息处理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人工脑信息处理神经网络模型,人工脑的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模式识别模型,人工脑感知联想记忆模型,人工脑具有期望容错域的联想记忆模型,人工脑拟人处理矛盾的物元动态系统模型,人工鱼的广义模型,以及有关模型设计的理论方法、实现技术、应用系统。
《人工脑信息处理模型及其应用》可供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智能科学技术著作丛书》序
序
前言
章绪论
1.1人工脑的含义
1.1.1人工脑的概念及功能
1.1.2人工脑的定义
1.1.3人工脑与超级计算机
1.2人脑的信息模型
1.2.1人脑的结构
1.2.2大脑皮层功能区
1.2.3人脑信息处理机制
1.2.4学习记忆机制
1.3人脑与电脑的比较
1.3.1人脑与电脑功能的差别
1.3.2人脑与电脑的优缺点
1.3.3电脑的未来
1.4人工脑的发展
1.4.1早期的机器智能研究
1.4.2计算机仿真进化模型
1.4.3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
1.4.4细胞自动机
1.4.5日本第五代智能计算机
1.4.6第六代电子计算机——神经计算机
1.4.7 ATR的“细胞自动机-仿脑计划”
1.4.8其他尝试
1.5研究方法实现技术
1.5.1生命科学基本概念
1.5.2神经工程
1.5.3人工神经网络
1.5.4误差反向传播
1.5.5知识涌现
1.5.6 ATR细胞自动机-仿脑的实现
1.5.7发展预测
1.6展望
1.6.1硬件方面
1.6.2软件方面
1.6.3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2章人工脑信息处理神经网络模型
2.1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2前向网络
2.3前向神经网络的分类(能力)模型
2.4应用BP学习算法进行模式分类的隐患定理
2.5一种新的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模式分类模型
2.6分式线性神经网络及其非线性逼近能力研究
2.6.1分式线性神经网络
2.6.2分式线性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能力
2.6.3分式线性神经网络的BP学习算法
2.6.4分式线性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在无界区域上逼近能力的比较
2.6.5无界区域上的映射逼近仿真实验
2.7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式线性神经网络优化设计与应用
2.7.1遗传算法
2.7.2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式线性神经网络BP算法设计
2.7.3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式线性神经网络的大庆降雨量预测模型
2.8基于神经网络的广域上非线性连续映射分块并行建模方法的研究
2.8.1广域上非线性连续映射分块并行建模的必要性
2.8.2广域上非线性连续映射的神经网络分块并行模型
2.8.3小结
2.9基于虚拟信源和神经网络的无损数据压缩方法的研究
2.9.10与1字符串的虚拟信源
2.9.2虚拟信源的一种神经网络模型
2.9.3基于虚拟信源的无损数据压缩原理
2.9.4实验结果
2.10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人工脑的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模式识别模型
3.1仿生模式识别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3.1.1同类事物连续(连通)通路、方向的确定
3.1.2判定高维空间中一点Z是否属于满意覆盖体□的技术
3.1.3应用实验
3.2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认证识别神经网络
3.2.1同源同类事物连通连网排序技术
3.2.2超香肠神经元构造和优先度排序超香肠覆盖神经网络设计
3.3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模式分类SLAM模型
3.3.1通用前馈网络拓扑结构
3.3.2保同源同类事物局部直接连通的模式分类sLAM模型
3.3.3实验与分析
3.3.4小结
3.4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分块并行优先度排序神经网络
3.4.1训练样本连通连网排序
3.4.2分块并行优先度排序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3.4.3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分块并行优先度排序神经网络算法
3.5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分块并行优先度排序RBF神经网络
3.5.1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优先度排序RBF网络的拓扑结构
3.5.2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优先度排序:RBF网络的训练算法
3.5.3新增样本的增量学习
3.6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分块并行优先度排序DBF神经网络
3.7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分块并行优先度排序通用高阶神经网络
3.8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分块并行优先度排序SVM
3.8.1训练样本连通排序
3.8.2分块并行优先度排序SVM拓扑结构
3.8.3基于同源同类事物连通本性的分块并行优先度排序SVM算法
3.9模式可拓识别与模式可拓识别神经网络模型
3.9.1模式可拓识别方法
3.9.2高维模式可拓识别的一种神经网络模型
3.9.3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人工脑感知联想记忆模型
4.1时变容错域的感知联想记忆模型及其实现算法
4.1.1时变容错域的四层感知联想记忆模型及其实现算法
4.1.2时变容错域感知联想记忆模型的遗忘与记忆扩充
4.1.3仿真实验与讨论
4.1.4小结
4.2人工脑可控容错域的联想记忆模型与仿真实现
4.2.1可控容错域联想记忆的样本容错域设计.
4.2.2可控容错域联想记忆模型的分块并行确定方法.
