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文化——学与行
定价:18.00元
作者:苏峰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024408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中华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入手,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部分内容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中华文化并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并结出丰硕的成果作为结束。本书引人遐思,特别注意把中华文化放到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考察。每章前有知识准备,后有相关链接、文化之谜、训练活动、课后思考,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是了解生动的中华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想教材。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绪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化的特点与未来
节 中华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学习中华文化的意义和方法
第三节 中华文化的未来
人与自然篇
章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华山水文化
节 中华山文化
第二节 中华水文化
第三节 道法自然
第二章 托物寓理的东方意境——中华动、植物文化
节 动物文化
第二节 植物文化
第三章 “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中华风水文化
节 风水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建筑类型的风水
人与社会篇
第四章 “姓者生也,名自命也”——中华姓名文化
节 姓氏起源
第二节 名字的构成及取名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姓名蕴涵的文化意义
第五章 在人性与自然的圆融中——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节 远古图腾:龙与凤
第二节 本土哲学及其宗教化:儒与道
第三节 外来宗教的本土化:中国佛教
第六章 诸神降临的世界——中华庙宇文化
节 概述
第二节 儒家、道教和他们的建筑
第三节 外来的宗教和他们的建筑
第七章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内圣外王”的中华传统与社会大同
节 传统文化之“内圣外王”
第二节 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
第三节 历代教育的追求
人与人篇
第八章 礼制人伦,礼行天下——中华礼仪文化
节 中华礼仪的意义和类别
第二节 孝悌仁爱——日常礼仪
第三节 百年好合——婚姻礼仪
第四节 尊崇祈福——丧葬礼仪
第九章 避凶就吉,祈福纳祥——中华节日文化
节 节 日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中华传统节日
第十章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中华性文化
节 远古性崇拜和性禁忌
第二节 中华性观念
第三节 男与女:性的政治
尾声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互利互惠——中外文化交流
节 文化交流的轨迹
第二节 文化交流的成果
第三节 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四节 历史的启示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的一本叫做《匠心铸魂》的书,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好像越来越缺乏那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了。很多东西都是流水线生产,高效是有了,但总感觉少了点“人情味”。这本书呢,就是讲了一群在中国传统工艺领域默默奉献的匠人。 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一点一点地,把这些匠人的故事讲出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一个制作苏绣的奶奶的故事。她花了半辈子的时间,就为了把一根丝线,穿过一块最细的绸缎,然后用最精准的角度,绣出最栩栩如生的图案。书里详细描述了她对手的训练,眼睛的保养,甚至是怎么根据季节和湿度来调整绣线的。你读的时候,真的能感受到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那种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决心。 我看到她年轻时的照片,手指已经被针尖磨得布满了老茧,甚至有点变形。但她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孩童般的光芒,那是对美的追求,是对完美的执着。这种精神,在现在这个追求速成和功利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是让你学会某种手艺,而是让你明白,什么叫做“匠心”。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读物感到些许疲惫,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读了《光影流转的江南》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历史的温度,可以通过如此诗意的方式来呈现。这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游记,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历史研究,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用他那支饱含深情的笔,勾勒出江南水乡各个时代留下的痕迹。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吴侬软语”的章节。作者没有去考究方言的起源和演变,而是通过讲述几段发生在小桥流水人家旁的对话,展现了吴侬软语的独特韵味。那些带着吴越风情的词汇,那些温婉低沉的语调,仿佛可以直接从纸上流淌出来,在耳边萦绕。我仿佛能看到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倚在窗边,轻声呼唤着远行的郎君;也能听到一位老船夫,哼着古老的歌谣,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上划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江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风景,而是深入到了它的灵魂深处。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星辰之下,大地之上》,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天文学科普,也不是纯粹的地理考察报告,而是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讲述了人类文明与星空、与大地的关系。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和你聊天,娓娓道来那些你可能从未留意过的,但却与你我息息相关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人如何观星”的那一部分。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星座的名字,而是通过讲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根据星辰的轨迹来指引方向、预测季节、甚至寄托情感,来展现星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如,书中提到,古老的航海民族,是如何将天上的星辰视为无形的灯塔,在茫茫大海中辨别方向。又比如,古代的农耕文明,是如何观察北斗七星的指向,来确定春耕秋收的最佳时节。 这种叙述方式,让我觉得,我们与星空,与这片大地,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我们的祖先,在仰望星空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闪烁的光点,更是生命的节奏,是生存的希望。读完这部分,我再次抬头望向夜空,感觉自己与那些遥远的星辰,与那些古老的文明,都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联系。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里无意间翻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叫做《故纸堆的低语》。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古韵,淡雅的宣纸纹理,配上苍劲的隶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书香,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陈列室。作者并非直接讲述某个朝代的兴衰,或是某位名人的生平,而是从更细微、更具象的视角切入,去描绘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闪烁着生命力的文化碎片。 比如,书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古代文人的案头之物,不是泛泛地提及笔墨纸砚,而是深入到不同材质的纸张、不同墨色的配比、不同笔头的书写感受,甚至还有文人对茶盏、熏香的偏好。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书桌前,沐浴着午后阳光,静静地品味着手中的茶,指尖轻轻拂过毛笔的触感,心中涌动着创作的灵感。这种细腻的描绘,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贤,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生活细节的鲜活个体。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叫做《风语者》。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直接讲述某个具体的人物,或者某个明确的事件,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空灵”的方式,去捕捉那些在大时代洪流中,被忽视的、微小的声音。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无形的“风”,具象化,让你能够“听”到,甚至“触摸”到。 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关于“消失的声音”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去批判什么,或者感叹什么,他只是用一种非常客观,但又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了一些行将消逝的传统技艺、一些濒临失传的民俗文化,甚至是一些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挤压变形的生活方式。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制作竹编的老师傅,他一生都在研究如何让竹子更柔韧、更耐用,但他的手艺,却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而面临失传。作者只是静静地记录下老师傅制作竹编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而你读着读着,就仿佛能听到竹子在老师傅手中发出那种悦耳的“沙沙”声,感受到那种沉淀了时光的温度。 这种“无声的叙述”,反而比任何激昂的言辞都更能打动人心。它让你开始反思,在追求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但它留给你足够多的空间去思考,去感受。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阵温柔的风,吹拂过我的心田,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