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4] 老子哲學新論

[A334] 老子哲學新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福增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经典解读
  • 道德经
  • 玄学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東大
ISBN:9789571922683
商品编码:29675099638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1999-02-28
页数:149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 老子哲學,無疑是傳統中國哲學的一大哲學森林。  作者費十年完成此書,以當代哲學-尤其是邏輯和語言哲學-的分析素養,維根斯 坦式的語言釐清和語語批判的精神和工夫,和奧斯丁式的哲學田野工作的細緻和努力, 對老子的造句和思考方式、老子哲學的內容,儘其可能清楚易懂地呈現出來,並且做必 要的批評。  對當代老子哲學的研究,也做必要的檢討。在作者的努力下,相信讀者不但可以 相當清楚看到老子哲學的樹枝和樹葉,而且也可以看到它的樹根和廣含的林相和林脈 。  本書是老子哲學的一個真正新探進,可以提供傳統中國哲學著作研究有用的參 考。

  •  劉福增

    臺灣新竹人。臺大及美國洛杉磯加大畢業,現任臺大教授。主授邏輯、語言哲學、弗列格、羅素、維根斯坦、蒯英、老子和先秦名家。從當代邏輯大師丘崎(Church)學數理邏輯;從名邏輯家張辰中(C. C. Chang)學集合論;從名哲學教授鄧南倫(K. S. Donnellan)學語言哲學;從名哲學教授卡普蘭(D. Kaplan)學邏輯形上學。著有《邏輯與設基法》、《語言哲學》、《邏輯思考》、《奧斯丁》、《老子哲學新論》等三十部書。
  •  自 序

    本書前後寫了十年。 《老子》一書,以中文文言寫成,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就哲學思想的內容而言,它無疑是哲學史上一部偉大著作;就造句形式和思想的表達方式而言,它也異常突出。 1989年7月,「第六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在美國夏威夷大學(Hilo)舉行。為了有機會到夏威夷遊玩,我寫了一篇討論《老子》一書頭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文章,到大會發表。這是本書的第一章,也是我所寫的第一篇討論老子的文章。後來我陸續發現,我對《老子》及其哲學,以及當代學者的老子研究,有一些看法和意見。於是一篇接著一篇寫下去。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到了今年1999年第10年,剛好寫了第十篇「道、天地、萬物、人間一宇宙」。我對《老子》及其哲學的重要性和基本的看法和意見,好像已經寫完了。 本書每章就是過去寫的每篇文章。現在依每篇著作完成時間排成章次。每篇文章,都是獨立寫成的,因此讀者可以不必依章序閱讀。這次將十篇文章集結成書,我也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調整。 多年來我的研究領域是邏輯、語言哲學、弗列格、羅素、維根斯坦、蒯英等。這些領域的研究給我的基本哲學訓練和「習性」是,語言意義的釐清和批判,語言和概念的精緻分析,觀念清楚的要求,以及思想架構、紋路和主脈的把握。在本書所做的老子探究中,我儘量應用這些訓練和習性,希望能把《老子》的文本、老子的思考式方式和哲學內容,清楚而有批判反省的講出來、寫出來。維根斯坦式的語言釐清和語言批判的活動和工夫,以及奧斯丁式的哲學田野工作的細緻和努力,是在這些研究中我一直努力去做的。老子的哲學森林,我希望在我的努力之下,讀者不但可以相當清楚地看到它的樹枝和樹葉,而且也可以看到它的樹根和廣含的林相和林脈。我相信,本書是老子哲學的一個真正新探進。我在每篇文章裏,都具體的顯示和應用一些新探進。相信這些新探進,可給其他傳統中國哲學著作的研究,提供有用的參考,甚至是方法上的一種革命。 四十多年前,我在臺大念哲學系時,曾選吳康教授「老莊哲學」的課。吳康教授講課的聲音非常小,我選他的課的唯一理由是上課不必抄筆記,因為他有一本《老莊哲學》的書。考臺大哲學研究所時,我的「專書」選了《老子》。但那時,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寫一本四十幾萬字講老子的書。本書的出版,勾起了我許多回憶,也令我想起了吳康老師。 劉福增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 自 序
    第一章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章 老子的「對反」和「只推一步」的思想模式
    第三章 《老子》書中的「名」
    第四章 老子思想奧晦的起源:「有」、「無」和「無為無不為」
    第五章 《老子》對偶造句與思考的邏輯分析與批判
    第六章 老子的「知」與「智」以及「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兼論老子是否「反智」
    第七章 《老子》書中的引言與喻言
    第八章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
    第九章 老子的「小國寡民」
    第十章 道、天地、萬物、人間一宇宙
    附 錄:《老子》校定文
    參考書目
    索 引

