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新型Smith预估补偿的网络控制系统
定价:50.00元
作者:杜锋,杜文才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0303486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基于新型Smith预估补偿的网络控制系统》从系统性、实用性、可读性和新颖性角度编写内容,并有很多仿真研究实例,力求成为既介绍原理分析,又兼顾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的网络控制系统参考书。
本书主要内容源于作者多年来从事网络控制系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积累。本书由杜锋,杜文才著。
内容提要
《基于新型Smith预估补偿的网络控制系统》是作者多年来研究网络控制系统时延补偿方法的概括与总结。针对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时变和不确定络时延,《基于新型Smith预估补偿的网络控制系统》以作者提出的新型Smith预估器时延补偿方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常规PID控制、非线性PID控制、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模糊免疫PID控制、RBF神经网络控制、CMAC神经网络控制、广义预测控制等控制方法对网络时延的补偿效果。其研究的网络结构涉及径直结构、分层结构和网络化串级控制系统结构,涉及单回路网络控制系统和多回路复杂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的网络涉及有线与无线网络、异构网络以及有线与无线混杂的网络。后介绍网络控制系统的仿真软件TrueTime 1.5。《基于新型Smith预估补偿的网络控制系统》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与自动化、通信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参考书,也可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从事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网络控制系统研究意义
1.2 网络控制系统基本问题
1.3 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书涉及的网络拓扑结构
1.5 本书涉及的网络协议
1.6 本书使用的仿真软件
1.7 内容安排
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网络时延及其测量
2.1 网络时延的组成与分析
2.2 测量方法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Smith预估补偿
3.1 引言
3.2 Smith预估补偿原理
3.3 Smith预估器研究现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网络时延补偿研究思路与方法
4.1 引言
4.2 网络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4.3 解决时延补偿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4.3.1 实现目标
4.3.2 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4.3.3 思路与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Smith预估器(一)
5.1 引言
5.2 控制器端的Smith预估器
5.3 新型Smith预估器(一)技术路线
5.3.1 被控对象模型参数完全匹配
5.3.2 被控对象模型参数不完全匹配
5.4 新型Smith预估器(一)结构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新型Smith预估器(一)的网络控制系统仿真
6.1 引言
6.2 PI控制的网络控制系统
6.2.1 仿真设计
6.2.2 仿真研究
6.2.3 结果分析
6.3 广义预测控制的网络控制系统
6.3.1 控制算法
6.3.2 仿真设计
6.3.3 仿真研究
6.3.4 结果分析
6.4 PI控制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
6.4.1 仿真设计
6.4.2 仿真研究
6.4.3 结果分析
6.5 模糊免疫控制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
6.5.1 控制原理
6.5.2 仿真设计
6.5.3 仿真研究
6.5.4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新型Smith预估器(二)
7.1 引言
7.2 新型Smith预估器(二)技术路线
7.2.1 被控对象模型参数完全匹配
7.2.2 被控对象模型参数不完全匹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型Smith预估器(三)
8.1 引言
8.2 被控对象端的Smith预估器
8.3 新型Smith预估器(三)技术路线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基于新型Smith预估器(三)的网络控制系统仿真
9.1 引言
9.2 PI控制的网络控制系统
9.2.1 仿真设计
9.2.2 仿真研究
9.2.3 结果分析
9.3 RBF神经网络控制的网络控制系统
9.3.1 控制原理
9.3.2 仿真设计
9.3.3 仿真研究
9.3.4 结果分析
9.4 非线性PID控制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
9.4.1 控制原理
9.4.2 仿真设计
9.4.3 仿真研究
9.4.4 结果分析
9.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0章 基于新型Smith预估器的网络化串级控制系统
10.1 引言
10.2 问题描述
10.3 技术路线
10.3.1 方案Ⅰ
10.3.2 方案Ⅱ
10.3.3 方案Ⅲ
10.3.4 方案Ⅳ
10.4 方案拓展
10.4.1 方案工拓展
10.4.2 方案Ⅳ拓展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章 多回路网络控制系统仿真
11.1 引言
11.2 PI控制的有线多回路网络控制系统
11.2.1 仿真设计
11.2.2 仿真研究
11.2.3 结果分析
11.3 PI控制的无线多回路网络控制系统
11.3.1 仿真设计
11.3.2 仿真研究
11.3.3 结果分析
11.4 本章小结
2章 异构网络控制系统仿真
12.1 引言
12.2 模糊控制的有线异构网络控制系统
12.2.1 控制原理
12.2.2 仿真设计
12.2.3 仿真研究
12.2.4 结果分析
12.3 CMAC控制的无线异构网络控制系统
12.3.1 控制原理
12.3.2 仿真设计
12.3.3 仿真研究
12.3.4 结果分析
