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国民储蓄研究
定价:26.00元
作者:彭志远康丕菊作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14131246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储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典型特征,我国宏观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状态,国民储蓄率超过了合理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国国民储蓄研究》从结构视角分析得出,“企业储蓄”、“储蓄”不断增长带来了我国国民储蓄率的增长,“企业储蓄”是我国国民储蓄率高的关键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宏观财政政策应该发挥国民储蓄调节功能,实行适度的“结构性赤字财政政策”;进行税制改革,刺激居民消费。
目录
作者介绍
彭志远,教授,1971年12月出生,四川达县人。2003年4月毕业于四川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2010年获得“云南省特殊津贴”。曾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担任过云南财经大学省级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学科带头人,2009年起任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独立获得云南省社科成果奖三项,独立在《管理世界》、《财经研究》、《经济管理》、《当代财经》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公共经济等。
康丕菊,1975年7月出生,四川宣汉人。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10年在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国民经济学”研究,现为云南财经大学讲师。曾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多项。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可能蕴含着许多关于我们生活和经济的“大智慧”。“国民储蓄”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宏大,但实际上,它与我们每个人的钱包都息息相关。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美德深入骨髓,但近年来,关于“内需不足”、“消费不振”的讨论也从未停歇。那么,这背后国民储蓄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是大家真的存不下钱了?还是大家存钱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本书的书名《我国国民储蓄研究》似乎为我们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了一个官方的、有力的入口。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们穿越复杂的经济数据,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真实原因。比如,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刚性支出”对年轻一代的储蓄意愿有多大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又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的财富观念和储蓄行为?更进一步,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在储蓄行为上的差异?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的现状,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触的分析,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财务未来,同时也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我国国民储蓄研究”这几个字,立刻触动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对国家经济发展脉搏的好奇心。储蓄,这个词汇看似朴实无华,但它背后所承载的经济含义却无比深远。它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积累,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一直对国内的储蓄率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民储蓄的结构和趋势可能会发生怎样微妙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经济现象的机会。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影响国民储蓄的微观和宏观因素,例如,居民的风险偏好、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以及监管政策的导向等等。我甚至在畅想,作者是否会采用一些新颖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或者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国民储蓄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动因和社会文化因素。另外,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不同政策干预对国民储蓄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政策来促进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国民储蓄结构,进而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我们国家经济运行的深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我国国民储蓄研究》直观地传达了内容,虽然我还没开始细读,但仅凭书名和作者的署名,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首先,这本书聚焦于“国民储蓄”,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宏观经济议题。国民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资本形成能力以及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现状和未来走向,国民储蓄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指标。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影响我国国民储蓄水平的各种因素,例如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政策调控等等。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本书或许能帮助读者理解,在我们日常的理财行为背后,究竟是哪些宏观力量在起作用,我们个人的选择又如何汇聚成了国家的整体储蓄格局。此外,作者的署名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彭志远和康丕菊,两位作者的名字摆在一起,让我联想到他们可能拥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或者互补的知识体系,这种合作研究的成果,往往能带来更全面、更深入的见解。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可能会从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出发,结合中国独特的国情,构建出严谨的研究模型,再用翔实的数据来支撑他们的论点。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仅仅在于提供学术上的洞察,更能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国家经济脉搏的窗口。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虽然我还没有看到,但凭书名可以推测),我想象中可能会看到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背景的介绍,然后是国民储蓄的定义、历史演变,再到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可能是储蓄与经济增长、消费、投资之间的关系探讨,以及未来的政策建议。彭志远和康丕菊这二位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相信会以一种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国民储蓄”这个概念的界定和测量方法。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中,对储蓄的定义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而准确的定义是进行有效研究的基础。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阐述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这样读者在理解研究结论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通过分析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特定事件(如金融危机、重大政策调整等)对国民储蓄的影响,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展示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民储蓄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经济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国国民储蓄研究》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关于国家经济命脉的宏大图景。国民储蓄,这个看似枯燥的经济学术语,实则蕴含着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个人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充满了自豪,但也同时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保持着高度关注。国民储蓄率的持续高企,曾被视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武器”之一,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升级的呼声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化,我对国民储蓄的未来趋势和其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这些变化,解释是什么因素促使我国国民储蓄在特定时期保持较高水平,又是什么潜在的挑战可能影响着未来的储蓄动力。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非传统的储蓄驱动因素,比如家庭代际转移的财富、社会信任度的变化,甚至是文化观念的演变?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扎实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揭示这些复杂交织的经济现象,并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洞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