《文明的暗流:古代世界权力的结构与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代世界(涵盖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流域、早期中华文明以及爱琴海文明)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与复杂结构,旨在揭示那些塑造了早期人类社会形态,却常常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暗流”。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王朝更迭或战争胜负,而是着眼于权力如何从神权向王权过渡,如何渗透进农业生产关系、城市规划、宗教仪轨以及法律构建之中。 第一部分:权力的起源与神圣化——“天命”与“自然律”的交织 第一章:泥板上的统治:美索不达米亚神权政治的实践 本章聚焦于苏美尔城邦与阿卡德帝国早期的权力基础。探讨了祭司阶层在早期城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恩西”(Ensi,城邦统治者)如何通过垄断灌溉系统的分配权和对神谕的解释权,构建出具有高度地域约束性的政治实体。重点分析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它标志着权力由纯粹的宗教授权向世俗化法律制衡的初步转型,但法典本身依然深深植根于“沙马什”(太阳神,正义之神)的权威之下。我们将考察泥板档案中记录的土地纠纷、债务奴役与王室的赈灾行为,以描摹古代官僚体系的雏形及其效率的局限性。 第二章:尼罗河的馈赠与法老的绝对性 古埃及的权力结构展现出一种近乎永恒的稳定性。本书详述了“法老即神”的意识形态如何支撑起一个跨越数千年的庞大工程体系。我们不仅关注金字塔的建造奇迹,更深入分析了维西尔(Vizier,宰相)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尼罗河水文周期”如何成为国家权力调度的核心要素。探讨了在第三中间期,地方贵族(Nomarchs)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的侵蚀过程,以及通过宗教改革(如阿肯那顿的阿顿崇拜)试图重塑权力合法性的尝试,及其最终失败对传统神权结构的巩固作用。 第二章:神庙、王室与土地:印度河流域城市规划中的权力分配 哈拉帕文明的权力结构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匿名性与均匀性。本书对比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城市布局,分析了其宏大的公共浴池、完善的排水系统背后所代表的强大规划能力与社会组织力。我们提出了一种假说: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不同,印度河流域的权力核心可能更多地集中于一个高度专业化、非世俗化的管理精英阶层,而非单一的、具象化的君主。缺乏大量王室陵墓和战争遗迹的证据,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无主”权力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效能。 第二部分:权力扩散与社会阶层的固化 第四章:城邦的张力:早期希腊世界的“公民”与“异邦人” 在爱琴海区域,权力的载体从帝国转变为小型、自治的城邦(Polis)。本章聚焦于雅典民主制的萌芽及其内在的排他性。解析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如何逐步将军事贡献权转化为政治参与权,但同时也强调了奴隶、妇女和美特克人(Meteik,外邦自由民)被排除在“公民”权力圈之外的结构性原因。探讨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权力制衡机制,如何避免了僭主政治的重演,但也体现了对潜在权力集中者的持续警惕。 第五章:宗法与礼乐:周代分封制下的权力网络 针对早期中国,本书着重分析了西周“封建”制度的本质。它不是简单的土地授予,而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层层递进的权力契约。阐释了“礼”作为一种动态的、可操作的社会规范,如何从宗教仪式演变为维系贵族等级秩序的政治工具。重点分析了宗庙祭祀的政治功能——即通过对祖先神灵的共同祭拜,巩固了分封诸侯对天子(周王)的政治与军事义务。后期诸侯争霸的兴起,正是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松散权力结构崩溃的直接体现。 第三部分:思想对权力的重塑与限制 第六章:哲人的介入:对抗绝对王权的话语权争夺 随着文明的发展,哲学思潮开始直接挑战和重塑既有的权力合法性。本章考察了轴心时代前后,思想家们如何利用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工具来论断“善治”的标准,从而间接干预政治现实。分析了早期印度婆罗门教义对种姓制度的维护作用,以及孔子“仁政”思想对中国统治者的期望,这种期望本身就是对君主专制的一种潜在的道德约束。这些思想体系为后世的政治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即便在当时未能立即颠覆既有权力,也为“超越性正义”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基础设施与社会控制的效率:从运河到长城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权力具象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工程。无论是埃及的灌溉系统、巴比伦的城墙,还是秦朝的驰道与万里长城,这些宏伟工程都揭示了中央权力动员资源的空前能力。然而,这些工程的维护成本和对地方资源的掠夺性需求,也成为了帝国衰落的内在诱因。通过对这些“硬性权力”的考察,我们得以衡量古代国家机器的物理极限与社会承受的压力点。 总结:不灭的阴影 《文明的暗流》试图揭示,古代世界的权力运作远比单一的“君主-臣民”二元对立复杂。它是一种权力、神性、经济基础、地理环境与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复杂系统。理解这些古老的结构,有助于我们辨识出当代社会权力运作中那些看似合理、实则继承自远古的思维惯性与制度残余。本书为理解人类社会政治形态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深厚且细致的古文明背景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本的整体格局来看,作者似乎想将老子哲学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进行考量。我注意到其中关于“自然”与“技术”关系的探讨,这是一个非常当代且紧迫的议题。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当前技术决定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与环境、与自身创造物的关系,是我最感兴趣的点。我期待的“新论”是那种能够穿透表面现象,触及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将老子对于“本源”的追寻,与当代人普遍存在的意义缺失感联系起来,并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方向,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学术范畴。我希望它能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今天迷失的方向,并提供一个宁静的锚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侵略性,它不像传统注疏那样小心翼翼地揣摩古人原意,反而带着一种近乎挑战权威的姿态,对传统解读进行了大胆的重构。这种“新论”的勇气令人赞赏,但同时也要求作者的论据必须无懈可击。特别是涉及到对“圣人”角色在现代政治生态中的定位时,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论据,说明这种古代的政治哲学模型,如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直面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功利性,并给出深刻回应的哲学探讨,而不是那种试图将世界简化为“清静无为”的乌托邦式描绘。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老子的“清静”转化为一种高效、低耗的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那将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

