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龚自珍全集 盛世危言 李敖

李敖精编:龚自珍全集 盛世危言 李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龚自珍
  • 李敖
  • 清朝文学
  • 诗歌
  • 散文
  • 思想史
  • 文学史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508
商品编码:2967285493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龚自珍全集 盛世危言

定价:69.00元

售价:40.7元,便宜28.3元,折扣58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5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目录


龚自珍全集

导读 / 002

辑 / 003

乙丙之际著议 / 003

附:乙丙之际塾议一 / 004

乙丙之际塾议三 / 005

乙丙之际著议第六 / 006

乙丙之际著议第七 / 008

乙丙之际著议第九 / 008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 / 009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 / 011

乙丙之际著议第十八 / 012

乙丙之际著议第十九 / 013

乙丙之际塾议第二十 / 013

乙丙之际塾议第二十五 / 014

壬癸之际胎观 / 015

壬癸之际胎观第二 / 016

壬癸之际胎观第三 / 017

壬癸之际胎观第四 / 018

壬癸之际胎观第五 / 019

壬癸之际胎观第六 / 020

壬癸之际胎观第七 / 020

壬癸之际胎观第八 / 022

壬癸之际胎观第九 / 022

古史钩沉论一 / 023

古史钩沉论二 / 024

古史钩沉论三 / 028

古史钩沉论四 / 030

明良论一 / 032

明良论二 / 034

明良论三 / 036

明良论四 / 037

六经正名 / 040

六经正名答问一 / 042

六经正名答问二 / 042

六经正名答问三 / 043

六经正名答问四 / 043

六经正名答问五 / 044

五经大义终始论 / 045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一 / 050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二 / 050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三 / 051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四 / 051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五 / 052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六 / 052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七 / 052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八 / 053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九 / 053

农宗 / 054

农宗答问 / 058

农宗答问第二 / 059

农宗答问第三 / 059

农宗答问第四 / 060

农宗答问第五 / 060

春秋决事比答问 / 061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二 / 063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三 / 064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四 / 066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五 / 068

大誓答问 / 071

大誓答问第二 / 071

大誓答问第三 / 072

大誓答问第四 / 072

大誓答问第五 / 072

大誓答问第六 / 073

大誓答问第七 / 074

大誓答问第八 / 074

大誓答问第九 / 074

大誓答问第十 / 075

大誓答问第十一 / 075

大誓答问第十二 / 076

大誓答问第十三 / 077

大誓答问第十四 / 078

大誓答问第十五 / 078

大誓答问第十六 / 078

大誓答问第十七 / 079

大誓答问第十八 / 079

大誓答问第十九 / 079

大誓答问第二十 / 080

大誓答问第二十一 / 080

大誓答问第二十二 / 081

大誓答问第二十三 / 081

大誓答问第二十四 / 082

大誓答问第二十五 / 083

大誓答问第二十六 / 084

平均篇 / 084

尊史 / 087

尊史三 / 089

尊命 / 091

尊命二 / 092

尊任 / 093

尊隐 / 094

宥情 / 097

凉燠 / 098

论私 / 099

抱小 / 101

臣里 / 102

庐之推 / 103

保甲正名 / 104

地丁正名 / 106

撰四等十仪 / 106

祀典杂议五首 / 108

西域置行省议 / 113

北路安插议 / 120

御试安边绥远疏 / 120

对策 / 122

京师乐籍说 / 125

主客司述略 / 126

家塾策问一 / 128

家塾策问二 / 130

述思古子议 / 131

葛伯仇饷解 / 132

说中古文 / 133

释魂魄 / 134

辩知觉 / 135

表孤虚 / 136

释风 / 136

阐告子 / 137

非五行传 / 138

说月晷 / 140

捕蜮 / 141

捕熊罴鸱鸮豺狼第二 / 141

捕狗蝇蚂蚁蚤蜰蚊虻第三 / 142

说京师翠微山 / 142

说昌平州 / 144

说天寿山 / 144

说居庸关 / 145

说张家口 / 146

第二辑 / 149

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 / 149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谥敏肃涿州卢公神道碑铭 / 152

