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中国学
定价:30.00元
作者:汪德迈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2020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跨文化中国学》的作者是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汪德迈1948年就获得了汉语本科,1975年以中国古代体制论文获得法国国家博士。身为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和法国远东学院院长,他的研究对象却是中国的甲骨文、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思想史。有一句话*能代表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他说:“一辈子研究中国文化是世界上*迷人的事。“
他以行动践行了他的这一言论:他与中国哲学家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对谈“中西文化的互补性”,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中国教给我们什么”,在中国文化书院解析“汉字与《易经》”的文化密码。同时,他致力于探讨与西方《》阐释学相对立的儒家注疏,基于法国汉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研究中国“异托邦”的方法论原则。他积极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也希望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内容提要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先生21世纪以来在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历年讲学要点的集萃,作者运用长达六十余年研究中国国学的成果,从文化学、宗教学、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针对欧洲哲学和欧洲文化科学以往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和思想体系,指出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料与概念的理解体系中,欧洲人应该增加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的理解,认识中国文化对于解决欧洲文化时弊和抵制西方霸权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汪德迈,1945年就读于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学汉语与越南语,同时在巴黎索尔邦大学学哲学与法律。1948年获得汉语本科,1950年获得越南语本科,1962年获法国高等社会研究院法家研究硕士,1975年以中国古代体制论文获得法国国家博士。是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法国远东学院原院长,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主要研究甲骨文、儒法家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思想史,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韩、日、越)文化史。出版专著六部,论文逾百篇。获法兰西学院儒莲奖、法兰西学院金石美文学院奥马乐奖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学术气息,搭配上书名,立刻勾起了我想要探索其中奥秘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但往往觉得自己的认知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化的层面,比如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而这本书似乎承诺能将我带入一个更深邃、更广阔的领域。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长期以来困惑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中国人在某些情境下会表现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是否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种“拆解”和“重构”,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中国社会结构、人际交往准则、甚至是思维方式的独到见解,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它能否帮助我跨越文化鸿沟,建立起更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仿佛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悄然打开。我一直在思考,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彼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认知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关于“理解”的独特路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我想知道,它是否会探讨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身份认同在当代社会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文化中那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并存的特质,比如,既强调集体主义,又保留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既崇尚和谐,又不乏锐意的创新。它能否帮助我理解,这些看似不协调的因素,是如何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平衡点,并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魅力?我期待它能让我真正地“看见”一个立体、鲜活、且充满智慧的中国。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现象之下的文化深层逻辑。例如,当我们谈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时,除了孝道和血缘关系,是否还有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演变在其中起作用?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看不见的手”,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延续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洞察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中国文化背后那些更为根本性的驱动力。它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在某些决策上会表现出与我固有认知不同的逻辑?这种理解,对我未来与中国同行交流合作,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试图连接两个看似遥远的世界。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感到着迷,而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暗示了这种连接。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比如,在中国学习或工作的外国人,他们最初可能会遇到的哪些文化冲击?而中国人又会如何看待和回应这些外来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探讨“文化适应”这一复杂的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层面的变化?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实用的策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建立信任,并最终实现有效的合作。我设想,它或许会提供一些关于非语言沟通、价值观差异、甚至是幽默感在不同文化中解读方式的见解。这些细节的阐释,往往是构建真正意义上跨文化理解的关键。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例如,当我们讨论“中国制造”时,除了经济层面的意义,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是否会分析中国人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方式和创新精神?我脑海中闪过许多与此相关的疑问:为什么中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京剧,能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它们背后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密码?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继承传统、融合现代,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它会不会深入剖析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这些挑战与机遇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当下的中国文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非空泛的理论,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