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生科技研究: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视野
定价:52.00元
作者:苏玉娟,郭智潘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100881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认为民生科技的发展涉及历史维度、认知维度、科学维度和社会维度,只有系统地研究民生科技,才能更好地促进民生科技的转化与应用,解决中国面临的民生问题,*终实现科学发展。
这本书立足于现实社会,从理论层次对民生科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寻求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理论结合实际,以山西民生科技发展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方法上采用语境分析、三圈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实现了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于通过发展民生科技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民生科技研究对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民生问题为民生科技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民生科技应用于社会领域,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国民生科技发展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传统民生科技、高技术和公共科技,体现了民生科技发展的历史性、认知性、科学性和社会性。
本书综合运用三圈理论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全面分析了民生科技的内涵与特征、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维度、认知维度、科学维度和社会维度、当代中国民生科技产业群发展现状以及中国民生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对目前我国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录
序
绪论
章 民生问题的内涵及其特征
节 民生问题的内涵
第二节 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民生问题的特征
第四节 民生问题演变过程分析
第二章 解决中国目前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
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生问题分析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第三节 政治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第四节 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第五节 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第六节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第三章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维度研究
节 民生科技的内涵及其特征
第二节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维度模型及其结构分析
第三节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维度分析的特征
第四节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维度分析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维度
节 不同时期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价值取向分析
第二节 不同时期民生问题分析
第三节 不同时期民生科技知识与转化系统分析
第五章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认知维度
节 民生问题的认知水平
第二节 民生科技的认知水平
第三节 民生科技与民生问题的关联性认知水平
第六章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维度
节 民生科技理论创新的来源
第二节 当代民生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节 当代民生科技发展的成熟水平
第七章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维度分析
节 当代民生问题
第二节 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实践创新水平
第三节 民众基础
第四节 社会变革因素
第八章 中国民生科技产业集群分析
节 产业集群概念的分析
第二节 中国民生科技产业集群分析
第九章 当代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制约因素
节 历史因素
第二节 认知因素
第三节 科技因素
第四节 社会因素
第十章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研究
节 解决历史因素的制约
第二节 解决认知因素的制约
第三节 解决科学技术因素的制约
第四节 解决社会因素的制约
第十一章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节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分析方法的创新
第二节 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是否是科技决定论
第三节 处理好有关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几个关系
第十二章 案例分析:民生科技解决山西民生问题
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民生问题分析
第二节 当代民生科技解决山西民生问题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科技解决山西民生问题的历史分析
第四节 山西民生科技发展功能分析
第五节 民生科技解决山西民生问题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沉稳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颇有分量感。我本来是冲着封面这个“民生”和“科技”的结合去的,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或者教育公平这些宏大叙事下的具体落地案例。然而,读完序言和前几章,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篇深度行业报告的集合,而不是一本面向广泛读者的科普或前瞻性著作。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描绘当前技术迭代的速度之快,以及传统民生服务体系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比如,它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数据孤岛现象在社保系统中的顽固性,逻辑清晰,数据引用也相当扎实,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些分析可能略显晦涩和专业。我期待的是那种能用日常语言把复杂的科技原理和民生痛点串联起来的故事线,比如一个基层干部如何利用某项新兴技术成功改造了社区养老服务流程的生动案例。这本书虽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Aha!”时刻,似乎更侧重于“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而非“我们如何巧妙地解决了问题”。整体上,它更适合专业研究人员或者政策制定者作为背景参考资料来研读,而非大众读者寻求启发或解决方案的入门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让人感觉像是在啃一块未经调味的坚硬面包。它的句子结构非常长,充满了复杂的从句和大量的专业术语,每一次试图深入理解其中的某个论点,都像是在攀登一座信息量巨大的知识高塔。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在精准农业中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的讨论,或者至少是关于物联网如何提升偏远地区能源效率的实例。很遗憾,这些期望都落空了。书中更多的是对技术伦理框架构建的哲学探讨,以及对现有法规滞后性的批判。虽然这些批判不无道理,但它们并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或可操作的建议框架。每一次阅读的体验都是高度的智力挑战,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好几个陌生的缩写和概念,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论证节奏。这使得阅读过程缺乏流畅性,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学术马拉松,而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知识探索。对于渴望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寻找实用解决方案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太高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感觉像是把一堆高质量但来源不同的会议论文强行缝合到了一起。每一章节的过渡都显得生硬而突兀,前一章还在探讨大数据在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潜力,下一章就跳到了关于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设想。这种跳跃性使得整本书缺乏一个统一的叙事核心或一个逐步递进的论证高潮。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清晰的主线,比如从“挑战识别”到“技术选型”再到“试点推广”的完整闭环分析。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系列分散的、高精度的“技术快照”,每张快照都展示了某个细分领域的尖端思考。例如,在介绍无人机在灾后物资投送中的作用时,作者非常详尽地列举了不同型号无人机的载重能力和飞行时程限制,但对于如何整合当地物流网络,以及如何确保投送物资的准确接收者信息,这些“最后一公里”的实际操作难题却着墨甚少。因此,它更像是一本技术规格手册的理论前言,而非一本连接技术与社会实践的桥梁之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对“民生”的理解过于宏观和抽象,几乎忽略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最细微、最迫切的需求。比如,我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城市通勤的拥堵问题,或者如何让老年人更容易地操作智能医疗设备。然而,这本书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关于用户体验(UX)设计在公共服务科技应用中的重要性。作者似乎默认了只要技术足够先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虽然在战略层面有其价值,但在实际应用层面显得有些脱离地面。它提供的洞察更多集中在“应该做什么”的宏观战略层面,对于“如何让民众愿意用、用得好”的微观行为学和界面设计讨论几乎是空白。这使得这本书虽然探讨的是“民生”,但其语言和关注点却远离了普通民众最直接的切身体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离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桌更近了,却离街角便利店的电子支付系统更远了。
评分这本书在引用的案例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倾向性,这让我这个身处不同环境的读者在代入感上遇到了困难。大部分被深入分析的成功案例都集中在少数几个技术领先的沿海大城市或特定的国际试验区。例如,对于智慧环保的论述,几乎所有的正面数据都来自于某几个拥有雄厚财政支持的试点城市。这使得书中的许多技术推广模型,在应用于资源相对匮乏的中西部地区或欠发达乡村时,其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分析就变得非常可疑。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更加普适的、具有“可移植性”的解决方案框架,或者至少是针对不同经济体量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地区,提供多套适应性强的技术采纳路径。这本书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一张精美的“样板房效果图”,它展示了最好的可能性,但却很少深入探讨如何为那些“毛坯房”进行因地制宜的装修和改造。因此,对于那些寻求在资源有限条件下部署科技解决方案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指导意义可能更多是启发性的,而非直接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