1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章 混杂网络控制系统仿真
13.1 引言
13.2 模糊免疫控制的混杂网络控制系统
13.2.1 仿真设计
13.2.2 仿真研究
13.2.3 结果分析
13.3 本章小结
4章 TrueTime 1.5仿真软件
14.1 引言
14.2 TrueTime工具箱
14.3 TrueTime 1.5安装
14.4 有线网络控制系统仿真实例
14.4.1 系统组成
14.4.2 有线网络模型
14.4.3 传感器节点
14.4.4 控制器节点
14.4.5 执行器节点
14.4.6 干扰节点
14.4.7 仿真结果
14.5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仿真实例
14.5.1 系统组成
14.5.2 无线网络模型
14.5.3 传感器/执行器节点
14.5.4 控制器节点
14.5.5 仿真结果
1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简直是工程类书籍中的一股清流。我尤其赞赏它在图表使用上的克制与精准。很多技术书籍为了显得内容丰富,会塞满大量的、有时甚至有些冗余的示意图,但这里不同,每一张图、每一个表格,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不可或缺的。图注清晰明了,即使脱离正文独立来看,也能大致理解其表达的意图。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复杂算法步骤的描述,大量采用了编号列表和醒目的代码块格式,这使得在实际操作或复现模型时,查找和对照特定步骤变得异常高效,大大减少了阅读时的认知负荷。这种注重“可操作性”的排版哲学,体现了作者对读者时间价值的尊重。字体选择上也偏向于易于长时间阅读的宋体或类似字体,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舒适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处理上也极为严谨。翻到书的后部,那份详尽的引用列表,显示了作者广阔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他们似乎不仅参考了控制工程领域内的经典文献,还巧妙地融合了信号处理、优化理论甚至是某些前沿的计算数学成果。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他们提出的“预估补偿”框架显得尤为坚实和全面。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似乎附带了一些案例研究或者仿真结果的片段(虽然我只是快速浏览),这些实证性的内容,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了落地的支撑,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这种“理论建构—案例佐证”的模式,对于那些希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读者来说,无疑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它展现了从纸面到实际运行的转化路径。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浏览这本书的目录和前言,感觉作者们在构建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上,下足了功夫。他们似乎非常注重从基础原理的溯源开始,层层递进,而不是直接抛出高深的结论。比如,他们对传统控制理论中某些局限性的回顾,写得非常到位,不带批判的口吻,而是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视角来引出“新型”方法的必要性,这种叙述方式让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书中对章节间的衔接处理得极其自然,仿佛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问题的提出,到工具的准备,再到最终方案的实现与验证,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脉络。特别是他们对“预估补偿”这一核心概念的引入,似乎采用了多角度的类比和图示,试图将一个抽象的数学工具具象化,这对于理解其精髓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复杂技术被初次接触的读者的心理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那种沉稳、内敛但蕴含巨大能量的类型。它不像那些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试图用夸张的语言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严谨的逻辑和无可辩驳的数学推导来建立自己的权威。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本书在某个高级研究室的咖啡桌上,被翻阅时散发出的那种专业气息。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与“教科书”的完美结合体,既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又有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箱。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控制理论基础,并渴望深入研究网络化系统在时滞、不确定性等复杂环境下如何实现高精度控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新视角。它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邀请”你一起探索这个复杂领域的前沿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深得我心,那种沉稳又不失科技感的蓝灰色调,让我想起深邃的星空和精密复杂的电路板。我特别欣赏那种留白的处理,既突出了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又给人一种呼吸感,而不是那种塞得满满当当的压迫感。装帧的质感也非常棒,纸张的触感细腻而坚韧,翻页时能听到轻微的、令人愉悦的摩擦声,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在技术细节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内页的印刷清晰度简直是业界标杆,无论是公式推导还是系统框图,线条都锐利得如同激光切割,即使用放大镜观察,也找不到丝毫的模糊或套印不准的瑕疵。可以说,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的内容质量也抱有了极高的期待。封面上的那个抽象的几何图形,似乎就暗示着书中将要探讨的那些复杂系统之间微妙的平衡与动态关系,非常吸引眼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