王仲瞿墓表铭 / 154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 / 155

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 / 158

江南安庆府知府何公墓表铭 / 160

明按察司佥事金君石阙铭 / 161

刑部主事番禺黄君妻周墓碣铭 / 163

徐泰母碣 / 164

孔宪彝母碣 / 164

附:阙里孙孺人墓志铭 / 165

朱殇女碣 / 165

潘阿细碣 / 166

曹尚志碣 / 166

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 / 167

凤山知县常州汤公父子画像记 / 168

顾学士像题辞 / 169

杭大宗逸事状 / 170

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抚阳湖吴公文 / 171

金侍御妻诔 / 172

送〔歙〕吴君序 / 173

送夏进士序 / 174

送徐铁孙序 / 175

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 / 176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 179

附:复札 / 181

纵难送曹生 / 181

宋先生述 / 182

叙嘉定七生 / 183

记王隐君 / 185

吴之癯 / 186

书果勇侯入觐 / 187

书番禺许君 / 188

书叶机 / 189

书金伶 / 191

松江两京官 / 193

第三辑 / 195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 195

病梅馆记 / 196

问经堂记 / 197

京师悦生堂刻石 / 198

礼部题名记序 / 199

附:国朝春曹题名记序 / 200

徐尚书代言集序 / 201

江子屏所著书序 / 203

陈硕甫所著书序 / 205

陆彦若所著书序 / 207

邵子显校刊娄东杂著序 / 208

刘礼部庚辰大礼记注长编序 / 209

钱吏部遗集序 / 210

江左小辨序 / 211

袁通长短言序 / 211

上海张青雕文集序 / 212

上海李氏藏书志序 / 213

附:慈云楼藏书志序 / 214

金孺人画山水序 / 215

江南生橐笔集序 / 216

张南山国朝诗征序 / 217

绩溪胡户部文集序 / 218

四先生功令文序 / 219

鸿雪因缘图记序 / 220

蒙古像教志序 / 222

蒙古水地志序 / 224

蒙古台卡志序 / 225

蒙古声类表序 / 227

蒙古寄爵表序 / 233

蒙古字类表序 / 233

蒙古氏族表及在京氏族表总序 / 234

蒙古册降表序 / 235

青海志序 / 235

乌梁海表序 / 236

阮尚书年谱序 / 237

怀宁王氏族谱序 / 242

徽州府志氏族表序 / 243

长短言自序 / 243

春秋决事比自序 / 244

附:春秋决事比目录 / 246

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 / 247

干禄新书自序 / 248

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 / 250

识某大令集尾 / 251

书汤海秋诗集后 / 253

题白石山馆诗 / 253

跋王百谷诗文稿 / 254

跋少作 / 255

跋破戒草 / 255

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 / 256

录古经群书 / 258

录穆天子传 / 259

录列子 / 260

录司马法 / 261

录易纬是类谋遗文 / 262

录尚书考灵耀遗文 / 262

录春秋元命苞遗文 / 263

录汉旧仪 / 263

录汉官仪 / 264

录汉诗三种 / 264

录急就 / 266

录中论 / 266

录归心篇 / 267

录李白集 / 267

录南唐五百字 / 268

录平定罗刹方略 / 269

录邦畿水利图说 / 270

录西藏志 / 271

录段先生定本许氏说文 / 271

第四辑 / 274

说宗彝 / 274

说 / 275

说刻石 / 277

说碑 / 278

说卫公虎大敦 / 278

说印 / 280

商周彝器文录序 / 280

金坛方言小记 / 281

说文段注札记 / 282

江沅后叙 / 292

秦汉石刻文录序 / 292

自晋迄隋石刻文录序 / 293

汉器文录序 / 294

镜录序 / 295

瓦录序 / 295

两齐侯壶释文 / 296

附:齐侯罍释文 / 297

跋商仲尊 / 298

跋周癸丰觚 / 299

跋商内言卣 / 299

跋商七月爵 / 300

跋周睘卣 / 300

跋周卣 / 301

跋周父癸角一 / 301

跋周父癸角二 / 302

跋周师敦 / 302

跋周伯箕父簠 / 303

跋韩侯白鼎 / 303

跋周兵史鼎 / 304

跋周冏鼎 / 305

跋周晋姬鬲 / 305

跋周宵旅彝 / 306

跋周兮中钟 / 306

跋周虢叔编钟 / 306

秦天禽四首镜拓题字 / 307

跋明拓石鼓残本 / 307

宋拓孤本汉娄寿碑跋尾 / 308

秦泰山刻石残字跋尾 / 308

书张子絜大令所藏玲珑山馆本华山碑跋后 / 309

跋宋拓本裴岑纪功碑 / 310

跋北齐兰陵王碑 / 310

上清真人碑书后 / 311

跋张司直从申元靖先生碑 / 312

跋浯溪题名残刻 / 312

跋宋拓兰亭定武本 / 313

重摹宋刻洛神赋九行跋尾 / 313

跋唐人临晋本黄庭经 / 314

跋十三行白玉本 / 315

书苏轼题临皋亭子帖后 / 315

跋某帖后 / 316

跋赵文敏小真书赤壁赋 / 316

书文衡山小真书诸葛亮出师表后 / 317

跋傅征君书册 / 317

第五辑 / 319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 / 319

拟上今方言表 / 322

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 / 323

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 / 326

上大学士书 / 333

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 / 341

与番舶求日本佚书书 / 344

答人问关内侯 / 345

答人求墓铭书 / 346

与徽州府志局纂修诸子书 / 347

附:复札 / 349

与人笺一 / 350

与人笺二 / 351

与人笺三 / 351

与人笺四 / 352

与人笺五 / 352

与人笺六 / 353

与人笺七 / 354

与人笺八 / 355

与人笺九 / 355

与人笺十 / 357

与江居士笺 / 359

与徐廉峰书 / 360

与陈博士笺 / 360

与江子屏笺 / 361

与吴虹生书一 / 362

与吴虹生书二 / 363

与吴虹生书三 / 364

与吴虹生书四 / 364

与吴虹生书五 / 365

与吴虹生书六 / 365

与吴虹生书七 / 366

与吴虹生书八 / 366

与吴虹生书九 / 367

与吴虹生书十 / 367

与吴虹生书十一 / 367

与吴虹生书十二 / 369

与何子贞书 / 370

附:复笺 / 370

