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5G 2020後的移動通信
定價:59.00元
作者:硃晨鳴 王強 李新 何浩 陳旭奇 房樹森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154156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首批係統介紹第五代移動通信係統(5G)的圖書之一。作者是江蘇省郵電規劃設計院從事移動通信網絡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長期跟蹤研究LTE係統架構、規範與組網方案,跟蹤LTE-A標準和技術進展,長期關注IMT-2020、CCSA、ITU-R、3GPP、NGMN、METIS、WWRF、5GPP、5GNOW、北美IEEE、韓國5G論壇、日本ARIB等組織和機構的5G技術及標準進展。本書在編寫中融入瞭作者在長期從事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設計中積纍的經驗和心得,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5G係統架構及網絡規劃等內容。
內容提要
本書先從5G需求與願景、5G研究項目與標準化進展等方麵入手介紹瞭5G的引入背景和現狀,接著說明為達到5G的需求使用的無綫傳輸新技術和滿足業務應用的彈性需求而設計的新的網絡架構,並分析瞭5G可能的頻譜資源,zui後展望瞭5G的未來應用發展。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為科研院所、電信設備製造商、電信運營商、電信設備提供商、電信谘詢業從業人員,以及關注通信行業/技術發展的相關人士。
目錄
作者介紹
硃晨鳴: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注冊谘詢工程師(投資),獲江蘇省五一勞動奬章、江蘇省“333高層次人纔培養工程”第三層次人纔、中國通信服務股份公司級市場化人纔,中國電信科學技術委員會無綫組委員。主要從事移動通信係統演進、無綫網絡規劃研究工作,主持多項大中型通信項目規劃、可研與設計工作。主編專著6部,發錶論文20餘篇,獲省部級youxiu設計、youxiu谘詢成果奬多項。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說實話,非常“學術化”,甚至可以說是略顯枯燥。句子結構復雜,充滿瞭大量的技術縮寫和官方術語,幾乎沒有為瞭提升閱讀體驗而做的修飾或比喻。例如,在闡述邊緣計算(MEC)與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集成架構時,作者們傾嚮於使用流程圖和列錶來代替流暢的敘述。這當然保證瞭信息的準確性和無歧義性,但對於需要快速抓住核心概念的讀者來說,閱讀門檻被提高瞭。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查閱那些在通信領域非常常見但非專業人士可能陌生的縮寫定義。如果這本書的受眾定位是那些已經具備紮實通信基礎的研究生或資深工程師,這種精確性或許是優點,但對於希望通過閱讀來建立對復雜係統直觀認知的讀者而言,它缺乏必要的“橋梁”。感覺作者們默認讀者已經完全熟悉瞭3GPP TS(技術規範)的閱讀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犧牲瞭普及性。
評分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這本書在探討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麵的內容顯得非常保守和滯後。在當今這個數據泄露和網絡攻擊層齣不窮的時代,5G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書中提到瞭基本的鑒權和加密流程,但對於更深層次的威脅建模,例如對網絡切片之間的隔離性攻擊、信令麵的欺騙風險,或者利用網絡虛擬化層麵的漏洞進行滲透,幾乎沒有涉及。它似乎停留在2018年左右對5G安全標準協議的描述層麵,對於近年來新興的零信任架構在無綫網絡中的應用趨勢,或者量子計算對現有公鑰加密體係的潛在威脅等熱點議題,完全避而不談。這種對前沿安全挑戰的缺失,使得整本書的視野看起來不夠開闊,無法完全支撐起“2020年後移動通信”這一宏大命題的厚度。畢竟,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是綫性的,安全方麵的迭代速度,往往比業務的部署速度更快。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我立刻被那種濃厚的“項目總結報告”氣息所吸引。內容組織非常嚴謹,仿佛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獨立的技術攻關小組的階段性成果匯報。我尤其注意到他們對早期5G試驗網部署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剖析,比如毫米波傳播損耗的實際測量數據和應對措施。這些數據和案例分析是教科書裏很少直接給齣的,充滿瞭實戰的經驗。比如,書中提到某次外場測試中,由於環境反射導緻的信號衰落模型需要臨時調整,並詳細列齣瞭調整前後的BER(誤碼率)對比麯綫。這種詳實的工程細節,對於正在進行網絡優化工作的技術人員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然而,這種過度聚焦於“已完成項目”的敘事方式,使得它在探討未來趨勢和尚待解決的難題時,顯得有些保守和謹慎。很多關於6G的展望,也隻是基於現有5G技術的綫性外推,缺乏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顛覆性思考。讀起來總感覺像是把過去的成功經驗打包齣售,而不是在引領未來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本來是衝著標題裏那個“5G”去的,想著能學點前沿的技術。然而,讀完之後,感覺它更像是一部關於通信行業發展曆程的編年史,而不是一本深入探討5G核心技術的教科書。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迴顧2G、3G、4G時代的演進,從頻譜分配的博弈到不同製式間的技術權衡,敘述得非常詳盡。比如,關於TD-SCDMA的推廣遇到的坎坷,以及LTE在全球範圍內的迅速普及,作者們用近乎紀實的筆觸進行瞭描摹。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想瞭解通信産業全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有價值的,它構建瞭一個堅實的背景框架。但對於我這種希望深入瞭解5G NR(新空口)的具體物理層設計、大規模MIMO的波束賦形算法,或者網絡切片如何實現靈活部署的工程師來說,這些內容稍顯泛泛。它更像是一本麵嚮行業管理者或希望快速瞭解通信發展脈絡的新人的入門讀物,而非技術硬核資料。當然,書中對標準組織(如3GPP)的工作流程和各個國傢在5G部署上的策略差異分析,倒是頗為精彩,展現瞭技術背後復雜的商業和政治角力。
評分書中對無綫信道編碼技術的介紹部分,可以說是全書中最“硬核”也最令人費解的部分之一。它詳盡地介紹瞭LDPC(低密度奇偶校驗碼)在5G中的應用,包括其迭代譯碼算法的復雜度和性能優勢。作者們用瞭大量的數學公式來推導LDPC的校驗矩陣構建過程和譯碼流程,甚至涉及到有限域上的代數運算。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去對照這些公式,試圖理解其背後的優化邏輯。這種數學上的嚴謹性無疑是無可挑剔的,它展示瞭作者們深厚的理論功底。然而,對於那些更關注係統層麵性能提升和應用層創新的讀者來說,這些公式的堆砌顯得有些過猶不及。我更希望能看到的是,這種復雜的編碼技術如何具體地轉化成終端功耗的降低,或者在極端環境下(如大規模機器通信)的可靠性增強,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性能極限的探討上。這部分內容更像是博士論文中的一個章節,而不是一本麵嚮行業應用的綜閤性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