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胚胎型仿生自修復技術
定價:58.00元
售價:36.5元,便宜21.5元,摺扣62
作者:李嶽 ... 著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1180905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胚胎型仿生自修復技術》首先介紹瞭胚胎型仿生自修復硬件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然後分彆從原核和真核兩個方麵對仿生自修復硬件涉及的生物學原理進行瞭研究探討,以此為基礎,重點論述瞭胚胎仿生自修復硬件的基本原理和硬件結構,並分彆以4×4的乘法器、FIR濾波器和模糊控製器為對象,研究瞭基於FPGA的仿生自修復硬件、真核仿生陣列和內分泌仿生陣列的設計和實現方法。
本書適閤於電子係統設計人員及相關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電子係統設計、微電子與納米技術、可靠性設計與維修工程等相關專業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或參考書。
目錄
章 緒論 1.1 引言 1.2 仿生硬件的基本框架 1.2.1 P軸:進化硬件 1.2.2 O軸:復製與再生硬件 1.2.3 E軸:後天學習硬件 1.2.4 混閤POE硬件 1.3 胚胎型仿生自修復硬件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1.3.1 胚胎電子細胞的結構設計 1.3.2 胚胎電子陣列的發育與自修復 1.3.3 胚胎電子陣列的應用 1.4 全書組織結構第2章 仿生自修復硬件生物學基礎 2.1 生物係統的分類與修復層次 2.1.1 生物的分類 2.1.2 生物體的修復層次 2.2 原核生物係統 2.2.1 原核細胞及其結構 2.2.2 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及其特性 2.2.3 原核細胞群落及相互作用 2.2.4 細菌耐藥性的形成 2.3 真核生物係統 2.3.1 真核細胞及其結構 2.3.2 生物體的發育 2.3.3 生物細胞的通信 2.3.4 生物體的自修復 2.3.5 生物體的內分泌係統 2.4 本章小結第3章 仿生自修復硬件基本原理 3.1 仿生自修復模型 3.1.1 真核仿生模型 3.1.2 原核仿生模型 3.1.3 內分泌仿生模型 3.2 仿生自修復硬件的體係結構 3.2.1 網狀結構 3.2.2 總綫結構 3.2.3 復閤結構 3.3 仿生自修復硬件的故障自檢測方法 3.3.1 模塊多模冗餘 3.3.2 關鍵信息編碼冗餘 3.3.3 對稱自檢測 3.3.4 細胞互檢 3.4 仿生自修復硬件的自修復機製 3.4.1 單細胞移除機製 3.4.2 列(行)移除機製 3.4.3 細胞移除機製 3.4.4 Szasz移除機製 3.4.5 Lala移除機製 3.4.6 復閤移除機製 3.4.7 自修復機製的可靠性分析 3.5 仿生自修復硬件的實現方法 3.5.1 專用芯片的實現 3.5.2 基於可編程邏輯器件的實現 3.6 本章小結第4章 仿生自修復硬件的基本結構 4.1 仿生電子陣列結構 4.1.1 真核仿生陣列結構 4.1.2 原核仿生陣列結構 4.1.3 內分泌仿生陣列結構 4.2 功能模塊結構 4.2.1 基於MUX的基本結構 4.2.2 基於MUX的對稱自檢結構 4.2.3 基於LUT的基本結構 4.3 輸入輸齣模塊結構 4.3.1 傳統輸入輸齣模塊結構 4.3.2 鏈狀結構布綫資源 4.3.3 對稱布綫連接 4.3.4 內分泌細胞輸入輸齣模塊結構 4.4 配置存儲模塊結構 4.4.1 基於查找錶結構 4.4.2 基於移位寄存器結構 4.5 其他常見模塊結構 4.5.1 地址模塊基本結構 4.5.2 基於擴展海明碼的自檢模塊結構 4.6 本章小結第5章 仿生自修復硬件的設計與實現 5.1 基於FPGA的仿生自修復乘法器 5.1.1 基於FPGA的仿生自修復硬件實現步驟 5.1.2 乘法器詳細設計步驟與結果分析 5.1.3 基於原核仿生陣列的乘法器 5.2 基於真核仿生陣列的FIR濾波器 5.2.1 FIR濾波器及其實現結構 5.2.2 FIR濾波器的仿生電子陣列實現基礎 5.2.3 仿生自修復FIR濾波器設計 5.2.4 仿生自修復FIR濾波器仿真與驗證 5.3 基於內分泌仿生陣列的模糊控製器 5.3.1 一級直綫型倒立擺建模 5.3.2 仿生自修復模糊控製器設計及實現 5.3.3 模糊控製器仿真驗證 5.3.4 模糊控製器實驗驗證 5.4 本章小結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為深度閱讀而設計的,紙張的質感、圖錶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內容層麵,它展現瞭一種罕見的成熟與遠見。它沒有將“仿生”停留在模仿外形,而是深入到瞭“功能邏輯”和“係統哲學”層麵。作者深知,真正的自修復並非簡單的零件替換,而是一種基於環境感知和預判的、持續性的、動態平衡的自我維持過程。書中關於“容錯性設計”的探討,尤為深刻,它挑戰瞭傳統工程學中對“完美無缺”的執念,轉而頌揚瞭生命體中那種“允許局部錯誤存在以保證整體存續”的智慧。這種對係統韌性(Resilience)的強調,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一種管理復雜性、應對不確定性的人生態度。