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EGPRS網絡演進:EGPRS2與Pool技術
定價:59.00元
作者:趙紹剛,李嶽夢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211516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趙紹剛、李嶽夢編著的這本《EGPRS網絡演進:EGPRS2與Pool技術》首先介紹瞭3GPP標準中所規範的GSM和EGPRS自身演進的關鍵技術,讓讀者對這些關鍵技術的標準來源有所瞭解;隨後對GSM和EGPRS中無綫接入網的重點演進技術及延時降低技術進行瞭詳細介紹。根據上述重點演進技術,結閤現網測試結果,本書詳細介紹瞭各種不同演進技術的性能情況,並與傳統的GSM和EGPRS性能進行瞭對比,讓讀者對這些新演進技術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本書對GSM和EGPRS核心網的演進技術,即Pool技術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根據目前的部署情況,詳細介紹瞭相關的技術方案和部署規劃原則。
《EGPRS網絡演進:EGPRS2與Pool技術》可供電信運營商和製造商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院所的設計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目錄
章 EGPRS規範的演進
本章導讀
1.1 引言
1.2 曆史
1.3 Phase1
1.4 Phase2
1.5 Phase2
1.5.1 Phase2 ,R96
1.5.2 Phase2 ,R97
1.5.3 Phase2 ,R98
1.5.4 Phase2 ,R99
1.5.5 Phase2 ,R4
1.5.6 Phase2 ,R5
1.5.7 Phase2 ,R6
1.5.8 Phase2 ,R7
1.5.9 Phase2 ,R8
1.5.10 Phase2 ,Rel-9
參考文獻
第2章 EGPRS2與下行雙載頻等技術
本章導讀
2.1 引言
2.2 EGPRS2技術
2.2.1 引言
2.2.2 EGPRS2-A技術
2.2.3 EGPRS2-B技術
2.2.4 調製和脈衝成形
2.2.5 編碼和鑿孔
2.2.6 鏈路自適應
2.2.7 相關規範
2.3 下行雙載頻技術
2.3.1 引言
2.3.2 功能介紹
2.3.3 相關規範
2.3.4 實現影響
2.4 移動終端接收機分集
2.4.1 MSRD概念
2.4.2 MSRD無綫信道模型和性能要求
2.4.3 MSRD的鏈路層性能
2.4.4 相關規範
2.4.5 實現影響
2.5 減少延時技術
2.5.1 引言
2.5.2 減少的傳輸時間間隔技術
2.5.3 快速ACKNACK報告
2.5.4 RLC非持續模式
2.5.5 相關規範
參考文獻
第3章 GERAN與LTE的互操作及多載波技術
本章導讀
3.1 引言
3.2 GERAN與LTE的互操作
3.2.1 互操作需求和機製
3.2.2 業務連續性
3.2.3 GERAN係統信息中的E-UTRAN信息
3.2.4 GERAN中基於優先級的RAT間小區重選
3.2.5 RAT間測量報告和控製
3.2.6 RAT間PS切換
3.2.7 移動終端與E-UTRA的互操作能力
3.2.8 來自GERAN的CSG移動性
3.3 多載波BTS(MCBTS)技術
3.3.1 簡介
3.3.2 功能描述
3.3.3 MCBTS對雜擾信號發射的影響
3.3.4 3GPP TSG GERAN標準化
3.4 語音演進
3.4.1 簡介
3.4.2 目標
3.4.3 功能描述
3.4.4 規範方麵
3.4.5 實現方麵
3.4.6 未來工作
3.5 數據演進
3.5.1 簡介
3.5.2 下行鏈路的寬帶脈衝成形
3.6 HeNB增強
3.6.1 空閑模式移動性
3.6.2 連接模式移動性
參考文獻
第4章 EGPRS2與下行雙載頻的性能
本章導讀
4.1 引言
4.2 GSM無綫係統性能
4.2.1 係統參數
4.3 關鍵性能指標
4.3.1 鏈路級分析關鍵性能指標
4.3.2 係統級分析關鍵性能指標
4.4 EFL方法
4.4.1 網絡性能特徵化
4.4.2 網絡容量
4.5 GSM數據性能演進簡介
4.6 EGPRS2鏈路性能
4.6.1 測試模型
4.6.2 EGPRS參考鏈路性能
4.6.3 EGPRS2鏈路性能
4.6.4 EGPRS2上行鏈路性能
4.6.5 EGPRS2脈衝成形濾波器
4.6.6 EGPRS2增加冗餘
4.6.7 跳頻影響
4.6.8 EGPRS與EGPRS2 RLC吞吐量
4.6.9 小結
4.7 EGPRS2係統性能
4.7.1 測試條件
4.7.2 測試結果
4.8 下行雙載頻性能
4.8.1 包含GERAN DLDC架構的網絡測試模型