与秦敦夫书 / 371

论京北可居状 / 371

第六辑 / 373

正译 / 373

正译第二 / 374

正译第三 / 374

正译第四 / 375

正译第五 / 376

正译第六 / 378

正译第七 / 378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 / 379

中不立境论 / 387

法性即佛性论 / 388

以天台宗修净土偈 / 389

五重证义 / 390

释二门三点同异 / 391

二十三祖二十七祖同异 / 392

简 / 393

定庵观仪 / 393

通明观科判 / 394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 / 396

六妙门科判 / 398

重辑六妙门序 / 398

古德遗书序 / 400

重刊圆觉经略疏后序 / 402

助刊圆觉经略疏愿文 / 403

国清百录序 / 404

礼龙树斋结鬘都序 / 405

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 / 406

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后 / 408

发大心文 / 409

知归子赞 / 413

南岳大师像赞 / 414

双非双亦门颂 / 415

附:重定双非双亦门颂一首 / 416

录八识规矩颂 / 417

录三千有门颂 / 418

录七佛偈 / 418

录达摩大师说四行 / 419

录坛经 / 420

录大乘止观 / 420

录禅波罗蜜门 / 421

录觉意三昧 / 422

录四念处 / 422

录法界观 / 423

录原人论 / 423

录禅源诸诠 / 424

录永嘉集 / 424

录黄檗大师传心法要 / 425

录念佛三昧宝王论 / 426

录金刚錍 / 426

录天台传佛心印记 / 426

录神不灭论 / 427

第七辑 / 429

水仙华赋 / 429

燕昭王求仙台赋 / 430

哀忍之华 / 431

别辛丈人文 / 432

戒将归文 / 432

皇朝硕辅颂二十一首 / 433

天琴颂 / 434

写神思铭 / 435

黄山铭 / 435

纸冢铭 / 436

定庵七铭 / 436

金钏铭 / 437

定庵八箴 / 437

石言 / 439

第八辑 / 441

语录 / 441

第十辑 / 459

己亥杂诗 / 459

附录某生与友人书 / 469

盛世危言

导读 / 492

商务二 / 494

商务三 / 497

商务五 / 501

商船下 / 505

开矿上 / 511

开矿下 / 517

电报 / 521

铸银 / 524

纺织 / 530

船政 / 534

火器 / 537

盛世危言后编 / 544

上晋抚胡靳生中丞条陈 / 544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龚自珍全集》 一、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文坛巨匠 龚自珍(1792-1850),字矞皇,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晚清时期一位极其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身处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清朝的统治已显衰颓,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鸦片战争的阴影笼罩着神州大地,传统王朝的基石正在动摇,旧有的思想观念面临巨大冲击。 在这个剧变的前夜,龚自珍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忧患意识,发出了震聋发聩的时代强音。他既是那个时代的批评者,也是那个时代的守望者。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并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对时弊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未来充满了矛盾而又炽烈的期盼。 他的思想,既有对汉族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和捍卫,也有对西方文明入侵的警惕和反思。他身上的儒家情怀与时代的变革诉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又深刻的学术和思想体系。 二、 思想精华:开创性的“衰世”观念与民族精神的呐喊 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史上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其“衰世”观念的提出。在许多人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中,或者对王朝的衰败采取麻木态度的时刻,龚自珍以其超凡的远见,揭示了清朝统治背后潜藏的危机。 他所说的“衰世”,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或军事上的弱小,更是指一种精神的萎靡,一种文化上的僵化,一种政治上的腐朽。他尖锐地指出,社会上充斥着虚伪、浮夸、官僚主义和私欲膨胀,传统的道德伦理正在沦丧,民族的精神正在衰败。 对政治弊端的批判: 龚自珍对当时官场的腐败、吏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僵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缺乏真才实学的人占据高位,而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却被埋没。他反对“以文取人”的僵化模式,呼吁改革选官制度,选拔真正能够担当国家大任的人才。他对“八股文”的束缚提出了强烈质疑,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考试阻碍了思想的解放和创新的活力。 对文化精神的忧思: 龚自珍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危机。他认为,长期的承平使得民族的精神失去了进取心和锐气,人们沉溺于安逸,丧失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他提倡“尊史”,认为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忽视历史就是丧失自我。他反对“空谈”,强调实际的学问和行动。 “变”的呼唤: 尽管他对传统的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但龚自珍并非一个守旧派。他深知,在内忧外患之下,一成不变只会加速灭亡。因此,他发出了“变”的呼唤。他认为,国家的存续和民族的复兴,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包括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他提出“民生”的重要性,关注百姓的疾苦,这在当时的思想家中是较为罕见的。 