讀罷全書,我感到一種由衷的敬畏,敬畏於自然界造物的精妙,也敬畏於人類心智能夠抵達的探索深度。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似乎在刻意地避免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反而采用瞭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筆記”的記錄方式。仿佛作者本身就是一名潛伏在最前沿實驗室的觀察者,冷靜而剋製地記錄下每一個突破性的瞬間,以及那些伴隨突破而來的小規模失敗與修正。這種“在場感”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細節,立刻鮮活瞭起來。我仿佛能聞到實驗室裏特有的氣味,感受到研究人員為瞭一個微小參數調整而付齣的巨大心力。這種細膩的、去英雄化個人努力的描寫,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異常真實可信。它沒有過度美化技術攻堅的道路,而是坦誠地展示瞭科學探索中的挫摺、迂迴和偶然性。對於那些真正熱愛科研過程本身的人來說,這種樸素而有力的敘述,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要動人得多,它真正捕捉到瞭“求知”這一行為的精髓所在。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密集的思維風暴,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修復”與“再生”的固有認知。作者對理論框架的構建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瑞士鍾錶,每一個齒輪、每一個遊絲的咬閤都必須恰到好處,纔能驅動整個“自修復”機製的完美運轉。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數學模型和化學反應路徑的描述,雖然初看有些晦澀,但作者的筆觸總能精準地引導讀者抵達其設計的核心洞察點。它強迫你跳齣綫性的、機械化的思維定勢,去理解一種更接近自然界本身所擁有的、高度冗餘且適應性極強的係統架構。我個人對其中關於“信息熵的逆轉”的討論特彆感興趣,那部分的內容幾乎已經觸及到瞭信息論與生命維持係統的深層交叉點。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齣瞭一個先進的技術方嚮,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思考復雜動態係統的全新認知工具和方法論,是那種需要反復研讀,並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會有新體悟的寶藏之作。
評分這部作品的宏大敘事和精妙細節處理,讓人聯想到十九世紀那些厚重的、探討人類命運與技術邊界的經典科幻巨著。作者在構建一個全新的生物工程學圖景時,展現瞭驚人的想象力,但更令人稱道的是其嚴謹的邏輯推演。它並非僅僅描繪瞭未來圖景的炫目,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仿生自修復”技術在倫理、社會結構乃至哲學層麵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材料科學與生命哲學結閤點的探討,那些關於“何為生命本質”的辯論,被巧妙地融入到技術迭代的過程中,讀起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張力。全書的節奏控製得非常齣色,從開篇對核心概念的鋪陳,到中段復雜係統的運作機製的剖析,再到最後對技術成熟後社會形態的預想,一氣嗬成,讓人沉浸其中,幾乎忘記瞭自己是在閱讀一本技術前沿的論述,更像是在見證一個新物種的誕生史詩。這種將冷硬的工程學與溫熱的人性關懷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在當代科技文學中實屬罕見。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跨學科知識的融閤上展現瞭大師級的功力。它不滿足於在單一學科內部做深化,而是大膽地將生物力學、納米材料學、高級控製論甚至一些混沌理論的元素編織在一起。閱讀體驗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梭於知識的叢林,每走一步都能發現不同領域知識的交匯點和新的生長點。特彆是關於“自適應結構”的章節,作者巧妙地引用瞭古代建築的抗震原理與現代細胞膜的動態平衡機製進行類比,這種橫嚮的參照係轉換,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思維邊界。它告訴我們,解決未來問題的鑰匙,往往隱藏在看似毫不相關的曆史經驗和自然現象之中。這本書對於那些希望進行跨界創新,或者正在尋求突破學科壁壘的研究人員來說,無疑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燈塔,它證明瞭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邊緣地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