4.8.2 理想無綫條件下的測試結果
4.8.3 規則六邊形小區部署的係統級測試結果
4.8.4 小結
4.9 雙傳輸模式DTM性能
4.9.1 分段問題
4.9.2 DTM復用
4.9.3 小區內切換失敗
4.9.4 小結
4.10 GSM數據演進性能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重復SACCH和FACCH控製信道技術及其性能
本章導讀
5.1 引言
5.1.1 AMR編碼簡介
5.1.2 伴隨控製信道簡介
5.2 重復SACCH
5.2.1 引言
5.2.2 重復SACCH過程
5.2.3 重復SACCH概念
5.2.4 場景1:無綫鏈路失敗
5.3 重復下行FACCH
5.3.1 引言
5.3.2 重復下行FACCH過程
5.3.3 場景2:切換
參考文獻
第6章 應用AMRDARP的正交子信道
本章導讀
6.1 引言
6.2 GSM語音技術的演進
6.2.1 語音容量
6.2.2 語音性能KPI和硬件效率
6.3 AMR和SAIC性能
6.3.1 自適應多速率(AMR)
6.3.2 下行高級接收機性能(DARP)
6.3.3 AMR DARP鏈路性能
6.4 OSC和VAMOS性能
6.4.1 下行原理
6.4.2 上行原理
6.4.3 應用AMR的下行VAMOS鏈路性能
6.4.4 應用AMR的上行VAMOS鏈路性能
6.4.5 係統級性能
6.4.6 OSC測量結果
參考文獻
第7章 DFCA和其他高級抗乾擾技術
本章導讀
7.1 引言
7.2 跳頻
7.3 基站內乾擾管理
7.3.1 靜態MAIO管理
7.3.2 動態MAIO管理
7.4 基站間和基站內乾擾管理
7.4.1 擴展的靜態MAIO管理
7.5 動態頻率和信道分配
7.5.1 乾擾控製
7.5.2 DFCA信道分配
7.5.3 基於特定業務CI需求的信道分配
7.5.4 強製半速率模式
7.5.5 DFCA性能測試結果
參考文獻
第8章 GERAN的容量增強技術
本章導讀
8.1 引言
8.2 AMR主動功率控製
8.2.1 簡介
8.2.2 PPC對功率的影響
8.2.3 PPC對AMR編解碼模式的影響
8.2.4 質量和容量增益
8.3 臨時超功率
8.3.1 簡介
8.3.2 GERAN網絡的掉話
8.3.3 伴隨控製信道的性能改善
8.3.4 網絡測試模型
8.3.5 測試結果
8.4 切換信令優化
8.5 AMR無綫鏈路超時值
8.6 AMR HR嚮AMR FR切換的優化
8.7 業務相關信道分配
參考文獻
第9章 A接口IP化與MSC Pool技術
本章導讀
9.1 A接口協議架構
9.1.1 傳統架構:基於TDM的A接口用戶麵
9.1.2 A接口IP化(碼型轉換器位於BSS)
9.1.3 A接口IP化(BSS中型轉換器)
9.2 用戶麵
9.3 控製麵
9.3.1 控製麵基本原理
9.3.2 過程
9.4 MSC Pool技術
9.4.1 MSC Pool的引入
9.4.2 MSC Pool的優勢
9.4.3 MSC Pool的組網架構
9.4.4 MSC Pool的基本概念
9.4.5 MSC Pool技術原理
9.5 MSC Pool規劃
9.5.1 池區規劃原則
9.5.2 NRI規劃原則
9.5.3 Default MSC規劃原則
9.5.4 Non-broadcast LAI規劃原則
參考文獻
0章 SGSN Pool技術
本章導讀
10.1 SGSN Pool的優點
10.2 SGSN Pool的技術特點
10.2.1 SGSN Pool組網
10.2.2 SGSN Pool與非SGSN Pool間的組網關係
10.2.3 網絡資源標識NRI
10.2.4 非接入層節點選擇功能(NNSF)
10.2.5 默認SGSN
10.2.6 負荷遷移
10.2.7 SGSN Pool的工作模式
10.3 SGSN Pool的規劃原則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這本書的定價讓我有些猶豫,但最終的閱讀體驗證明瞭它的價值。我是一位研究數據傳輸效率的學者,我對各種信道編碼和多址接入技術的底層數學模型很感興趣。這本書在這方麵的介紹非常宏觀,它更多地討論瞭技術演進帶來的整體效益提升,例如對整體網絡容量的貢獻百分比,而不是深入到香農定理的實際應用層麵。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未來用戶需求預測”的分析,他基於社會發展趨勢,對未來帶寬需求的增長麯綫進行瞭嚴謹的推導,這部分內容極具前瞻性。它沒有提供任何代碼片段或具體的配置指南,但這正是它的獨特之處——它提供的是“遠見”。這本書幫助我跳齣瞭日常被具體技術細節睏住的境地,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通信技術如何作為基礎設施支撐未來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有一種古典的莊重感,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內容一定非常紮實。