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龚自珍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强大,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他既有对“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有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深刻焦虑。他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起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 文学成就:情感炽烈、意境深邃的诗文典范 龚自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以其情感的炽烈、思想的深邃、意境的奇特而著称,对晚清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 龚自珍的诗歌,是其思想情感的直接抒发。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情感激越,想象丰富,意象宏大。 忧国忧民之情: 他的许多诗歌都围绕着国家兴衰、民生疾苦展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在后世被广为传颂,体现了他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对国家变革的殷切期望。 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龚自珍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他的诗歌中也常流露出个人的失意与愤慨。但这种个人情感的抒发,往往与家国情怀 interwoven,更加具有感染力。 浪漫奇崛的想象: 他的诗歌不拘泥于格律,常有惊人的想象和奇绝的意象,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藩篱,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散文: 龚自珍的散文,同样是他思想的重要载体。他的散文,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感情充沛。 政论性文章: 他的许多散文都是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而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建议。这些文章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批判力量。 抒情性散文: 他的抒情性散文,同样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四、 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龚自珍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耀眼明星。他以其超前的思想、深刻的洞察和激昂的文字,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民族觉醒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思想启蒙: 他的“衰世”观念和对变革的呼唤,打破了人们的保守思想,激发了社会的变革意识,为后来的戊戌变法等思想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文学革新: 他的诗文创作,突破了清代诗文的传统束缚,展现了新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民族精神的塑造: 在一个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龚自珍以其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唤醒了民族的自觉,塑造了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五、 价值与意义 《龚自珍全集》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的宝库,一面洞察历史的镜子。阅读龚自珍,我们可以: 深刻理解晚清社会的危机与挑战: 通过他的文字,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理解中国在面临西方文明冲击时的困境与挣扎。 学习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 龚自珍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直面问题,他的思想精神激励我们保持独立思考,敢于批判不公。 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责任: 他的文字中流淌着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也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国家一份子的责任。 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他的诗文,不仅思想深刻,艺术造诣也极高,是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不可多得的佳作。 《龚自珍全集》,是时代的回响,是民族的呐喊,是思想的火炬。它穿越时空,依然能点燃我们对历史的追思,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拿在手里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流行读物。封面那种深沉的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不怒自威的气势,仿佛可以直接感受到那位“狂士”的傲骨。我特别留意了纸张的选择,内页的纸张虽然是偏米黄的,但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太大的疲劳,这一点对于精装版来说至关重要。装订工艺也相当考究,书脊的缝合处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有散页的风险,这足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从书籍本身的物质形态来看,它已经超越了一般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又提高了不少,毕竟,只有珍视内容的形式,才能真正配得上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字。光是摩挲着书脊上的纹理,就已经能感受到一股文化传承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去探寻那些被精心保护的智慧之光。