4.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人工脑具有期望容错域的联想记忆模型的设计方法
5.1人工脑具有期望容错域的前向掩蔽联想记忆模型的设计方法
5.1.1引言
5.1.2前向掩蔽联想记忆模型的样本任意期望容错域设计
5.1.3期望容错域的前向掩蔽联想记忆模型拓扑结构
5.1.4期望容错域的前向掩蔽联想记忆模型确定的排序学习算法
5.1.5小结
5.2人工脑具有期望时变容错域的联想记忆模型的设计方法
5.2.1联想记忆模型的样本任意期望容错域设计
5.2.2联想记忆模型的拓扑结构
5.2.3基于排序学习与增量学习相结合的联想记忆模型确定
5.2.4小结
5.3具有期望容错域的超弦星系联想记忆模型的设计方法
5.3.1超弦理论与联想记忆
5.3.2超弦星系联想记忆模型的样本任意期望容错域设计
5.3.3期望容错域的超弦星系联想记忆模型拓扑结构
5.3.4期望容错域的超弦星系联想记忆模型确定
5.3.5遗忘与记忆扩充算法
5.3.6联想记忆模型实例
5.3.7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人工脑拟人处理矛盾的物元动态系统模型化方法
6.1广义物元系统可拓集的概念l
6.2广义物元系统可拓集的运算
6.3广义物元系统可拓集的限制
6.4广义限制物元系统和广义限制物元系统可拓关系
6.5广义问题的概念
6.6广义问题的模型
6.7广义问题求解
6.7.1对立问题的转换及转折解法
6.7.2不相容问题转换及转折解法
6.7.3不相容关系问题的转换及转折解法
6.7.4广义问题求解过程
6.7.5广义问题求解算法
6.8物元可拓集中面向实际的关联函数建立方法
6.9物元系统与或网及拟人推理
6.9.1物元系统与或网概念及特点
6.9.2基于物元系统与或网的拟人推理
6.10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人工鱼的广义模型
7.1人工鱼模型概述
7.2扩展的人工鱼模型
7.3人工鱼的局部运动规律建模和模型的连续切换
7.4叼食物行为运动规律模型
7.5人工鱼社会行为系统
7.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结论与展望
作者介绍
杨国为,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理学硕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神经网络实验室博士后,江西樟树人。现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大学教授。已独立完成2本著作,以发明人身份申请3个发明,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20余篇以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检索。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的课题。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对信息处理的底层逻辑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厚度就让我感到安心,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深度研讨材料。我特意翻阅了几页中间部分关于信息编码与解码的论述,那里的行文风格非常扎实,充满了严谨的逻辑链条,每一个论点似乎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我注意到其中一段关于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描述,语言凝练,没有丝毫冗余,每一个术语的运用都极其精准。这对我理解复杂系统中的信息流转非常有启发,它迫使我不仅要理解“是什么”,更要去探究“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对基础理论的深挖,在我看来,是判断一本技术类书籍含金量的关键。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这些抽象概念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而是选择直面挑战,用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严谨去构建论证,这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该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通俗读物。封面排版简洁有力,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但光是封面的质感和标题的排布,就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气息。我通常喜欢先翻阅一下目录,这次也不例外。目录部分内容排布得非常清晰,层次分明,从基础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应用实例,似乎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感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不像那种为了凑页数而堆砌内容的书,反而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路线图,指引读者一步步深入。尤其是看到一些章节标题涉及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推导时,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构思这些内容时所花费的心思,那种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整合能力,确实令人钦佩。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种思想的沉淀,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给人一种可以被“珍藏”的感觉,而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或参考资料时的规范性,这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当我浏览到关于模型优化和性能评估的那几个章节时,我感受到了一种面向实践的驱动力。文字间透露出一种“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即所有的理论构建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信息处理难题。这种务实精神,使得这本书在理论的宏大叙事之下,依然保持着与现实世界应用场景的紧密联系。我尤其欣赏那种将复杂概念“解构”后重新“构建”的叙事手法,它让原本高不可攀的领域,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变得清晰可触。这本书似乎在默默地对读者说:这里的知识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请用你的专注来回报这份沉淀。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富有挑战性的,但绝对是高质量的。我尝试去理解其中关于“信息熵”和“自组织”的交叉论述,发现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似乎在试图搭建一座连接纯粹数学与实际工程之间的桥梁。这本书的排版采用了大量的公式和图表,这在我看来是极其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对于这类涉及底层机制的探讨,没有可视化和量化的支持是站不住脚的。我特别留意了图表的质量,清晰度很高,标注详尽,这极大地帮助我这位非核心领域的读者去捕捉那些难以言传的微妙关系。虽然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但这恰恰说明了内容本身的密度和深度,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这种“强迫思考”的阅读体验,比那种一目了然但转头即忘的书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气场很强,它散发出一种久经考验的学术权威感。我翻阅到关于信息存储与检索效率的讨论部分时,感到作者的笔触非常老道,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可见,他没有停留在陈旧的理论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最新的研究视角,显示出作者对该领域前沿动态的深刻把握。书中的语言风格偏向于陈述事实和论证观点,很少有情绪化的表达,这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极高。对于我这样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知识地图”,它不仅告诉我目标在哪里,还详细标注了经过验证的路径。阅读它就像是与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领域专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无声的对话,你不需要他过多解释,只需要跟随他搭建的逻辑框架,就能逐步领悟到深层次的原理。这种沉浸式的、高强度的知识吸收过程,是极佳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