我是一位資深的係統集成工程師,日常工作需要處理大量的網絡互聯互通問題。我原本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異構網絡融閤的疑難雜癥的解決方案,比如不同代際網絡之間信令兼容性的深度解析。然而,這本書的重點顯然放在瞭更高層次的架構設計和理論基礎之上。作者非常擅長使用類比和模型來解釋復雜的技術演進路徑,比如他用“河流分岔”的比喻來描述技術路綫的選擇,生動形象且易於理解。這種敘事方式,雖然不像教科書那樣提供詳細的步驟,卻能極大地激發讀者的思考。它引導我們去思考技術背後的哲學和驅動力,這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動手解決問題”的工程師來說,是一種難得的“靜心”和“反思”的機會。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簡直無可挑剔,紙張的觸感非常舒適,閱讀體驗極佳。我個人比較偏愛那種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雖然我期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網絡架構優化的實戰案例,但作者的側重點似乎更偏嚮於從宏觀層麵探討技術路綫圖的閤理性與必要性。我記得其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在特定地理環境下,不同網絡製式在成本效益上的權衡問題,那一段論述得極其精闢,它揭示瞭技術選擇背後復雜的商業考量,而非單純的技術優越性。這種將工程技術與商業決策緊密結閤的分析角度,對我來說是全新的視角。我感覺作者是一位深諳技術精髓又兼具商業頭腦的專傢,他沒有陷入過多的技術參數泥潭,而是專注於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僅僅告訴我們“如何”做,這使得全書的立意拔高瞭不少層次。
評分我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一個老舊網絡升級的項目做可行性研究。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凝練和專業,幾乎沒有多餘的廢話,直擊核心觀點。我欣賞它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盡管沒有直接深入到具體的技術實現細節,但它對每一個技術概念的界定都非常精準和到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網絡復雜性管理的探討,那部分內容讓我意識到,隨著網絡層級的增加,如何保持係統的魯棒性和可維護性纔是真正的挑戰。我原以為這本書會側重於某個特定廠商的技術實現,但齣乎意料的是,它提供的是一個跨越不同技術棧的、更具普適性的理論框架。這本書就像是一份高層級的技術谘詢報告,它幫你理清思路,讓你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看待移動通信係統的演進,對於建立係統性的技術思維非常有幫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有質感,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銀灰色的文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名剛進入移動通信行業不久的新人,對4G和5G的過渡技術非常感興趣,所以毫不猶豫地買瞭這本書。拿到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整個移動通信技術演進脈絡的宏大敘事,他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從2G到3G,再到LTE的波瀾壯闊的曆史。特彆是關於頻譜效率和用戶體驗提升的討論,讓我對技術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具體的技術細節,但那種對行業趨勢的洞察力,那種對未來移動通信圖景的描繪,真的讓人熱血沸騰。我覺得這本書非常適閤那些想要從戰略高度理解移動通信發展的管理者和戰略規劃師,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引領行業發展方嚮的路綫圖,讀完後,我對未來幾年技術可能走嚮何方有瞭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這比單純學習具體的協議規範更有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