评分

这本《[A334] 老子哲學新論》的装帧设计倒是颇具心思,拿到手上感觉很舒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属于那种耐得住反复翻阅的类型。内页的排版清晰易读,字体大小适中,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哲学类书籍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加分项。不过,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作者在如何将深奥的古代哲学与现代语境相结合上下的功夫。光是看目录,就能感觉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框架,这既让人期待,也带来一丝隐忧——如何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时,避免过度阐释或生搬硬套?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既能让人领略到《道德经》的古朴韵味,又能对当代社会问题提供独特洞察的“新论”。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既有观点的重复梳理,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初步翻阅之后,我最关注的,是作者处理“道”与“无为”这些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和论证逻辑,期待它能带来耳目一新的震撼感,而非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堆砌。

评分

初读几章,我发现作者在引述和旁征博引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引用了从西方哲学史到现代物理学的一些观点,试图为老子的思想寻找更广泛的知识支撑。这种跨学科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拓宽了我们对“道”的理解边界。然而,这种“新论”的风险也在于,如果论证链条衔接得不够紧密,很容易显得像是在为老子“贴金”,而非真正挖掘其内在的逻辑。我个人对作者处理“辩证法”部分的兴趣非常浓厚。老子思想中蕴含的对立统一思想,在当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我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如何在面对冲突和不确定性时,运用这种“无为而治”的智慧来化解危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知足”和“朴素”的道德呼吁上。期待它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哲学工具箱。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老庄哲学的接触主要停留在碎片化的理解上,总觉得那套体系玄而又玄,难以真正落地。这本书的出现,似乎瞄准了这一痛点。从这本书的整体气势来看,它似乎想做一次彻底的“现代化”手术,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概念重新激活,让它们能与当今高速运转的社会节奏对话。我尤其留意了作者在讨论“柔弱胜刚强”时,是否能给出一些具体到商业竞争或人际关系中的案例分析。如果这本书只是停留在纯粹的思辨层面,那么对于我这种实践导向的读者来说,吸引力会大幅下降。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像一位高明的园丁,既能细心修剪老枝条,又能确保新芽能适应新的土壤环境。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搭建起一座横跨两千多年历史的沟通桥梁,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可能成为一本引导现代人精神回归的指南。这需要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