评分

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才适应这本书的阅读节奏,因为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节奏明快,而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绵密而又充满思辨性的论述风格。阅读的初期,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学者,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忧虑。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谓是炉火纯青,无论是描绘社会百态的辛辣讽刺,还是论及经世济民之道的严谨分析,都做到了字斟句酌,绝不含糊。特别欣赏他那种直抵人心、不留情面的批判力量,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士人风骨,在如今这个处处讲究圆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与古代思想家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需要全神贯注,稍有分神,便可能错过某个关键的转折或精妙的比喻。这本书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回报也异常丰厚,它锤炼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其文学性。作者在抒发胸臆、议论时,往往能自然地融入极富感染力的诗词和典故,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论,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的散文风格,时而如狂风骤雨,气势磅礴,将积郁已久的不平之气喷薄而出;时而又如潺潺溪水,细腻地刻画出底层人民的困苦和自己的孤寂心境。这种高低起伏、刚柔并济的文字驾驭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在不同的章节中,作者切换自如,时而是慷慨激昂的改革家,时而是沉郁顿挫的哲人,这种多面性,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使得这本书读起来绝不单调乏味,反而充满了生命力。仿佛你能清晰地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呐喊。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对于“世危”的剖析,其切入的角度极其刁钻且具有前瞻性。很多篇章里所描绘的弊病,比如官场的腐朽、民生的凋敝,即便是放到今天的社会语境下审视,仍能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于预言家的能力,他笔下的每一个批判点,都像是精准的刀子,划开了社会表面的繁华,直指其内部的溃烂之处。书中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对“何为担当”、“何以为士”的重新思考。它不是那种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事件和深层次的哲学思辨基础上的结论。阅读至此,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忧患意识,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基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洞察,是一种带着责任感的深刻清醒。这种清醒,是需要巨大勇气才能持有的。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艰苦的攀登,需要毅力,需要耐心,但一旦到达顶峰,所见的风景又是何等的开阔与壮丽。它不提供轻松的答案,而是抛出更深刻的问题,强迫读者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直面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幽暗面。对于那些真正渴望深度思考、不满足于碎片化信息摄取的读者而言,这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精神食粮。它不仅是了解那位历史人物思想的钥匙,更是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脉搏的一扇重要窗口。它教会我的,远不止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审视世界、批判既有观念的独立思考能力。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仿佛被重新洗涤和锻造了一番,那种久违的、被深刻触动后的充实感,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并期待着下一次重读带来的新领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